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因《西遊記》而家喻戶曉的唐僧,後來卻很落寞,原因為何?

2020-12-18 青林知青

玄奘:負笈大漠外,雁塔貝葉藏

相對於唐僧的名字,這玄奘知道的人要少得多,這其中的關係就不用多說了,借著《西遊記》,這被稱為唐僧的玄奘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響亮的真實人物了,不僅學生的寒暑假是必放的電視劇,也是中國重播率最高的劇目。

儘管《西遊記》說的是玄奘取經的故事,但只是假借他的名字說鬼怪,人們記得的是孫悟空和豬八戒,而這唐僧只是一個十足的配角,一個啥也不是的呆和尚而已。

一直有個疑問久思不得其解,他取經的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是在南方,為何要繞了那麼大一個圈,一路向西而後折南,怎麼不直接南行,是當時信息不通還是道路不通,不得不繞道而行?

雖說走哪條路都艱險,但過四川,下雲南,穿喜馬拉雅山口,經尼泊爾而到達天竺,這在當時已是一條成熟之路,這便是人們所說的茶馬古道,與他同時期的王玄策,就是那個「一人滅一國」的大唐英雄就多次走過,其中兩次還是作為國家使團帶隊去的天竺,可見這並不是一條神秘無人知的通道。

這條路自西漢張騫去西域回來後就被官方知道了,一直有人走,是我國西南地區商貿的重要通道,可以說是一條「南絲綢之路」,且不止一條,共有三條路可選擇,最遠可達西非的紅海海岸,要說玄奘不知道這條通道怕是說不過去的。

千百年間,這條路上也許偶爾會因為「西南夷」的原因,變數比較多,有很多時候不通的情況也是有的,但畢竟時間不會在太長,作為商道,它至少在大多數時間內是通暢的,奇怪的是,自三國時高僧就走的是由西向南這條道,而後幾乎所有的僧人也都選擇步其後塵,這是習慣還是他們就認定了這條繞個大圈的道路?不懂。

再有一點要說明,印度雖然是佛教的發源地,但其文化經濟各方面同華夏相比,差得就不是一星半點了,玄奘取經的初唐之時,那裡連紙都沒有,何來的經書經卷,所以,他背回來的其實是一堆的「樹葉」。

自佛祖圓寂後,由弟子將其語錄寫在貝多羅樹的葉片上串而成冊,如孔子的論語一般,這樹葉經過特殊處理可長時間不爛不腐,俗稱「貝葉經文」,現在一些古寺中多有保存,乃佛家至上之寶,而據說玄奘背回的現在所剩僅百餘片了,片片價值連城。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洛州緱氏人,即今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即《西遊記》中所「唐僧」,他於貞觀元年一人獨自西行,歷17年艱辛到達印度取回真經,後在洛陽譯經,63歲逝世。

據說他的祖先是東漢名臣陳寔,這個就無考了,也不重要,如果硬要考證怕也如那三國時的劉備說他是中山靖王之後一般,一團地亂麻,玄奘的父親是個讀書人,但身處隋末亂世,避亂而居,算是個隱士吧。

但是,父親在玄奘10歲時便去世了,在生活無以為繼的情況下,他13歲時削髮在洛陽淨土寺當了和尚,這時候還是隋煬帝在位,所以也可以說,玄奘是一名「隋僧」。

在成都我住的小區邊上有一片草坪,中間一座小涼亭邊立有一塊近人所立石碑,上面寫有這地方以前曾是一座頗有規模的寺院,當年玄奘法師曾來此講經,後毀於戰火云云。

玄奘同成都是很有交集的,他從19歲時就來到成都,跟著這裡的大德高僧們學習,而要說來此講經就有點過了,一個毛頭小夥能講個什麼經,說個交流學習也就是了,不過他在成都呆的時間可不算短,足足有四年多的時間,很多寺院留有他的足跡當是可以想見的,但如果說是「聞名蜀中」怕有過譽之嫌。

他在25歲那一年,恰逢有天竺高僧來長安講經,引得玄奘對那佛祖誕生地的嚮往,於是便打定主意要去天竺學習,學得真經回來普濟眾生。

但是,大唐立國之初,北地和西域都被突厥人所控制,國內亦不安定,太宗一朝為阻止民眾外流,實行禁關之策,嚴禁內地之民出關,即「時國政尚新,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蕃。」而大唐軍隊也正準備著向西用兵。

玄奘多次申請要求西行,但均被駁回,沒辦法,於是,他便混在一群逃難的百姓中混出關去,時年26歲,用現代語言來說就叫偷渡,應該算是違法的吧,也正是在這一年,太宗發兵十萬進攻東突厥。

隨即,官方即發下海捕公文,通緝令四下張貼,凡大唐境內皆有緝拿通告,當他寄住在塔爾寺時,即被瓜州地方長官李昌緝拿,誰知這李長官亦是一信佛之然,也早聞玄奘大名,便不顧官家的問責放他西去。

再向西便出了大唐管控,但這盤纏又成了問題,為生活亦為傳道,玄奘是一邊走一路講經說法,不但大有斬獲,還收到了聲名遠播之功效,於是,他留夠沿途費用外,將多餘錢財贈給寺院後,又踏上了西行的艱難道路,以人跡罕至的大漠中孤獨前行。

在這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對他有很大幫助的胡人石槃陀,此人原是個商人,見到玄奘後便為師傅,他於這條路十分熟悉,一直伴隨玄奘西行,此人也可以說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關於他總共的行程統計不一,有說五萬裡,有說萬餘裡,比較靠譜的13800餘裡,《西遊記》中的十萬八千裡當是戲說,當然,還有更多號稱準確的裡程統計。

他在天竺呆了很多年,僅爛陀寺便有五年之久,他在這裡遍訪高僧,學習交流,終於學得佛家真諦,準備回國了。

與當初偷渡出關西行的孤獨不同,玄奘在天竺的事跡,更由於在西域各國的講經受到空前的追捧,這些也隨著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賈傳遍四方,當得知他要啟程回國時,中土大唐將以迎聖人一般的禮儀等待他的回程。

西出萬裡行,一朝得回國,還沒進長安,正在洛陽的唐太宗李世民便接見了他,當年他出關時26歲,回來時已是43歲的中年人了,人們驚嘆於他傳奇的經歷,感動於他的執著,體味著他千辛萬苦的磨難,欣賞著他帶回的大批珍稀寶物。

其實,這些光鮮的背後是巨大的孤獨,沒幾人在期盼著他帶回的佛經能對普及佛教起到多大作用,一陣熱鬧後,馬上就陷入了沉寂;而唐太宗立即要他還俗,讓他入朝為官,但目的並不是宏揚佛法,而是為他擴張帝國版圖發揮作用。

換言之,太宗是想利用他西行的見識,作為制訂戰略方針的首席顧問為其開疆拓土服務,讓自己能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可汗」,所以,他一點下詔急令玄奘寫出他即將劍之所指的地方,即西域的風土人物,山川地理及政治文化的書籍,以為其徵伐這些地方掌握第一手資料。

在此高壓下,玄奘夜以繼日地寫作,「奉詔撰述」,在辯機等人的協助下,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大唐西域記》的創作,滿足了李世民的需求。

這部書我認為遠比他帶回的那些佛經有意義,「具覽遐方異俗,絕壤殊風,土著之宜,人倫之序,正朔所暨,聲教所覃。」他不僅讓國人了解了那人們未知地域的真實情況,而且對那些國家的歷史有了最初的記述,後世這些國家很多的歷史,便是依據這部書來進行敘述的。

有一件事讓我很是疑惑,敦煌石窟造像群自南北朝始便開始建造,儘管我不知在唐初達到了何樣的規模,但至玄奘歸來時,也歷經上百年的歷史,應該有相當的規模了。

為何包括他在內的歷代高僧,來來往往數以千計卻視而不見,不僅在《大唐西域記》中不著一字,而後世之過往僧侶亦少有提及,以至於千年來孤懸域外,後來竟然是被一個道士感動而在此堅守。

還有稍顯奇怪的是,西域只是他路過的地方,而他真正的目的地是天竺,也就是印度,他在那裡呆的時間最長,了解最為透徹,為何書名僅是一個西域便概括了,也許,這正是為了應太宗的需求而為之吧。

投桃報李的李世民於是恩準了他譯經的請求,並調集了當時國內學識一流的僧人協助,讓他在長安安心譯經,在這裡,按照他從天竺國的塔形規制,官家修建了大雁塔,供奉他帶回的佛像,亦是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薦冥福之所,即慈恩寺。

但是,從李世民內心來說,他對這些佛經並不感興趣,他志在將大唐的聲名遠播宇內,讓周邊各國都臣服在「天可汗」威名之下,於是,他又強令玄奘緊急翻譯老子的《道德經》等一批道家著作,並讓如王玄策等出使印度時,帶去那裡發揚光大。

眾所周知,史上的皇帝一般都要拉些名人來張目揚名,連那叫花子朱元璋都說自己的朱熹一脈,李唐一朝是尊老子為先祖的,儘管他們不會去實行那無為而治,但怎麼也得做些表面文章。

所以,在唐太宗的心目中,既然你玄奘懂梵文,與其弄你那些佛家破書,還不如把祖先李耳的著作好好翻譯一下,然後廣為傳譯,以示我皇家是有根底的。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唐太宗對佛教,對玄奘取回的經文是很不經心的,而對其「掬誠堅辭」,不為他的帝國大業 「翎贊功業」是很不滿的,不過,沒過多久太宗便重病不起,又服了隨王玄策一起來和尚進獻的仙丹,便一命嗚呼了,儘管我不認為是這藥嗑死的,但當時很多人是有這看法的。

及高宗李治繼位,作為名腹黑的實用主義者,他對佛教亦只是當作馭民的工具,不僅嚴辭拒絕了玄奘的「先佛後道」的請求,還不讓玄奘去少林寺譯經,嚇得玄奘「不敢更言」。

最終,玄奘只有回到原來的玉華寺翻譯經卷,四年後病逝,一代高僧就此謝幕,而他取回的「真經」,也在後來多次的「滅佛」的浩劫及戰火中消失殆盡,還是最清末民初之時,當王道士無意間打開敦煌藏寶窟時,才發現有他所譯經文的抄本。

大師並沒有如他預想的那樣,在中土大唐能夠掀起對真正佛家教義的皈歸熱潮,他歷盡艱辛,九死一生取回的「真經」,並沒有引起當朝足夠的重視,而在普及上,也遠不及那些將佛理簡化之的其他教派,他所創的「法相唯識宗」兩代即亡,一場曲高和寡的苦旅在他身後千秋綿延,如之奈何?

玄奘顯然是個理想主義者,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再好的東西一但匯入漢文化,人們便會按照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改造,佛教理論自南北朝輸入中土後,便已逐漸變換成為「有中國特色」的漢家理論了,而他帶回的「本義」和「正聲」,是很難改變這一現實,也很難被人接受的,這也是玄奘悲哀之處。

讓玄奘更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大唐西域記》在後來竟成為「盜墓指南」,大批外國探險者及盜賊,正是根據他的這部書,將西部很多的珍寶盜去了國外,如赫赫有名的探險家斯坦因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斯坦因盜走的大量珍貴的文物裡,其中還有玄奘大師所寫的五首詩,在此之前,誰也不知道大師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即使最權威的《全唐詩》中,也無記載。

孤峰絕頂萬餘嶒,策仗攀蘿漸漸登;

行到月邊天上寺,白雲相伴兩三僧。

萬山叢中的孤寺,幾位僧人在悠悠的白雲下策杖行走著,飄逸瀟灑,一切都伴著這優美的意境,淡淡地鋪展開來,這首名為《題中嶽山七言》詩雖寫得很淺白,帶卻帶有濃濃的禪意,不愧為得道的大師手筆。

本來如這樣的閒適的生活,大師可以慢慢享受,他不缺聲名,早年的遊歷和講經他已是萬人追捧,但他卻為了信仰,為了心中的那一份執著和追求,將一切都拋棄,向著落日的方向一路行去。

黃沙漫漫,形影相弔,朝霞夕陽,風餐露宿,前方是迷幻又生死未卜的徵程萬裡,玄奘,一個負笈西行的苦行僧,背影是那樣的堅定,儘管他因《西遊記》而家喻戶曉,卻也被那孫猴子掩去了光芒,剩下的,只有電視劇中那叨叨不休和懦弱的形象了。

然而,他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在他《閒情的力量》一文中曾感嘆到,「在中國歷史上,世界級的精神偉人屈指可數,玄奘是其中之一」

是啊,他是一位不畏艱辛的行者,一位孤獨的苦行僧,他有著堅定的信仰,為了這個信仰,他可以奮不顧身地努力踐行,他更是一位學者,儘管他的學說未能成為顯學,卻給後世留下了寶貴財富。

他的一生似乎只做了一件事,即俗語所稱的「西天取經」,但就是這樣一件事,足以讓他流芳百世,我在他的身上感覺到了,什麼叫篤信,什麼叫獨行,也從他身上學到了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

可悲的是,儘管他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但在國人的心目中,卻是一位被娛樂化的「唐僧」,他的一切都被如今建立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基礎之上,轉化成旅遊資源或收視率,一個真正的民族精神偉人,面目變得愈加的模糊,他為祖國和世界所作的努力,也無幾人識得了。

現在,去新疆成為旅遊的熱點,欣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觀賞如雕塑般的胡楊林,那片片金黃的色彩,隱約地顯現著舊時絲綢之路的繁華,陣陣駝鈴聲中在蒼涼的大漠中迴蕩,但我卻在這如畫的風景中,依稀能辯出塵沙中玄奘跋涉的身影……

相關焦點

  • 《西遊記》中唐三藏是玄奘大師嗎?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
    你不可不知的玄奘大師《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就是玄奘大師嗎?玄奘大師為何想至印度求法?玄奘大師留學印度主修的科目是什麼呢?關於玄奘大師,這些您不可不知。無論您是否看過《西遊記》這部中國古典小說,一談起《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的畫面,一定即刻鮮明地浮現您的腦海。這部小說是中國明代,由吳承恩揉合史傳和市井雜聞所寫成的唐僧西行取經故事。內容大多是杜撰誇大的,但也因為這部通俗小說經由民間說書、戲曲等各種方式的廣為流布,「唐三藏」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佛教僧人。
  • 談談大唐玄奘和西遊唐僧有何不同?
    唐僧是中國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重要人物,是因大鬧天宮被玉帝封為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師傅,是遭冤魂索命急切求佛的唐王派往西天取經的和尚,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旃檀功德佛
  • 西遊記創作原型在甘肅:唐僧還是那個唐僧,孫悟空不是那個孫悟空
    《西遊記》創作原型在安西撰文|路遠《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作者吳承恩憑其豐富的想像力創作出了這一神話巨著,但故事中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原型到底是誰卻鮮為人知。其實,孫悟空是一個膽子很小的胡人。甘肅安西縣境內的東千佛洞、榆林石窟中的六組玄奘取經壁畫要比《西遊記》成稿早360年。在甘肅河西的茫茫戈壁灘上行進,連綿不絕的祁連山神秘莫測。公元629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經就從這裡經過,留下了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其中途經瓜州(今安西縣)得到了一位胡人的陪行。
  • 相比較《西遊記》,我更喜歡《紅樓夢》,楊潔坦言:不喜歡唐僧
    這個任務是如此之重,想必大家也都很清楚,在那個年代《西遊記》可不是一般的戲,它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古典文學名著,它不僅僅是在中國家喻戶曉,哪怕在國外也是廣為人知的。
  • 唐僧母親為何是西遊記中最神秘的女人背後真相細思極恐
    電視劇《西遊記》中唐僧出世前,父親被船夫推入水中,母親哀痛欲絕,一對才子佳人慘遭厄運。令人惋惜。後來細看小說,卻發現這一段故事撲朔迷離,離奇詭異,嚇出一身冷汗來。
  • 《西遊記》唐僧有通關文牒,為何孫悟空沒有?
    《西遊記》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西行,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唐僧師徒一共經過了: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九個國家,外加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三個地方,即「九國三地」。這樣說可能有的人不是很明白。通俗一點講:唐僧從唐朝古都長安即今日西安出發,途徑甘肅、新疆、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等國家,全程一萬多公裡。
  • 還原唐僧玄奘的真實形象(中):歷史典籍裡的大師
    >  叄  回過頭來,再說《西遊記》。  它雖然取材於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但書中所描述的那位三藏法師已經被神化變形了,取經故事情節也都是小說家通過想像加以虛構的。大約從南宋年間《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經過金代院本《唐三藏》《蟠桃會》,元人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踵事增華,敷陳演繹,唐僧玄奘就已脫離了原型;再經過明代正德、萬曆年間的著名小說家吳承恩,在這些話本、戲曲、民間傳說的基礎上,發揮高超的想像力,進行艱苦卓絕的藝術再創造,最後完成了文學名著《西遊記》的創作。就是說,小說中的唐僧玄奘形象,並非歷史的真實。
  • 唐僧又叫玄奘、御弟、江流兒等名字,你知道這些背後的故事嗎?
    他本是陳光蕊的兒子,因為被壞人所殺,後來唐僧為父報仇,父親還陽成功,但母親卻自盡身亡,自小在寺廟長大,所以跟佛祖有緣,也成就了他一生!他原名叫陳禕,這是隨他父親的姓,沒有什麼問題,之所以後來都叫他唐僧,唐就是國家的名字,畢竟他是國家養大,又是高僧,冠上唐字顯得高大上!在寺廟時他有一個名字叫江流兒,這也是大聖歸來動畫片裡面採用的名字,算是個小名吧!
  • 唐僧最後是怎麼死的?有何記載?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 不畏生死渡化眾生的玄奘究竟長啥樣?從西夏壁畫中找到答案
    榆林窟第3窟(西夏)《唐僧取經圖》(局部)唐僧西行取經的故事因吳承恩小說《西遊記》而中外馳名,家喻戶曉。唐僧是對中國西行取經僧人的通稱。真正的唐僧俗姓陳,名諱,是唐代洛州緱氏人(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法名玄奘(公元600年——公元664年)。唐僧並不是《西遊記》中那位善惡不分,膽小怕事,懦弱的取經和尚,而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 唐僧為什麼取經《三打白骨精》水陸法會怎麼說
    《西遊記》的故事家喻戶曉,表面上看講的是唐僧取經,師徒四人不畏艱險戰勝困難,終成正果。可是唐僧為什麼要取經?俗話說:人無利,不早起,唐僧作此抉擇的緣由是什麼呢?精美海報玄奘法師的父親陳光蕊是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更牛,是開國原勳殷開山丞相的女兒,標準的高幹子弟,唐太宗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在舉辦水陸法會時,選舉玄奘法師擔任主持。
  • 唐僧最終結局如何?屍骨被人盜挖後分成3份,供奉在3個國家
    唐僧最終結局如何?屍骨被人盜挖後分成3份,供奉在3個國家導語:提起《西遊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想到最多的就是每年暑假幾乎都能在電視上看到。唐僧騎著白龍馬,和他的三個徒弟一起到西天取經,路上要經歷九九八十一次磨難。我們都知道,雖然這本小說充滿玄幻與神話,但唐僧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的。那在《西遊記》的結局中,他們最終取得了真經,但是現實中的唐僧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 西遊記:沒人吃過唐僧肉,為何有吃了唐僧肉會長生不老的消息?
    其中最讓人疑惑的地方,莫過於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消息,究竟從何而來。唐僧這一路西去為何艱難,難的不是這十萬八千路路,而是這沿途的妖魔鬼怪。按理來說各個山頭有一個山大王也很正常,唐僧門下可是有三大高徒,如果沒有必要肯定不要去惹,但是不少妖魔鬼怪都是豁出性命都要抓了唐僧,目的只有一個,吃唐僧肉然後長生不老。
  • 還原真實的「唐僧取經」:潛逃式、沒有公費,最大阻礙來自唐朝!
    每每提及」唐僧取經「這個話題,大家腦海中最先浮現的可能就是經典影視劇《西遊記》中的場景:玄奘受觀音菩薩點化,受唐太宗所託,帶領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從西天取回真經。而事實上,《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和真實的「玄奘取經」有太多的不同點其一:出身《西遊記》中唐僧的出身頗具悲劇色彩,父親早奸人陷害、一命嗚呼,母親忍辱負重,在生下唐僧後將其和一紙血書一起遺棄。唐僧長大後成為得道高僧,並憑藉血書最終扳倒惡霸。
  • 「養成系」唐三藏:精通經、律、論的玄奘是如何變身「三藏法師」的?
    那麼這其中到底有著那些曲折歷程,使得歷史故事的玄奘最終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的唐僧了呢?從唐朝時的玄奘逐漸演繹成神話故事中的「唐三藏」,這中間自然有著許許多多的曲折歷程。(一)唐三藏中的「三藏」在佛家中有著特殊意義稱呼的演變是玄奘變成「三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在成為「玄奘」之前他是如何稱呼的?為何玄奘被稱為「三藏」?
  • 《西遊記》唐僧取經為何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背後是如來的一盤棋
    《西遊記》唐僧取經為何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背後是如來的一盤棋。而唐僧就是那枚一號棋子唐僧佛號玄奘,是金山寺的一名和尚,後來去到長安講經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遂加入慈恩寺,並替大唐前往西天求取真經,這裡的真經即是大乘佛法。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有一個不討喜的主角——唐僧,小時候我很是厭惡,覺得他沒什麼本事,只會喊「徒兒,快來救我」。本領小,可是唐僧的脾氣倒是挺大的,自己肉眼凡胎不識妖怪,每次卻都要冤枉悟空,動不動就趕悟空走,可到最後把他救回來的卻還是孫悟空。
  • 《一擊男》版西遊記?看埼玉氏唐僧一掌定江山!
    《西遊記》,中國最傑出的古典鬼神小說,它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克服艱難困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求取真經的勵志故事。這部經典也被後世改編成新的小說、電視劇、電影、動漫等等。而它的衍生作品基本上無論怎麼改編,師徒四人的人設基本上都和原著差不多。而本次小編推薦的一部漫畫作品卻另闢蹊徑。
  • 河南駐馬店嵖岈山,電視劇《西遊記》主要拍攝地,唐僧三次遊歷
    河南駐馬店嵖岈山,電視劇《西遊記》主要拍攝地,唐僧三次遊歷,這張圖大家應該很熟悉, 特別是八零後,《西遊記》是我們這一代,是上一代和下一代人童年最深刻的記憶, 86版的《西遊記》很經典,張先生小時候看了好幾次, 今天是唐僧師徒後面的山, 這裡是當時電視劇的取景地,西遊記的大部分場景都是在這個地方拍攝的
  • 唐僧為何死在凌雲渡?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著作中最經典的浪漫主義神魔小說,是我國歷史上魔幻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品,更是開山之作。至今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至世界各地,而《西遊記》更是最值得研究的中華古典著作之一。而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西遊記解析充溢滿屏,各方觀點不一,這無疑為這部古典巨著又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更加引人關注。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