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繆佳教授:ACPA助力早診斷、治療「新秀」上市來襲

2020-12-22 瀟湘名醫

ACPA是骨侵蝕的危險因素,精準用藥選擇阿巴西普!

類風溼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早期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和疼痛、活動受限、關節晨僵;隨著疾病的進展,出現關節的破壞、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則會出現關節畸形,導致不可恢復的關節功能受限。

因此,RA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較短的時間內讓患者達到治療目標(疾病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從而減少不可逆的畸形發生。今天我們特地邀請到江蘇省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張繆佳教授,與廣大醫生一起談談RA診斷、治療的那些事兒。

ACPA為早期診療帶來曙光

對於RA患者,醫師如何更早地進行診斷呢?張教授解答到,RA的診斷,通過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得到診斷。小關節受累,多關節對稱性受累,晨僵時間超過30分鐘,類風溼因子(RF)陽性,影像學有RA典型的骨侵蝕,並符合1987年美國風溼病學會(ACR)分類標準即可診斷RA。而2009年ACR分類標準為RA的早期診斷提供了幫助。以關節受累的大小關節種類、關節受累的數量、病程是否大於6周、RF的滴度高低、抗瓜氨酸蛋白抗體(ACPA)的滴度高低、炎症指標(血沉、CRP)升高與否,積分是否≥6分來確定診斷。

ACPA在RA早期診斷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ACPA[包括抗環瓜氨酸肽(CCP)抗體、抗核周因子(APF)抗體、抗角蛋白抗體(AKA)、抗角蛋白微絲聚集蛋白抗體(AFA)等]是RA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體,對RA診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張教授表示,80%RA患者會出現RF陽性,而ACPA對RA診斷敏感性為50%~78%,特異性為96%,早期患者陽性率可達80%。如果患者出現關節疼痛、腫脹,RF陽性,可能是RA,但也可能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等其他免疫疾病,SLE患者有50%RF陽性,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乾燥症候群(SS)、硬皮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而ACPA的特異性比RF更高,其特異性能夠達到90%以上[1]。也就是說,如果患者出現ACPA抗體陽性,患者被診斷為RA的可能性更大。ACPA的出現往往早於RA典型臨床表現,故ACPA對RA的早期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

正因為ACPA在RA診斷中的特殊意義,2010年,ACR/EULAR(歐洲抗風溼病聯盟)將其納入RA診斷標準[2],使RA的診斷得以提前。

圖1:2010 ACR/EULAR RA診斷標準發布截圖

除了診斷過程,ACPA與不良預後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教授提示,ACPA不僅對RA的診斷具有很高的特異性,並且該類抗體的滴度也與病情嚴重程度、骨侵蝕的危險性等預後因素相關。 ACPA陽性者發生骨侵蝕的危險性增加。 此外,ACPA可能是預測某些生物類改善病情抗風溼藥(bDMARDs)治療效果的獨立因素,與疾病嚴重程度,疾病的放射學進展,殘疾和RA死亡率增加有關。

ACPA陽性患者,阿巴西普帶來新的選擇

眾多生物製劑奔向風溼舞臺

那麼對於ACPA陽性的患者該如何選擇藥物呢?我們知道,RA患者一旦確診需要接受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溼藥(csDMARDs)治療,治療3~6個月對患者進行評估,如果療效不足,即未達到疾病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根據患者是否存在預後不良因素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如果患者存在預後不良因素,即可選擇生物製劑或靶向藥物治療。

近些年層出不窮的新型生物製劑和靶向藥物給RA患者治療帶來了更多選擇。面對眾多的生物製劑,我們回到疾病本身,根據疾病發病機制,探究不同藥物的治療靶點。RA是免疫系統疾病,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免疫細胞(如單核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等)異常活化以及產生的細胞因子和自身抗體(包括ACPA抗體)有關。

因此,治療RA的生物製劑根據其作用機制又分為細胞因子拮抗劑: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i)、白介素-6(IL-6)抑制劑;以及針對免疫細胞的抑制劑如阿巴西普和CD20單抗。

特殊的免疫「剎車」——阿巴西普

近期在中國新上市的阿巴西普,是由CTLA4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細胞外功能區和人IgG1-Fc段組成的融合蛋白。雖然這個藥物在中國剛剛獲批,但其研發已有了十餘年的歷程,在國外擁有豐富的應用經驗,相關的臨床研究也比較多。

張教授介紹到,阿巴西普對T細胞、B細胞均有作用,作用於免疫細胞間的信號傳遞。在抗原遞呈細胞(APC)接受外來抗原後,經MHC分子將抗原信號傳遞給T細胞表面受體(TCR)的過程中,CD28 是T淋巴細胞表面表達的共刺激分子,與CD80/CD86 結合,對T細胞的活化起到重要作用。活化的免疫細胞通過細胞胞內信號(包括JAK信號通路等)激活,產生各種細胞因子(如TNF、IL-1、IL-6、IL-17等),促進免疫細胞的增殖與分化。

CTLA4是負性信號分子,與CD28相互競爭,阻止CD28與CD80/CD86的結合,抑制T細胞過度激活, CTLA4相當於免疫細胞活化的一個「剎車」, 抑制免疫細胞的增殖與分化,進而減少細胞因子及抗體的產生,從而阻止RA發病過程。

圖2:阿巴西普的作用機制

眾多臨床研究結果,我們該怎麼看?

不少真實世界研究(RWS)[4-7]顯示,阿巴西普在ACPA陽性的RA患者中療效更好,甚至優於TNFi,提示ACPA陽性的患者可能更適合使用阿巴西普。下面是這些研究的主要結果和結論,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研究?

美國的RWS研究發現,ACPA陽性患者接受阿巴西普治療後,CDAI顯著降低[4]。

歐洲和加拿大的真實世界研究發現,ACPA陽性患者應答率高於陰性患者(85.2% vs 74.2%,p=0.015)[5]。

韓國研究發現ACPA陽性患者在接受阿巴西普或TNFi後,阿巴西普組CDAI顯著降低[6];治療1年後,阿巴西普組患者達到低疾病活動度比例高於TNFi組(68.0% vs 52.6%)。

其實,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發現阿巴西普對ACPA陽性的患者療效更佳,張教授解釋到,阿巴西普抑制T細胞活化,減少B細胞數量,從而抑制ACPA產生,減少巨噬細胞炎症因子產生;作為目前國內獲批RA適應症的生物製劑中唯一作用於免疫細胞的藥物,機制相對比較獨特。

張教授表示,csDMARDs、TNFi和IL-6抑制劑等雖然具有控制炎症的作用,但對ACPA抗體或RF影響較小,相比而言,阿巴西普在抗炎、減緩疾病活動度的同時,兼有一定程度降低ACPA抗體的作用,更適合ACPA陽性的患者。

長期用藥,阿巴西普兼具安全有效

在bDMARDs治療過程中,醫師和患者特別關注的問題是用藥安全性,特別用藥後是否出現感染等。bDMARDs治療RA同時抑制了免疫細胞、阻止細胞因子的產生,在這個抑制過程,機體抗感染能力是否會出現下降?

阿巴西普安全可控,更具優勢

針對這個問題,張教授也為我們做出了解答。張教授表示,RA患者在使用bDMARDs時應該密切注意患者感染情況。我們發現阿巴西普的感染率相對於TNFi來講,沒有明顯增加,其結核發生率、B肝發生率較低[6,7]。

阿巴西普長達5年、7年的研究發現[7-8]:

患者接受阿巴西普治療5年後,仍有72.4%患者持續用藥;患者嚴重感染發生率僅為2.84%,自身免疫事件的發生率僅為0.99%;長期用藥後安全性事件的發生率並沒有增加[7]。

患者應用阿巴西普7年後,未見結核病例報導,7年嚴重感染發生率僅為3.23%。長期用藥後安全性事件的發生率並沒有增加[8]。

表1:阿巴西普的不良事件發生率

這些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阿巴西普用藥後感染發生率不高且在可控範圍內。當然,我們在所有的bDMARDs使用之前,都需要進行篩查,排除感染風險。

長期用藥還應注意什麼?

長期用藥,醫師也應注意在治療前對患者做嚴格的篩查;在治療後6-12個月,對高風險的人群(高齡患者、密切接觸患者、高發高流行區域的患者)再次進行評估,防止患者感染。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等,醫師需要臨時停藥,等患者恢復後再做治療。

小結:選擇生物製劑是我國未來RA治療的新趨勢

對中國的RA患者而言,很多基層醫院和三甲醫院還沒有風溼免疫專科,可能導致患者延誤診斷、延誤治療;因此希望提高患者對RA疾病的認識、重視早期診斷(如使用ACPA抗體等)、早期治療,實現達標治療,定期評估;對治療不達標的患者,不斷調整藥物治療方案,有預後不良因素的患者,積極選擇bDMARDs及靶向藥物,從而使更多的RA患者疾病活動度得到更好的改善,減少殘疾。

張教授說,實際上中國RA疾病緩解率不到20%,這可能與多方面因素相關。比如bDMARDs治療RA已經20餘年,但我國患者使用率不足10%,國際上使用率已經超過了50%;目前bDMARDs尚存在價格高、醫保報銷等問題,與歐美國家有一定差異。今年以來中國的企業、醫保部門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來降低bDMARDs及靶向藥物的費用,相信很快會改變現在RA的治療模式。

因此,張教授認為選擇生物製劑是我國未來RA治療的新趨勢,對於一些預後不良的患者、對傳統藥物抵抗的患者,可以為其推薦bDMARDs(如TNFi、阿巴西普、IL-6受體抑制劑等)或小分子靶向藥物,以控制疾病進展,真正達標治療,降低患者關節畸形和殘疾,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才能從長遠的角度減少醫療費用。

目前阿巴西普作為一個新上市的bDMARD,一些特殊患者(如ACPA陽性高滴度的患者)選擇這個藥物或許是有益的,我們也需要開展更多的臨床研究,並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使得針對不同人群選擇不同藥物在將來會成為一種可能。

專家簡介

張繆佳教授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1982年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2007年美國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訪問學者。現任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風溼病分會常委,中國臨床免疫學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第八、九屆主任委員,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溼病分會榮譽主任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技專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高校自然基金等課題十項;研究方向:類風溼關節炎骨侵蝕分子機制研究。在國內外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SCI論文30篇。主編《風溼性疾病診斷流程與治理策略》等教材,參與編譯《凱利風溼病學》《風溼病臨床教程》及其他專業書籍15本。

參考文獻:

[1]Payet J, Goulvestre C, Bialé L, et al.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in rheumatoid and nonrheumatoid rheumatic disorders: experience with 1162 patients[J]. Rheumatol. 2014;41(12):2395-2402.

[2] Daniel A,Tuhina N,Alan J. S,et al.2010 Rheumatoid arthritis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An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collaborative initiative[J]. Arthritis Rheum, 2010, 62(9):p.2569-2581.

[3]Alegre, M., Frauwirth, K. & Thompson, et al. T-cell regulation by CD28 and CTLA-4[J]. Nat Rev Immunol,2010, 220–228.

[4] Harrold L R , Litman H J , Connolly S E , et al. Effect of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 Status on Response to Abatacept or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 US Na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17:jrheum.170007.

[5] Alten R , Nü?lein, Hubert G, Mariette X , et al. Baseline autoantibodies preferentially impact abatacept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ho are biologic nave: 6-month results from a real-world, 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study[J]. Rmd Open, 2017, 3(1):e000345.

[6] Lee S, Oh S, Kim H, et alTHU0221 Clinical outcomes of abatacept versus tnf inhibitors in acpa-positiv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data from the biologic register kobio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8;77:331.

[7] Kremer J M, Peterfy C, Russell A S, et al. Longterm Safety, Efficacy, and Inhibition of Structural Damage Progression Over 5 Years of Treatment with Abatacept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the Abatacept in Inadequate Responders to Methotrexate Trial[J]. Th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14, 41(6): 1077-1087.

[8]Westhovens R, Kremer JM, Emery P, et al. 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batacept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n inadequate response to methotrexate: a 7-year extended study. Clin Exp Rheumatol. 2014;32(4):553-562.

【來源:醫學界風溼免疫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原標題: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 戰「疫」e起來丨遺傳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規範化診斷治療—陳濤教授
    戰「疫」e起來丨遺傳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規範化診斷治療—陳濤教授 2020-04-13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ACPA助力很關鍵!
    多項研究表明,早在RA特徵性關節炎出現之前,患者體內就已經存在自身免疫異常狀態[2]。因此,早期診斷和積極管理在RA臨床實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可遏制患者病情加重和關節不可逆損傷。近年來,研究發現自身抗體與RA的疾病嚴重程度、疾病進展及療效預測均有一定關係,尤其是抗瓜氨酸蛋白抗體(ACPA)對RA具有很高的診斷特異性和預後評估價值,不僅在RA的早期診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還有可能成為RA治療藥物選擇的biomarker,為個性化精準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 全國16城市基層公衛人員培訓「糖網」基礎診斷及治療
    全國16城市基層公衛人員培訓「糖網」基礎診斷及治療金羊網  作者:張華  2020-11-15 14日,在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全國基層醫療機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培訓項目在武漢啟動
  • 賈海威教授當選兒童腫瘤精準治療專委會主任委員
    我國腫瘤放療界泰鬥、北京大學醫學部終身名譽教授申文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湯靜燕教授、北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主任王煥民教授、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張福泉教授擔任專委會學術顧問。  我國每年大約新增3-4萬例兒童腫瘤確診病例,且以3-5%的增幅逐年遞增。
  • 腹膜癌很「狡猾」早發現早診斷是關鍵
    腹膜癌很「狡猾」早發現早診斷是關鍵胃癌、腸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各類癌症(腫瘤),已經逐漸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侵害人們的身體。但是,腹膜癌(腫瘤)卻很少被人熟知,只是到了惡性腫瘤末期,很多病人才知道,多個癌症在腹膜轉移後就成了腹膜癌(腫瘤),存活率下降。腹膜癌(腫瘤)有哪些症狀?
  • 全球結核病診斷防治裡程碑突破!智飛生物1類新藥宜卡正式上市
    來源:紅刊財經5月10日,智飛生物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重組結核桿菌融合蛋白(EC)(商品名:宜卡)正式上市,我國和全球結核病防治迎來了新型診斷「武器」。中國防癆協會秘書長成詩明說,宜卡的上市和推廣應用,將對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輔助診斷以及國家結核病免疫策略研究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結核病領域專家組組長金奇教授說,宜卡是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科技專項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之一。結核病是歷史悠久的傳染病,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以呼吸道傳播為主的慢性傳染病,通常以肺結核為主。
  • 風險預測模型助力肝癌早篩
    11月27日,在2020年精準醫學大會上,侯金林牽頭髮起大型公益健康幹預項目 「彩虹計劃」,將在全國1000家醫療機構中對100萬慢性肝病人群進行肝細胞癌發生風險的預測評分,助力肝癌早篩早診。
  • 朱華棟教授:觀念與實踐並行,AMS助力科學抗擊感染
    基於此,本報有幸採訪北京協和醫院朱華棟教授分享急診醫學領域科學管理抗菌藥物的經驗以及當前急診科的工作重點,給臨床以借鑑。 朱華棟 教授 有發熱、咳嗽、咳痰等典型臨床症狀和檢查結果陽性的患者,臨床診斷相對簡單;對於部分無典型臨床症狀的隱匿性感染患者,其臨床診斷與鑑別診斷相對困難,易被漏診和誤診;對於已明確病情的感染患者,如何準確地做出病原學診斷又是另一個難點。現有的病原學診斷方法是以患者體液或分泌物為樣本進行病原體培養,由於受到培養時間的限制,其診斷結果多無法與病程的發展同步。
  • 安適利(注射用維布妥昔單抗)中國上市
    在淋巴瘤中,CD30專一的表達於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ALCL、正常的活化B或T細胞及NK細胞,而在正常細胞不表達,這使之成為很好的治療靶點7。因此,臨床常規檢測CD30靶點可大大提升淋巴瘤的精準化診療,有助提升治療效果。 「淋巴瘤病理分型複雜,明確的病理檢測能有效縮短診斷周期,優化治療效果。」
  • V心助力,心力衰竭管理開啟新未來|CTCC 2020
    「第二屆『儒道心學』國際心血管病學會議」已於2020年8月21-23日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成功舉辦,其中「V心助力,心力衰竭新進展 拜耳衛星會」於8月22日13:15圓滿落幕。NT-proBNP——心衰診斷和預後評估的重要指標金瑋教授以「NT-proBNP在心衰管理中的價值」為主題作了報告。金瑋教授指出,BNP/NT-proBNP最常被推薦用於協助心衰診斷、預測死亡率與心衰發病、指導治療。
  • 主動脈夾層的診斷和治療|主動脈|併發症|替換術|夾層|診斷|治療|...
    上述指南對AD的診斷、治療及隨訪作出了相應的推薦。目前,我國AD的診療也基本沿用上述指南,但國內尚無系統的AD診療規範。然而,我國的社會經濟水平及AD患者的特點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3.4.3   超聲心動圖超聲心動圖對AD的診斷準確性較CT、MRI略低,但由於其便攜性強,故可用於各種狀態患者的術前、術中及術後評價。經胸超聲心動圖(TTE)診斷Stanford B型AD的靈敏度較低,但經食管超聲心動圖(TEE)可明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 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
    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期診斷老年痴呆症》剛剛,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陳生弟教授團隊關於阿爾茨海默病(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腸道菌群演化的研究成果,在神經病學專業領域權威醫學雜誌《Alzheimer’s&Dementia》上發表,該篇論文由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李彬寅醫師和博士研究生何一茜為共同第一作者,陳生弟和湯薈冬教授為通訊作者,雜誌影響因子為14.423。
  • 羅氏「T+A」聯合療法在中國獲批上市 為患者帶來全新選擇
    日前,腫瘤免疫創新藥物阿替利珠單抗(泰聖奇)聯合貝伐珠單抗(「T+A」聯合療法)肝癌適應症正式上市,為中國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全新的治療選擇。泰聖奇免疫聯合療法肝癌適應症北京上市會在中國,肝癌防治是全民健康的重要話題。
  • 上海大學附屬孟超腫瘤醫院,將實現癌症精準治療
    免疫治療寄望於尋找一種方法,解除免疫細胞受到的抑制或者激活免疫細胞,調動患者自己的免疫能力來控制甚至消滅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被動免疫治療和主動免疫治療。被動免疫治療包括單克隆抗體和(或)抗體-藥物偶聯物治療,已經上市的PD-1就是這一類藥物;而主動免疫治療則包括癌症疫苗和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
  • 雅培新一代標測導管在中國上市 開啟心臟精準標測新時代
    雅培心臟電生理及心衰業務中國區總經理陳瀾女士,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姚焰教授等眾多電生理領域的專家共同參加線上發布會,聚焦前沿行業信息,全方位、多維度探討房顫的治療與管理,同時也共同慶祝創造房顫治療精準標測新維度的雅培Advisor HD Grid標測導管在中國正式上市。
  • 早發現早治療
    股骨頭壞死作為一種慢性的進行性的疾病,在早期時由於症狀淺顯,常常被患者們所忽視,但如果能夠早期發現,那對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會很有幫助,同時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的髖關節,延遲進行關節置換的時間。臨床上很多病人都是到了疼痛難忍的時候才來醫院就診。
  • Usmani教授與傅琤琤教授談NDMM患者治療新進展
    通過微小殘留病(MRD)評估初始治療後緩解深度,從而可預測新診斷MM(NDMM)的長期結局。 患者接受治療直至連續兩次MRD讀數<10-5(確認MRD陰性;例如,誘導治療後和移植後或移植後和鞏固治療期間)。確認為MRD陰性狀態的患者轉入TREFOMS,並在治療結束後6個月和18個月進行MRD檢測。完成鞏固治療但未確認MRD陰性狀態的患者接受來那度胺維持治療。
  • 創業板註冊制首單定增落地 凱普生物加碼核酸診斷和HPV治療
    原標題:創業板註冊制首單定增落地 凱普生物加碼核酸診斷和HPV治療   9月14日晚間,
  • 武田藥代動力學指導下的A型血友病管理工具myPKFiT中國上市 助力...
    中國網財經12月19日訊 今日,昆明—武田中國宣布,旗下藥代動力學(PK)指導下的A型血友病(先天性凝血因子VIII缺乏)管理工具myPKFiT正式上市,供熟悉血友病A治療的執業醫療專業人士(HCP)使用,輔助16歲及以上(體重45 kg及以上)A型血友病患者接受百因止(注射用重組人凝血因子VIII)的預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