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誠義)
射箭就是在靜心,靜心就是美。當你選擇讓它進入你的生活,那你要相信它一定是來滋養你的,而不是消耗你的。
靜心的難點,可能就是「慢」,因為它和時間有關係。時間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達文西畫蒙娜麗莎花了四年時間,榮寶齋的陳林齋和馮忠蓮到故宮臨摹《清明上河圖》用了四年時間,也尚未摹完。它需要一分一秒的磨,磨的就是你的性子和耐心,這是最基本的,然後你才能慢慢走進美的境界,向美頂禮膜拜。
我一定是和射箭有緣的。從福州回到貴州後的第二年,我有幸認識了拔刀齋的皇甫江先生,以前只看過他寫的《中國刀劍》一書。這本書對我的人生而言真是有千年之感。隨後,皇甫江先生邀請我參加廣州興全基金杯和拔刀齋在奧體共同舉辦的全國射箭比賽,那一瞬間我似乎感覺到山茶花樹枝開始萌芽出春天嫩綠的希望。
我是提前三天到的廣州,隨後被安排住在廣州奧運體育館的招待所裡,那裡離射箭的比賽場地很近。廣州似乎只有兩個季節,冬日裡來感覺暖暖的,不像貴州的冬天那麼溼冷。第二天我起得很早,在體育館裡四處溜達,隨後就在射箭場裡見到了皇甫江先生,他穿著棉質的黑色T恤,黑色的運動褲,和一雙黑色的運動鞋,聲音很隨意,確實有黑社會老大不怒自威的氣質,但喝醉了像個傻小孩。有那麼一刻自己感覺很夢幻,也很踏實。
我站在這片綠蔭裡最美的專業的射箭比賽場地上,始終不太敢相信我就這麼自然的見到了他,真是三生有幸。在這個曾舉辦過亞運會射箭比賽的場地上,我好像在心裡聽到了古琴曲裡的「高山」,這是他帶給我的精神裡的光芒。
這個冬天我會過得十分完美的。賽前訓練中,我得到了原中國國家射箭隊主力選手,全國六屆專業射箭冠軍,拔刀齋戰隊主教練施家鋒先生的親自指導,讓我一個從未射過超過十八米的新手射中三十米。所有拔刀齋戰隊的隊友都尊稱他為師傅,雖然他比很多人年輕。但這就是師道尊嚴,就是傳統真誠感恩的精神。謝謝師傅,我一定還會再來請教您。老大最後對我說:「站得要穩要冷靜沉著,要不動如山。」
練習是嚴酷的,但這也是美的意義,儘管肩膀已經很痛,但只要自己每天進步一點我都大為歡喜。我聯想到了在福州時那幾個年輕人射箭的場景,當時我不懂弓也不懂他們,現在有答案了,我明白了他們知道射箭上美的意義。
「道之為物也,無時不變,但又終歸於原物而未曾有所改變。」——《莊子》
(團結、榮譽)
在我真正接觸射箭的這半年多來,已參加了兩次全國比賽,我們的拔刀齋戰隊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家擰成一股繩。雖然我們沒有自己的箭館,但隊員們都在各自的城市老老實實地射箭與學習,比賽時他們都雄心壯志萬分堅決,因為維護戰隊的名譽是最基本的良心。而戰隊的基本原則就是維護所有隊員的權益,鼓勵大家進步,為中國傳統弓復興發展做出真正的貢獻。所有的獎金全部歸獲獎選手,戰隊絕對不分一毫一釐。所有的獎牌、獎狀、獎盃都由選手帶走,戰隊沒有也不需要一個成績陳列室,因為榮譽在每一個隊員本身,在射手的心裡。戰隊為團體賽,混雙,部分家境困難的隊員提供報名費,餐飲。比如廣州興全杯所有戰隊花銷是由上海的羅賓大哥提供的,五星級酒店全程。而大師兄、二師兄每次都是搶著買單,請我們這些「小朋友」美食美酒。
我們也沒有專門的培訓班,自己需要自學許多東西,比如有關歷朝歷代射箭的知識和射箭書籍,隊員們在一起會相互交流肌肉的用力,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該怎麼鍛鍊才好,為什麼每個人的瞄點都很獨特,傳統弓該怎麼撒放等等,在這裡大家是完全打開的,透明的,這也說明了大家對射箭的熱愛和尊重,因為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髓!所以每次比賽可能每個人不論射箭好壞,收穫都很大,特別是像我這種正在成長中的射手,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
我們的隊員中,大師兄韓小祥是我們戰隊的中心人物,他身材威武壯實有著深厚的射術修為,並且很有風度,人品高尚,在賽場上他的精神滿是從容鎮定,打出的成績很好而且穩定,讓人感覺到安寧舒服又欽佩。二師兄吳士全也是戰隊的主力人物,他長得英俊挺拔,射術高超精神旺健還會製作傳統弓,正是弓如其人,真誠無偽,他的臉上總是不斷掛有笑容,讓人感覺輕鬆自然。在我們的女隊員中,楊堂主紫嫣最美。她的頭髮又黑又厚,眼睛像十月的圓月一樣幽亮,性情有時像天池裡的湖水般清靜,有時又活潑得像山間輕快的小溪,她出色的美麗簡直就是天生的弓箭尤物,在我眼裡,她有著東方古典美人的優雅氣質,但在賽場上她就變身為美少女戰士,巾幗不讓鬚眉的甜妹楊堂主是也。
拔刀齋戰隊可能在外界看來一直有著流氓戰隊的神秘感,但我想如果在男人的天性上說喝酒總會怪裡怪氣,我們並不是一個急躁的戰隊,大家能聚在一起完全是源於純粹的信仰,熱愛射箭的緣故,每個人身上所懷揣的赤子之心就是安靜的尊嚴,在此無須爭辯,只有了解體會。
箭心,它高貴文雅,它宅心仁厚,它是歲月之箭,它的美幾千年來都讓世人膜拜,一射箭你就會明白自然之理,裡面體現了你對世人和人生的態度,以及你內在真正積蓄的力量,在你最美的黃金時代。
陳高川
陳高川,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藝術設計專業,大學本科學歷,獲文學學士學位,曾任職於北京福建貴州,茶藝師,自由撰稿人,美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