(上接第一版)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黑馬河鎮文巴村全村530戶,貧困戶近五分之一,大多牧民一缺技術二缺文化,而5公裡外的青海湖讓文巴村看到了希望。整合資金900多萬元,共和縣在文巴村打造了一個集餐飲、住宿、特色工藝品銷售等多元化經營的旅遊文化扶貧產業園。
村委會主任德季加說,2019年開業僅兩個月第一年承包費30萬元已到帳。其中60%用於貧困戶分紅。相比以前靠著牛羊過日子,現在牧民不離土不離鄉就能賺到錢。
文巴村憑藉特殊的地理優勢,讓村民們走向了鄉村旅遊的致富道路。搭建「黑帳篷」、體驗遊、生態遊、演藝表演……文巴村的致富模式在於讓更多貧困人口參與其中,不僅如此,收購出售手工製品、牛羊肉、酸奶等特色農產品,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貧困村穩定退出。
培育和發展產業是增加村集體經濟,穩定脫貧的根本保障。我省立足各村資源稟賦,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特色產業,增強後續發展能力,既能保障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又能幫助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增收脫貧。
2019年,在全省2358個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每村投入100萬元,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全省4146個行政村,已有91.3%的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破零」。
實現高質量穩定脫貧,根本之策在於產業。在實踐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只有通過建立貧困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打通產業到戶的精準扶貧路。按照發展一個產業、繁榮一片區域、帶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創新企業帶動機制,按戶施策扶持發展特色產業,讓貧困戶就地脫貧,讓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一人就業 全家致富
幾年前,建檔立卡貧困戶俄尖才旦還是黃南州澤庫縣澤曲鎮熱旭日村的「放羊娃」。現在,他家不僅從山裡搬到了縣城的移民安置點東格爾社區,還參加了縣裡組織的裝潢培訓班。「已經搞裝修兩三年了,我們家的房子就是我自己裝潢的。」說話間,俄尖才旦臉上揚起自豪的笑容。
這個90後的小夥子,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能從放羊娃變為裝潢工。站在自己親自設計、親自裝修的家裡,俄尖才旦臉上滿是幸福。如今他的裝潢生意已經遍及縣城和周邊鄉鎮,他夢想著有一天能走出縣城,走向省城。
「車間建在家門口,掙錢不用往外走。」隆冬時節,海南州共和縣扶貧產業園精準就業扶貧車間裡一派繁忙,暖意濃濃。
63歲的龍羊峽鎮龍羊新村貧困戶吳尕耕正和同伴們加緊趕製著床上三件套。裁剪、縫紉、修整、打包……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吳尕耕為了孫子上學,租住在縣城,一年前靠當環衛工維持家用。2019年9月,她開始了新工作——扶貧車間縫紉師。吳尕耕說,「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讓我們增收脫貧有奔頭。
從農民到工人,能在這個年紀成功轉型,對於吳尕耕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從參加培訓到現在,迷彩服、沙發墊、遮陽帽……種了半輩子地的她已經能夠熟練地完成這些工作。
其實,不單單是吳尕耕,在共和縣的鐵蓋鄉託勒臺村、沙珠玉鄉上村、恰卜恰鎮加拉村三個村級扶貧車間裡,已有126戶貧困群眾,月收入1500元至4000元。扶貧車間負責人餘龍說:「力爭在全縣所有深度貧困村創建扶貧車間,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近就業,顧家、務農、掙錢三不誤。」
實踐證明,只有讓貧困人口都掌握一個可謀生的手段,都擁有一項可持續的生計,貧困的脆弱性才能夠克服,脫貧的有效性才能得到鞏固。
「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創業一人、帶動一片……」青海通過扶貧車間、公益崗位、勞務輸出、短期務工、技能培訓等方式,注重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打出一套就業扶貧組合拳。
到2019年底,開展貧困群眾短期實用技能培訓1萬人次,致富帶頭人培訓2000人次,70%的受訓人員實現就業,穩定就業率在60%以上。共培育持證勞務經紀人5193名,建立扶貧勞務協作對接基地70個。4.99萬名貧困群眾從事生態公益性管護工作,佔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戶的31.2%,年均收入最高達到2.16萬元,實現了增綠與增收、生態與生計共贏。
俗話說,「有田不耕倉廩虛」。脫貧致富,不是「等靠要」來的,終究要靠辛勤勞動來實現。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青海各地脫貧攻堅的實踐中,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把堅定的脫貧志向轉化為切實的行動,用自己的勤勞雙手開創美好的明天,最終克服困難,走出貧困,形成了多元扶貧與自我脫貧的良性互動。
2020年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強化攻堅責任,下足繡花功夫,開展「補針點睛」專項行動,實施「九大脫貧後續鞏固行動」,加強動態監測,堅持返貧即入、脫貧即出。強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全面推廣「精準防貧保」試點經驗,深入開展精神扶貧,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以優良作風衝刺決勝脫貧攻堅戰,決不搞弄虛作假的數字脫貧、「盆景工程」。
成就鼓舞人心,前景催人奮進,決戰脫貧攻堅,青海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