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界袁隆平:讓小麥增產千億斤打臉美國專家,未能見妻最後一面

2021-01-08 月月說名人

中國人能自己養活自己。——李振聲

中國人能吃上飯,要感謝兩位幕後英雄,一個是我們熟悉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另一個是不顯山露水的「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李振聲和袁隆平是唯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農學家,他通過小麥和野生牧草之間的雜交,讓小麥增產高達千億斤,中國糧食實現自給自足,打臉了美國專家的「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

可這位收穫無數榮譽的農學家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他因幼時挨餓而學農,又因忙著研究小麥,留下了無法見母親及妻子最後一面的遺憾。

01 因幼時挨餓而學農

1931年,李振聲出生於山東淄博一戶貧困的農村家庭。

身為農民的父母,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即使是節衣縮食,也堅持讓他上學。於是,李振聲就被送進了一家私塾學習。

可就在他13歲那一年,父親卻不幸染上疾病去世了。沒有了頂梁柱,讓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即使母親帶著兄妹五人幸運地熬過了饑荒之年,李振聲也不得不在高二那年輟學了。

輟學後,李振聲便一個人去到濟南找工作,恰好這時候,他看到了山東農學院的招生廣告「免費提供住宿,還能上大學」,這樣的好事自然不能錯過。

於是,原本準備打工的李振聲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更加幸運的是,他在這裡遇到了兩位良師沈壽銓教授和餘松烈教授,他們對小麥有很深的研究,讓從小挨餓的李振聲有了很高的興趣。

後來,李振聲還把自己在課堂上培育出的小麥品種,拿回老家種植,結果確實比「祖傳的老品種」收成高,因此備受家鄉的村民好評,紛紛前來換種種植。

這也讓李振聲備受鼓舞,他看到了科學技術對農業的重大影響,心想:如果能在全國範圍內種植出更優質的小麥,挨餓的人就會大大減少。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今後繼續從事小麥育種的研究。

1951年,李振聲以優異的成績,從山東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中科院,繼續跟著導師研究小麥育種。

02 讓小麥增產千億斤

5年之後,李振聲積極地響應當時的國家號召,乘坐火車來到了陝西農業研究所,從事牧草改土工作。

也是在這一年,我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災害,放眼望去都是染病的麥田,通常藍褲子下田,黃褲子回來。小麥的產量也減了30%,似乎又要回到以前挨餓的日子了。

李振聲看到這一切憂心仲仲,卻也束手無策。因為這種小麥條銹病,也被稱為「小麥癌症」,一旦發病後傳播極快,危害面積很大,根本無法有效控制住病情。

帶著對小麥條銹病的憂慮,李振聲繼續研究牧草,後來驚喜地發現:

小麥的種植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但如今還是體弱多病,偃麥草都沒人照顧,卻長得格外茂盛。能不能把小麥與偃麥草雜交,培育出一種抗病性強的小麥新品種呢?

於是,李振聲決定培育抗病小麥新品種。但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小麥8年才能育成新品種,可條銹病每5.5年就產生了變異,根本可不能育成抗病性小麥。

但為了那些顆粒無收的農民,李振聲還是義無反顧地開始試驗。

由於偃麥草和小麥的花期不同期,不能授粉,李振聲便與同事一起起早貪黑,利用人造光源催熟偃麥草,使得它的花期提前2個月,才趕上小麥花期。

雖然這次的培育花了很多心血,但培育出來的新小麥還是有點不倫不類,長得極其像偃麥草,一點小麥的痕跡都沒有。

就這樣第一次雜交試驗失敗了,很多人都怕他鑽牛角尖,勸他放棄。還有部分人指責他,這樣下去永遠不會成功,可李振聲依然堅定不移。

他深知偃麥草和小麥兩個屬於"遠親",很難結合在一起,於是又決定先嘗試「近親結合」。到了1964年,也是育種的第8年,該出成果的時候了。

連綿40天的陰雨,卻讓小麥試驗田一片幹青,李振聲大為失望。但仔細檢查猛然發現還有一株顆粒飽滿的小麥,這就是雜交後培育出的理想小麥品種,科研工作終於有了初步進展。

可這還遠遠不到慶祝的時候,困擾著李振聲的偃麥草和小麥的「遠親雜交」問題還沒解決。他不得不每天下田查看記錄小麥長勢,回實驗室作分析。

就這樣每天的來回反覆地篩選,一幹就是20年,終於在1979年,他才培育出有效抵抗條銹病的優良小麥品種「小偃6號」。

不僅如此,「小偃6號」的育種期僅需3.5年,而條銹病變異期是5.5年,也就是說在條銹病變異之前,新的小麥已經誕生,不用再擔心小麥斷收問題。

因此,「小偃6號」廣受農民歡迎,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在陝西還流傳著「要吃麵,種小偃」的民謠。

後來「小偃6號」還衍生出了幾十個品種,種植的面積超過3億畝,小麥產量增加150億斤。其中一個「高原333」品種,更是創造了單產最高的世界紀錄。1979~1998年,小麥的產量比水稻還高出十個點。

「小偃6號」的成功,不僅解決了世界性的難題,讓糧食不再依賴進口,養活更多中國人,還讓李振聲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03 打臉美國專家,卻無緣見妻子最後一面

可李振聲依然沒有停下奮鬥的腳步,他尤其關心著糧食危機,先是通過調研提出增產1000億糧食的對策,又在糧食連續5年減產時,提出恢復性增長的建議。

由於他過硬的科研能力,在80年代,曾有過擔任陝西省副省長的機會,但他說:「做研究更能發揮我的作用。」

到了90年代,已經是新一代農業人才的時代了,退居二線的李振聲依然沒有閒下來。

他又在昌平平西府建立了一個新育種基地,剛建時,沒有衛生間和圍牆,連道路也不通,他就帶個飯盒去到田裡,一呆就是一整天。

這些年,李振聲忘我地工作,讓他錯過了許許多多與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尤其是中年喪夫,一手把他撫養成人的母親,好在母親理解和支持他,很少有埋怨過。

妹妹李永穎曾這樣說過:「我母親病重的時,我二哥回來住一段時間,後來又被領導叫走了。母親也理解,她知道他是國家的人,他太忙了,我們都不怨他。」

後來,李振聲長期在外搞科研,母親去世的時候,他還在實驗室裡,始終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

直到2003年,李振聲才稍微減少了部分工作量,因為他的夫人因腦溢血臥床不起,大部分時間都靠輸液。李振聲不得不每天去醫院兩次照顧妻子,風雨無阻,醫院裡所有的人都被感動了。

當夫人病情有好轉時,李振聲就將夫人接回家,並且把她的飲食起居、日常護理等,都詳細地記錄在一本厚厚書裡,就像他搞科研一樣細緻。

但因為照顧夫人長期勞累,他也病倒了,不得不大把吃藥,可他始終沒放棄研究小麥,他一邊照顧曾患難與共的妻子,一邊照常工作到深夜。

2005年,李振聲參加了海南舉辦的博鰲論壇,他講述了1990到2004年間中國農業的變化,用一個又一個的數據直接回應了,1995年美國作家萊布斯·布朗《誰來養活中國人》的發問。

當時,這本書根據1950~1990年中國農業發展狀況,預測了2030年中國將出現糧食供應不足,需要其他國家來支援。許多美國專家也藉此來抨擊中國拖了世界的後腿。

為此,李振聲在會上用了大量的數據論證,有理有據,擲地有聲的反擊說:「中國人能養活自己!」不僅贏得了陣陣的掌聲,也讓世界看清了中國糧食的地位。

他們想不到,除了袁隆平的水稻有了革命性的技術,李振聲的小麥畝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國居然有兩位傲視全球的農學家。

可就在論壇演講大獲成功時,李振聲卻沒有心情慶祝。因為與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在他參加博鰲論壇的當天,突然離開了人世。

這位年近7旬的老人,遺憾地沒能見到妻子最後一面,但他始終壓住了所有悲痛的情緒,對工作依然一絲不苟。

2007年,李振聲還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了繼袁隆平之後,第二個獲得此殊榮的農學家。但相比袁隆平,他的名氣似乎欠缺了點。

可他卻說,不希望得到這個獎,因為這麼大的獎,他不知道如何報答國家恩情。於是,轉身又去環渤海地區做下一個科研項目了。

如今,雖然斬獲無數榮譽,但是李振聲的生活依然節儉,經歷過挨餓年代的他,捨不得浪費一粒糧食,連洗臉水也要重複利用。

他還在自家的陽臺上,放上一盆小麥,一看到小麥,老先生總有說不完的話,但對自己的榮譽卻從不提及。他說:「真正給我打分的,並不是那些獎項,而是農民。」

李老先生一生只為麥浪滾滾,默默向前的背影,是每一位人追隨的旗幟。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惜糧食,不辜負這位麥田守望者辛勤的付出,也為咱們的糧食大國貢獻出自己微薄之力。

點擊右上角「關注」,帶你解讀名人情感故事,如李蘭娟、鍾南山、俞敏洪、任正非等等

相關焦點

  • 給小麥玉米辣椒黃瓜等「裝晶片」,我們該記住這23位育種院士
    這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水稻高產夢。1999年10月26日,中科院發現的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袁隆平星」,袁隆平也成了我國育種界最亮的那顆星。莊巧生是福建閩侯人,1916年生,一生從事小麥育種,現是百歲院士,仍關心小麥育種。李振聲是山東淄博人,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是繼袁隆平之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又一位「種子院士」。
  • 小麥特派員用心保豐收 三年帶動河南小麥增產20多億斤增收20多億元
    「我們種植的『百農4199』,在小麥特派員的幫助下喜獲豐收,畝產比其他品種多100多斤。尤為可貴的是,今年沈丘縣及周邊地區經歷了年初凍害、灌漿期遭遇50年難遇高溫和持續乾旱的三重極端氣候考驗,取得這一成績十分不易。」5月31日,當地的久酒中梁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示範基地負責人覃兵自豪地說。  「我種了200畝小麥,收成不錯。」
  • 現在給小麥殺紅蜘蛛,賣藥人讓加些增產的藥,能起到作用嗎?
    現在給小麥打藥殺紅蜘蛛,賣藥的讓加些使小麥增產的藥,能起到作用嗎?農民在給小麥殺滅紅蜘蛛的時候,店主向你推見能使小麥增產的藥。在此,提醒農民朋友們,這可一定要注意,有些藥物能夠起到小麥增產的作用,在些藥物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或者作用效果不明顯,這就要看店主推薦的是什麼藥物了。
  • 小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加強小麥中後期的田間管理,促進優質增產
    三是重視田間分類管理,組織農業專家進行田間調查研究,全面分析農作物生長狀況,優化分類管理,指導農民加強施肥,澆水等田間管理。第四是加強防災,特別是小麥生長中後期的春季寒冷問題,及時為該地區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指導農民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第五,儘早做好跨區域機械收割作業的準備,並根據農作物的面積和面積制定跨區域機械收割作業的計劃,以確保豐收,不耽誤播種作業。
  • 該種冬小麥了,一些必要條件請農戶做好準備
    以長城、岷山為界,我國小麥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冬小麥產區分南北。 北方冬小麥主產區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山西等省區。南方冬小麥主產區集中在江蘇、四川、安徽、湖北各省。春小麥主要集中在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地區,比如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和新疆等。
  • 小麥中的「冬小麥」和「春小麥」有什麼區別,分別種在哪些區域?
    根據種植農作物的不同,種植業生產的作物可以分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兩大類,世界上主要的糧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麥和玉米,不過也有專家說馬鈴薯將會成為第四大糧食作物。 小麥 人類種植小麥的歷史十分悠久,據考證小麥的原產地可能是位於西亞地區,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該地區已經廣泛種植小麥了
  • 小麥和大麥區別有哪些?大麥仁與小麥仁圖片
    說到小麥這種農作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麵食食物的主要原材料,不過說到它的名字還有個叫大麥的植物,那麼小麥和大麥有什麼區別?大麥仁和小麥仁都長得什麼樣子?下面和三農苑說一起了解下吧。小麥和大麥區別小麥,小麥的叫法很多,如浮麥、麩麥、空空麥等,無論怎麼稱呼但一提到麵粉大家都知道它是什麼了,小麥是它最常見的稱呼,小麥的明顯特徵就是兩頭較圓,種子和麥芒也都較短。
  • 小麥「一噴多防」是什麼意思?到底怎麼噴怎麼防?
    針對以上信息,小麥產區及時做好一噴三防工作很有必要!什麼是小麥一噴三防?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病蟲害也比較多。為了科學防治好小麥病蟲害,上世紀初我國小麥栽培專家就提出了「一噴三防」的概念。
  • 那麼多冬小麥品種,如何選擇適宜的冬小麥種子?
    ,間隔一兩年之後仍然會去種植大蒜,經過修整的土地,種植上大蒜,產量會明顯的增加,掌握科學的倒茬種植,能使大蒜,冬小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產。冬小麥種子在我國,有許多的品種,而且,每年都有新的小麥品種出現,只要是種植冬小麥,準備冬小麥品種,如何選擇?是大家較為關心的問題,我們如何挑選適宜自家地裡種植的種小麥的種子呢?
  • 畝產超3000斤!袁隆平激動得飆英文
    畝產超3000斤!袁隆平激動得飆英文第三代雙季雜交稻創造世界新紀錄 專家解讀破紀錄背後的重大意義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於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測產現場進行視頻連線。3個地塊同時開始機械收割,來自全國各地的10多位院士、專家在現場參與了測產。「剛接到現場電話,我的信心,從九成五上升到九成八了!」中午12點,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通過視頻連線了解現場情況,不時開心地跟記者們聊天。早上9點測產開始到12點,已經三個小時,91歲的院士堅持要第一時間看到結果,先後兩次來到會議室進行視頻連線。
  • 2020年12月16日小麥價格多少錢一斤?今日小麥價格行情一覽!
    原標題:2020年12月16日小麥價格多少錢一斤?今日小麥價格行情一覽!   2020年12月16日小麥陝西鹹陽市永壽縣混合小麥1.2元/斤;   湖北荊州市荊州區鄭麥9023 1.16元/斤;   河南南陽市鎮平縣鄭麥9023 1.2元/斤;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紅麥1.1元/斤;   河南南陽市鎮平縣雜麥1.19元/斤;   山東德州市平原縣普通小麥
  • 河南老家的小麥成熟了,小麥產量咋樣?一畝地收割費用多少錢?
    這幾天,老家扶溝這邊小麥成熟了,田間地頭到處一片農忙景象,隨處能聽到拖拉機和收割機的轟鳴聲。五叔家今年種植20多畝地小麥也已經成熟了,今天一大早,五叔就開著四輪車來到了地頭,排隊等著收麥,今天我也起了個早,來幫忙。
  • 2020年小麥播種時間表,如何種植能高產,今年種植小麥注意事項
    小麥一直是我國糧食作物中種植面積很大的農作物,尤其是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小麥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而現在已經已經到了九月下旬,很多農戶都已經開始做小麥種植前的各項準備了,那麼如何種植小麥能高產,我們今天就來詳細的聊一聊。
  • 重磅消息傳出,袁隆平激動得飆英文,外媒:中國人飯碗越來越堅固
    11月2日,中國雙季稻產量創歷史新高,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對此刷新超級稻單產700、800、1000、1149公斤的紀錄之後,又一次刷新世界紀錄。外媒對此進行了報導,標題為《每畝水稻的雙季產量達到3000斤!中國人民的飯碗越來越堅固》。
  • 玉米、小麥漲價了!後市價格能達到多少錢1斤?看完有數了
    最近糧食市場出現波動,玉米、小麥等糧食價格出現了衝高回落,玉米價格由8月初上旬的高點1.30元/噸,回落了4-5分/斤,小麥價格也從1.27元降回到1.23元左右,每斤下降了3-4分錢。不過,近日兩大作物回落的形勢有所好轉,玉米行情出現止跌企穩。
  • 袁隆平新表情包又來了…
    >「(第三代雜交水稻兩季)畝產3000斤,要早日實現」論壇主席、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視頻連線中表示,湖南衡南縣種植的雙季稻示範田,今年有望突破畝產3000斤大關。2019年10月22日,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第三代雜交水稻進行了首次專家測產,其平均畝產達到1046.3公斤。
  • 小麥什麼時候賣價格比較好?
    問:小麥什麼時候賣價格比較好?首先,糧食說的是什麼時候賣合適,而價格不可預測,就不考慮價格,只說什麼時候賣最上算。小麥和玉米有不一樣的地方,小麥不如玉米用途廣,小麥的價值就是用於人吃,玉米的價值還可以用作飼料。
  • 美國農業發達程度高於中國,為什麼中國糧食的產量會比美國還高?
    以上就是中美雙方農業領域數字上的基本對比,這樣問題就來了,明明是美國農業的發達程度遠遠高於中國,為什麼中國糧食的產量會比美國還高呢?還是先來舉一個歷史上的例子吧。幾千年來中國人都吃不飽飯,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把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清朝初年,中國的糧食大幅增產,人口規模也得到了數倍的提升。
  • 新疆洛浦20萬畝小麥獲豐收
    「今年我家9畝小麥豐收啦,除了留一部分自家吃外,賣了3000公斤。賣糧款加上每畝135元補貼,收入不錯呢。」剛賣完小麥的布亞鄉團結村農民艾則孜·依明高興地說。洛浦縣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全面落實糧食生產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今年,全縣小麥種植面積達19.89萬畝,比去年多種近1.7萬餘畝。
  • 河西走廊種冬小麥還是春小麥?
    關鍵詞:河西走廊春小麥與冬小麥種植面積的變化河西走廊地區種植的小麥,可以佔到我們整個甘肅省地區商品小麥量的6成以上,這個佔比是很大的,因此也可以從這個商品糧佔比上面可以看出,是春冬混合種植的小麥。河西走廊西起甘肅武威涼州區,途徑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到達敦煌和步入新疆的星星峽這邊,是一片非常遼闊的地域,大家有時間可以專門從「蘭新線」感受一下這邊獨有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