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總決賽,在加時輸掉G1,折損大將歐文後,克利夫蘭的絕地七武士連翻兩場,G3主場的氣勢如虹,特別是第三節的遙遙領先,一度讓人覺得,勒布朗詹姆斯的第三座總冠軍獎盃已經向他招手。
如果只是感受比賽氣氛,騎士的確已經佔盡上風,因為有幾件事非常明顯:
看主角,勒布朗展示出了超強的統治力,這不體現在得分效率,但他用誇張的產量在便秘局裡保住了進攻下限,大量的助攻帶動了球隊,並有被低估的協防表現;
看配角,騎士能用之人雖然不剩下幾個,但三軍用命,各有表現。
莫茲戈夫在前三場的存在感太強,防守有護筐,進攻有終結;
特裡斯坦-湯普森前三戰一共搶了17個前場籃板;
德拉維多瓦的防守表現被高估,但他在進攻端有神奇的發揮,某些時間段承擔了一定的主攻任務;
詹姆斯-瓊斯表現機會不多,但他把該回應的三分球基本都投進了;
香波特三場比賽送出了10個搶斷;
JR嘛,他算功過相抵吧,好歹沒有後來18年那麼招笑。
但更重要的是,騎士找到了一套對付勇士的完整辦法,G1獲得經驗,G2深化摸索,G3已經成型。
騎士是這麼做的。
第一,詹姆斯找到了更省力的進攻方式。
從G2第四節開始,詹姆斯頻繁的擋拆找庫裡,到G3就用得更多。
15騎士沒有後來盧指導那麼決絕,詹姆斯找庫裡的頻率還算有節制,但這招在G2的第四節和G3,還是幫詹姆斯節省了體能。
對15騎士來說,找庫裡是一種效率更高的得分手段嗎?
不見得,15騎士並不能全程保證空間環境,身後要處理大量協防,理論上並不完全支持點名戰術。庫裡在G2G3兩次直接換防詹姆斯的效果都不錯。但雙方都清楚,這是一個讓詹姆斯打得更輕鬆,讓庫裡打得更累的戰術。
各位,勇士防詹姆斯的策略是什麼啊?
伊戈達拉真的可以防住詹姆斯嗎?
不可能的。
勇士防詹姆斯其實就三個手段:
內線協防避免詹姆斯衝筐有太高效率;
對位球員盡力頂防,擋拆繞防,希望詹姆斯在外圍跳投,並賭他投不進;
前兩個手段不斷努力之後,爭取在第四節到來時,耗幹詹姆斯。
實際上,勇士打得是全場戰略球,憑藉著能對位詹姆斯的球員多,去打消耗戰,最希望看到的場面,就是詹姆斯每個回合打低位往裡捶。詹姆斯在G1最後嘗試擋拆找湯神固然有不錯的效果,但庫裡顯然是體重更小的球員,去找庫裡,進攻消耗會更小。
反過來,勇士靠內線協防幫助下,讓庫裡換防不是不行,但這種嘗試不能從比賽開始就做,那樣要麼犯規過多,要麼消耗過大,庫裡會成為先垮掉的那個。所以勇士會更多嘗試庫裡延誤回追,避免詹姆斯找到錯位。於是詹姆斯就展示他在擋拆中抓瞬間機會的超凡能力,各種方式回應勇士的策略:
最簡單的一種,抓庫裡延誤回追的時間差,讓掩護人直接外拆懲罰。這招極為簡單粗暴,但在一場雙方進攻都難受,都很難打出極高上限的比賽裡,開發出這種投籃機會依然很難得。
再看下面這次,詹姆斯抓住了巴恩斯吃掩護的瞬間,立刻起速,在勇士協防到來前完成了扣籃,時機把握完美;
下面這次,就乾脆用三分球回應了伊戈達拉回追前的小空位——這個三分發生在勇士進攻起勢,縮小分差的時段,非常止血。
類似這樣的回合,當然也有很多不進的,但相比下面這樣的回合,哪種打法更省勁,自不用多說。
能夠不去大量往裡吃,靠調度勇士防線,來帶起進攻,這能讓詹姆斯保持更好的續航性。而勇士在這個時候,對於如何應對詹姆斯擋拆找庫裡,還沒有足夠的經驗,上線防守的兩個人溝通問題很大,像極了18年總決賽的G1。
第二,儘管空間便秘,但騎士內線在進攻端依然找到了存在感。
勇士和騎士的內線都沒法提供空間,格林是四人裡三分最好的一位。這在14-15賽季那會也並不稀奇。
但騎士把他們內線的前板和終結優勢都利用到了。莫茲戈夫不但在防守端成了一堵牆,進攻端也有強烈的存在感,靠著詹姆斯的餵球,莫茲戈夫的體型優勢被充分發揮了。
當騎士用空間相對更好的陣容時——一般是詹姆斯-瓊斯出場的時間,莫茲戈夫或者特裡斯坦不在——詹姆斯跟五號位的擋拆就變得很難兼顧,勇士稍有不留神,詹姆斯就能找到隊友。
勇士擺小陣容,用換防回應詹姆斯與五號位擋拆時,籃板球還會被TT針對。
可以說,儘管騎士的空間環境限制了他們打出頂級進攻的可能,但在雙方內線都有問題的情況下,騎士的內線更吃得開一些,配合詹姆斯的能力,就能在絞肉局中維持更好的進攻下限。
這時候,我不禁又想起一個問題——投射型主攻手和攻筐型主攻手,誰更需要空間?
水花兄弟,NBA歷史最強投射型後場;
勒布朗-詹姆斯,NBA歷史最強攻筐球員之一;
兩邊都帶一對籃下堵的內線,為何2015年總決賽前三場,勇士這邊進攻如此掙扎,而詹姆斯只是讓你覺得他打得苦,球隊進攻效率也的確不高,但比賽觀感會好很多?
詹姆斯用他超強的傳球視野、便秘空間硬懟的能力、說得過去的跳投水準,在他想的時候,可以做到不叫掩護的大量持球主攻。比如說下面這個回合,詹姆斯背身一對一,讓隊友們儘量拉開空間,然後觀察陣型,在協防到來前,從防守人頭上把球交給了弱側的射手。
作為大體型鋒線的強行一對一出手能力,四號位的體型+高超的傳球視野,這是詹姆斯回應空間環境的武器。他隨時可以處於攻筐、投籃和傳球的三威脅狀態,而不用考慮與他擋拆掩護的隊友是誰。所以即便他也沒法在如此便秘的空間下維持高效率,但他有產量保證。
而大部分正常體型控衛,以及鋒線搖擺人打法之外的得分後衛,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進攻端需要頻繁呼叫掩護,要麼持球打擋拆,要麼無球跑掩護,而擋拆就很吃掩護人的素質,無球則容易出現接不到球的情況。勇士這些年來,在這個問題上反覆吃虧,雖然也在不斷尋找解決辦法,但也免不了再發作。2019年總決賽,水花兄弟在極為便秘的空間下,用各自的超凡的能力打出了表現,這體現了投射+有無球結合的環境適應能力,但勇士的整體進攻,還是沒有根治這個頑疾。
2015年夏天,那支勇士在進攻端就更加沒有成熟。
分別說說湯神和庫裡這兩場的問題。
湯神G2發揮出色,拿了34分,G3表現回落,只有14分。這就是克萊-湯普森的特點,大量無球發開進攻,以及中遠距離跳投,缺少罰球的特點,讓湯普森不太容易成為一個表現很穩定的得分手。但他作為少有的高大跑動型無球手,憑藉超強的投籃自信和抗幹擾能力,又能在進入狀態後,讓對手難以應對。G2的湯神,有一部分得分來自針對莫茲戈夫或者德拉維多瓦,另一部分就毫無道理可講,隨心所欲投得別人沒脾氣。
湯神是沒法預測的,也不知道該如何提高他的針對性。作為大量利用無球掩護的球員,湯神會更多的繞著中鋒跑,所以G1G2,你就能看到他很多針對莫茲戈夫的回合。但要如何進一步讓湯神提升針對性呢?
那就頂多是低位打一下小個,比如這輪系列賽對德拉維多瓦,或者偶爾對手換防時,讓他嘗試單挑一下對手中鋒,效果看天。
湯神的打法太隨機了,以至於在考慮勇士的針對性時,經常不去考慮他,因為他既不會對球隊進攻產生任何障礙,卻也無法大量持球開掄。那些殺人的G6,你沒法從打法上說,這場湯神有什麼不同,只能解釋為,湯神就是這麼與眾不同——當他準起來的時候,根本也不用談什麼針對性。
勇士有更多討論空間的,還是庫裡。
庫裡的G2,以及G3的前兩節半,打得差,第一次打總決賽的庫裡,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
比如他的出手選擇。雖然G2存在不少進攻時間不多的接鍋球,庫裡出手一些高難度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有些球還可以更優化一些。下面這次小打大選擇本身沒問題,但沒有調度開特裡斯坦湯普森的重心,時間很多,可以再調整一下,或者出球後再要球打。
更典型的是G2的加時賽。實際上,勇士這場比賽使用五小時,已經嘗到了空間優勢的甜頭,擋拆突破分球進入了節奏,但在加時賽,庫裡和湯神都選擇了外線直接拔,把空間優勢浪費了。
這也是我對科爾一直以來的意見。大概只有2019年西部半決賽的最後一節,勇士到了輸不起的懸崖邊,庫裡和追夢把右路的擋拆配合一直打到紅隊吐血,算是一次超強進攻針對性的體現。在勇士王朝崛起後,大部分時間裡,勇士更喜歡不斷變化戰術,而不是戳痛點。
這場加時賽,庫裡得了兩分,來自造投籃犯規,G1加時也有兩次碰瓷,說明騎士很怕庫裡的單挑。如果勇士更多在加時賽打擋拆,用小打大針對換防,用擋拆順下去針對夾擊,那麼在五小空間支持下——在第四節一直在發揮效果——很可能就贏了。
庫裡不成熟的,還有傳球的隨意性。2016年搶七的背傳,其實在2015年總決賽就上演過:
但這些也就認了——這就是庫裡,如果他出手太合理,傳球不玩浪,那也就不是他的個性。儘管庫裡G2和G3前兩節半打得很差,他作為戰術核心的牽制力也一直在發揮作用,可以說,只要他在場,勇士每個進攻回合多多少少都跟他有些關係,並且絕大部分回合,要仰仗他的引力作用。
問題就是,勇士沒法把這些牽制力完全轉化為得分。
G1的比賽我這樣講,勇士很少擋拆找莫茲戈夫予以針對。G2開局,勇士明顯增加了找莫茲戈夫的戰術,但直接擋拆針莫茲戈夫效果卻不好,為何?
因為騎士把策略調整的更激進了,G1對庫裡有換防,有延誤回追,G2G3,對庫裡打擋拆直接夾擊逼出球,莫茲戈夫去執行這個策略做得不錯,而博古特作為短暫被放空的球員,對庫裡牽制力的利用率太低,G2G3兩場比賽,合計6分,這跟騎士的莫茲戈夫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庫裡跟格林擋拆,畫面更慘,格林被莫茲戈夫直接冒出了遊戲特效。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格林不跟博古特玩後來格林跟伊戈達拉、盧尼、麥基經常玩的4打3爆菊餵餅?
因為博古特雖然高,但速度慢,跳不起來,莫茲戈夫又那麼高,給博古特餵餅太考驗技術了,這跟追夢盧尼戲塔克,完全是兩碼事。
當追夢不去跟庫裡掩護配合時,還會出現這樣的回合——庫裡與艾澤裡擋拆突分底角,追夢空位不投,伊戈達拉也不投,最後交給沒機會的庫裡打詹姆斯。
然後一個解說卻這樣說:這球庫裡想多了,突進去不要兩分,出來想要三分。
......
解說在瞬息萬變的比賽裡,沒法完全正確的解讀,這可以理解——雖然另一個老師指出,格林和伊戈達拉都出了機會沒投——但如果大家經常復盤比賽會知道,比賽很多細節不拉片仔細看,就是看不出來的,而庫裡在總決賽上,又太多價值,就這樣被人忽略了,人們記住的,就是他被擋拆針對,和並不高的得分產量,而並不理解這其中到底有哪些意圖,過程是什麼樣的。
到了G3第四節,庫裡終於覺醒了,單節幹了17分,為什麼?
因為對手不敢那麼大膽的夾擊庫裡了,他最後狀態又回暖,才開始送出神奇的三分表演。造成這種改變的,是勇士在啟用一位老將後,逐漸發現了效果。
這就是大衛李,當第四節,勇士擺出大衛李打中鋒,身邊是水花兄弟+伊戈達拉+巴博薩時,一套簡單無腦的1/5擋拆,直接瓦解了騎士防線。
大衛李利用庫裡的牽制力,處理4打3,伊戈達拉歷史級空位。
大衛李擋拆順下切入得手。
當然,回到防守端,大衛李作為中鋒防詹姆斯衝擊是夠嗆,多次被詹姆斯得手,即便如此,勇士還是靠這段時間把分差填了回來,全場比賽,大衛李正負值高達17,13分鐘裡,11分2助攻。
這就是庫裡+能掩護順下和處理球的內線+外圍射手後的效果。
大衛李能做的事,追夢當然也能做,他沒有巔峰大衛李全面的進攻身手,但追夢作為掩護人順下處理球正是強項。
實際上,追夢不是勇士進攻的最大問題——他進攻的確有問題,但也有他的獨特價值——勇士最大問題是,不能讓追夢再配一個不能拉開空間的內線,最不濟,也得配一個強力終結內線,比如後來的麥基,哪怕盧尼,這樣追夢處理4打3時,也方便給另一個內線餵餅。
只看進攻,最適合追夢的內線搭檔應該是,能投三分>能強力吃餅>能策應,博古特跟追夢顯然不夠搭,這在一般的場面還好,但總決賽顯然不一般。
而最適合追夢的定位,還是五號位,因為他參與戰術太頻繁了,庫裡要不斷與他配合,那麼他打五號位,去掩護時把對手護筐最好的球員拉到高位,這才最大化的削弱護筐,把庫裡的牽制力價值最大化。
這就是死亡五小。
G1G2G3,勇士在用五小陣容時,已經取得了效果,他們百回合贏騎士21.5分,後來的變陣,並不是勇士找到了新東西,而是他們發現,這套陣容能贏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