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楊
進入2021年,高等教育也順勢邁入「十四五」規劃階段。建設「雙一流」自然是重頭戲,有不少城市發布了自家的部署構想。
比如在「十四五」期間,深圳力推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創建「雙一流」,鎮江力挺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溫州力捧溫州醫科大學……
與以往各省集中精力打造省域「雙一流」的印象稍異,如今不少城市站到臺前支持自家的強校打造「雙一流」,城市「雙一流」居C位。
名校名城互相成就,隨著我國加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間的競爭越發激烈,高教資源成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後發優勢。
打造「雙一流」的口號未曾停過,真正成為名校還有待時間檢驗。政策、資金固然重要,不過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大浪退潮未必淘到真金,也有可能是一地雞毛。
構想
四大一線城市,深圳還沒有「雙一流」。
近日中共深圳市委印發《關於制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深大、南科大創建「雙一流」,構建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高教體系。
在「雙一流」數量上,深圳再加上廣州,也不是上海或者北京的對手。首都北京坐擁清北等34所「雙一流」,上海懷抱復交等14所「雙一流」。
高教城市TOP2的地位,與其城市經濟地位一樣耀目。2019年上海、北京GDP逼近4萬億元,深圳、廣州不到3萬億。
已擁有中大、華南理工、暨南大學等5所「雙一流」的廣州,日前《廣州日報》全文發布《中共廣州市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建設廣州交通大學。
按照《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廣州市將於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不過廣東省沒有高層次的交通類高校,基於此廣州積極籌建廣州交通大學。
一線城市外,不少省份的頭部城市也有規劃。青島在山東省經濟第一,於2016年邁入GDP萬億俱樂部。1月1日青島市政府官網公布了《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制定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高標準推進康復大學、中德工業大學等,支持在青高校「雙一流」建設。
在河南,洛陽「十四五」時期支持河南科技大學開展「雙一流」建設。同時,河南科技大學將搶抓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重大機遇,積極融入全省「雙引擎」洛陽「新引擎」發展戰略。
既非一線城市,也非省頭部城市,也不妨礙一些城市加入支持「雙一流」建設的隊伍中。
最近《溫州日報》、《鎮江日報》分別全文發布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溫州提出支持溫州醫科大學爭創「雙一流」,鎮江支持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創建「雙一流」。
成也
中國內地最早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城市是上海,2014年後每年萬億俱樂部都會擴容,有預測到2021年,萬億俱樂部將會擴容到24席。
南京2016年GDP破萬億,近些年經濟強勢增長,就有賴豐富的科教資源。截至2020年6月30日,南京本科高校有34所,除南大、東南外,南京還擁有多達10所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雙一流」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1月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揭牌,南京再添名校。
武漢2014年GDP破萬億,跟南京一樣也是高教名城。截至2020年6月30日,武漢共有46所本科院校,武大、華科2所一流大學,5所一流學科高校。而且,武漢本科專科高校數量都超過了湖北其他地市的總和,GDP也佔據湖北的1/3。
近年來,合肥GDP接連超越多個副省級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2017年GDP排名第27,2019年躍升至第21,達9409億元,逼近萬億關口。
合肥手中擁有一張「王炸」牌中科大,是國內公認僅次於清北的華東五校成員之一。
中科大原本位於北京,上世紀京校大規模外遷,為尋找新校址,中科大曾前往湖北、江西、河南等地考察,均以閉門羹收場,最終安徽對中科大的到來表達了熱情。
投桃報李,擁有中科大的合肥,如今一躍成為科教名城。2017年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批覆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標誌著合肥繼上海之後,成為國家正式批准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如今,該中心全國有四個,除合肥外,上海、北京、深圳都是一線城市。
雖然坐擁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學3所「雙一流」,但與長三角其它城市如上海、南京相比,合肥還有再創地方高水平大學的訴求。
此前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上有建議提出,將有一定實力的地方大學遷址合肥或者在合肥建立新校區。且看安徽,安徽工業大學在馬鞍山,安徽理工大學在淮南,安徽師範大學在蕪湖,安徽財經大學在蚌埠。有人說,合肥心裡苦。
失也
被譽為「最強地級市」的蘇州,才是江蘇GDP第一,2019年約2萬億。不過,與省會南京相比,蘇州高教資源較弱,對未來發展無疑是短板。
扶持本土「雙一流」要與時間做朋友,從外地引進強援不失為一條捷徑。目前,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相繼落戶,在既定的學科發展領域紮實做好自身「十四五」規劃,再登高階。
蘇州下轄的崑山,連續多年位列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首。2019年崑山GDP突破4000億元,2020年崑山工業總產值邁上萬億元臺階,成為中國工業總產值「萬億俱樂部」的首個縣級市。
雖然只是一座縣級市,崑山的財力卻足夠引進和支撐高教的發展,除中外合辦高校崑山杜克大學外,廈門大學已在崑山布局建設研究院。
江蘇湧現多個GDP強市,2019年全國GDP前50中江蘇就佔了9席,泰州以5133億元位列第44位,往後看兩位是湖北襄陽。
就經濟體量來看,襄陽是「湖北第二城」,僅次於省會武漢,不過2019年GDP還不到武漢的1/3。
高等教育短板一直是襄陽的心頭之痛。據《湖北日報》報導,中部崛起戰略涉及的11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中,襄陽GDP總量排名靠前,卻是5個只有1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城市之一;長江經濟帶所涉及的16個省域副中心城市中,襄陽是11個三線城市中只有1所普通本科高校的5個城市之一。
如今,襄陽與「雙一流」高校武漢理工大學籤署協議,共建武漢理工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襄陽示範區,將於2022年9月正式運行。
武漢理工大學是教育部和交通運輸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據其官網介紹,該校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為建材建工、交通、汽車三大行業培養人才規模最大的學校。
慕名來襄陽旅遊的人,還會驚訝地發現襄陽是一座汽車之城。改革開放後,原第二汽車製造廠在襄陽開闢第二基地,當時稱「二汽襄樊基地」。2019年襄陽在全國347個地級市GDP排行榜上位居46名,汽車產業功不可沒。
涼熱
名城名校互相成就,大學已不再是象牙塔,未來需要在與區域經濟科技的深度交融中去發展。
霍金在《我的簡史》中提到,德國人和英國人在「二戰」期間有一個不成文約定,即不轟炸對方的著名大學城,可見大學對一座城市的重要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高等教育與城市發展關係緊密,首先是大學帶動了城市人力資源的高效發展,包括人才引流、人才培養以及用人的環境。
再者是對經濟,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一個資源的消費者,同時也是一個資源的聚集者,而且高校這個資源,又跟科技等其他因素有直接相關性。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禮此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對城市來說,產業要轉型升級,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一座城市的發展都建立在知識創新的基礎上,有大學才會有知識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會越來越緊密。
作為高等教育的塔尖,「雙一流」是一張流動的船票,當初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改變985、211高校固定不變的局面,今後有進有出。簡而言之,大家都有獲得船票的機會。
儲朝暉指出,「雙一流」高校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能夠發揮多重效應,但是這個多重效應怎樣去發揮以及怎樣去利用,還是應該本著一個實事求是的態度。如果邊界或尺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形成各大城市一哄而上的效應。
就「雙一流」本身來講,它是一個全國性的高校建設項目,而非一個由各個城市來建設的項目,它有特定的範疇與內容。如果是各個城市配合「雙一流」項目做一些工作,儲朝暉認為是正常的。
再者,「雙一流」建設是整個高校建設的一部分,高校如何建設的實際內容其實遠遠大於「雙一流」建設。可能再過20年回過頭看,一所沒有參與「雙一流」建設的高校有可能成為社會上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大學,而很多參與了「雙一流」建設的高校未必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儲朝暉認為,理性客觀地看待「雙一流」建設,不要任意地把它擴散化,本身就是一個科學的態度。如果連這種態度都沒有,大學也不可能發展好,更談不上去實現「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