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舜水之學不行於中國,是中國不幸;行於日本,是人類之幸

2021-01-20 小春說歷史

中國明清交替時,一批中國文人留居日本,他們的學問和人格頗受日本知識界的尊重,從而樹立了中國文人的君子形象,其中對日本思想文化影響最大者當屬朱舜水。

在日本期間,朱之瑜著力傳播「經世致用」的儒學思想,對當時日本的教育、文化、社會風氣產生深刻的影響,有「日本的孔夫子」之稱。

梁啓超曾說:「舜水之學不行於中國,是中國的不幸;然而行於日本,也算是人類之幸了。」

人物生平

朱舜水出生在大明國運日漸式微之期,四十歲時,他的淵博學識與卓越才幹為朝廷所知,但他拒絕與其他所有佞臣同朝為仕。他有志於匡復明朝皇室當朝天子的江山社稷,於是前往安南、暹羅和日本尋求可能的軍事援助,但都尋無所獲。

明朝皇室落入清軍手中之後,朱舜水於1659年再赴日本,始居長崎。1665年,在德川光圀藩主的再三聘請下,朱舜水接下了編撰《大日本史》的這一歷史使命,並留在了水戶,直至1682年逝世。

朱之瑜在世撰有《中原陽九述略》,去世後,弟子整理其書信、文稿,編為《朱舜水先生文集》28卷、《朱徵君文集》10卷。清末,日本學者稻葉巖吉將上述兩本書籍合刊為《朱舜水全集》。

在朱舜水的思想中,他特別注重「踐履」。

在寓居日本期間,他指導日本人繪製學校、廟宇、殿堂等房屋的結構圖,並據圖建造,1670年,朱舜水還依照餘姚學宮的基本格局撰寫了著名的《學宮圖說》;

他還傳授日本人製造古祭器、古尺、古升等器具的方法,例如,有關重心與平衡的「周廟欹器」,「唐宋以來,圖雖存而制莫傳」,朱舜水乃「依圖考古,研核其法,巧思默契,指畫精到,授之工師」;

朱舜水還精於衣冠裁縫,向日本衣工講明中國的服飾及其製作;

朱舜水也很熟悉農業生產技術,曾非常具體地向當地人傳授整田技術,以及根據地域的氣候、地理等特點而從事園圃農事的建議;

他還向日本人介紹了中國的祭祀儀禮、醫術、兵學、動植物等多方面知識和習俗。

藉此,他向世人說明了何謂「實學」的真諦,即對生活、對社會發展有實用的知識。

而他關於教育的若干看法也是建立在「踐履」這一基本觀點之上。

論學校教育

科舉制度在明朝採用八股取士的辦法,並使學校成為科考的必經之路,從而迫使士子畢生為舉業所累。

朱舜水從明亡的現實中深切地體會到重八股的嚴重後果,他尖銳地指出,明末日趨腐敗的官僚政治和士大夫的腐敗無能都源於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他說:「以八股為文章,非文章也。志在利祿,不過藉此幹進。彼尚知仁義禮智為何物?不過鉤深棘遠,圖中試官已耳,非真學問也。」

朱舜水認為,通過八股取士所選拔的人才並非是真正的賢才,相反,這些官僚士大夫不行輔君興利除害之政事,專營圖謀私利、欺君害民之邪惡。

正是他們的腐敗無能和殘酷剝削,敗壞了社會道德風尚,破壞了封建社會秩序,激化了整個社會矛盾,最終導致國家政權的覆滅。

因此,他提出要興學校以培養能真正治國、建國的賢人,「庠序學校為天下國家之命脈,不可一日廢」。

不僅如此,興學校還是恢復「聖人」之學的主要途徑。

他說:「近者,中國之所以亡,亡於聖教之墮廢。聖教墮廢,則奔競功利之路開,而禮義廉恥之風息,欲不亡得乎?知中國之所以亡,則知聖教之所以興矣。」

這裡的「聖教」就是指「聖人」之學,即未被統治者改造過而保留其本意的孔子之學。

如此看來,朱舜水的意思是通過興學校,倡導「聖學」,並進而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有用人才,這種人才既重修身又博學多才,「所貴乎儒者,修身之謂也。身既修矣,必博學以實之;學既博矣,必作文以明之」。以此人才去除腐敗無能的貪官汙吏,達到經世致用、治國安邦的目的。

可見,朱舜水對學校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通過它培養賢才、治理國家,並維繫政權的存在。

論治學之道

鑑於朱舜水對「實理」之學的重視,在他倡導「聖賢」之學之際,自然非常講究「實學」,這也成為他「治學」的方法。

這一方法包含兩方面: 首先,朱舜水認為要從經學和史學入手,對於經史的閱讀,他要求先讀史後習經。

在致奧村庸禮的信中,他講了孫權勉勵部將呂蒙讀書的故事,並建議奧村庸禮從閱讀歷史書入手,「中年尚學,經義簡奧難明,讀之必生厭倦,不若讀史之為愈也。《資治通鑑》文義膚淺,讀之易曉,而於事情又近。日讀一卷半卷,他日於事理吻合,世情通透,必喜而好之。愈好愈有味,由此而《國語》,而《左傳》,皆史也,則義理漸通矣」。

朱舜水還進一步指出,史後讀經要讀原文,而且要不拘於後人的注釋,如此,方可有自己的見解。

其次,朱舜水認為「治學」的訣竅在於「踐履」,即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他說:「學問之道,貴在實行」。

從「實行」的思路出發,朱舜水對程朱「知」、「行」相割裂的觀點進行批判,反對先「知」後「行」,這表明,他主張「知」、「行」兩者須緊密相連,絕對不能分割。

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實理實學」的主張,即認為理論的價值須與實際效果結合起來看,凡是能取得實際功用與事功的就是實理,否則,理論便是流於空疏。

論道德修養

關於道德修養,朱舜水大力提倡孔孟的道德觀。他說:「仁義禮智積於中,恭敬溫文發乎外,斯誠國家之至寶,而聖帝明王之上珍也。」

他把仁義禮智當做治國的「至寶」、明君的「上珍」,可見他對德治的重視。朱舜水以為明中後期國運日衰的主導因素是「不念經國大猷,事事廢弛……民風澆薄,弱肉強食」。因此,他強調「治國以教化為先」,把政治統治和道德教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做到「積德累仁」,以「勤民為賢」,即帝王要想國運隆盛,須以身作則,以德治國,唯此,才能真正地穩定人心,維護社會秩序。

鑑於朱舜水對道德教化作用的認識,他非常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根據「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的道理,朱舜水指出道德修養應以「敬」為根本,他說:「敬為德之聚,是敬乃德之本也。」這就是說,「敬」是德的核心,而且,應該以「敬」處理人際關係——即愛人,敬人。

此外,他還貫徹「踐履」之精神,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實踐向世人展示其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光復大明王朝為己任。

朱舜水以「敬」為本的道德修養學說,對其弟子,乃至整個日本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日本民眾「習釋奠禮,改定儀注,詳明禮節……日人文教,為之彬彬焉」。與朱舜水倡導的「敬」之學說有直接的關係。

朱舜水在日本講學20餘年,大力倡導經世致用之學,栽培了很多有識之士,對日本的教育作出重大貢獻。他的社會啟蒙思想對日本的社會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波及以後的明治維新。

相關焦點

  • 中國儒學「日本化」:一位浙東文人改寫的日本史
    1665年5月,小宅生順遍訪九州儒者,並與流寓日本的中國學人筆談,發現朱舜水果然有學問,便向光圀舉薦。8月光圀迎舜水到水戶,「奏請公廷」,禮聘舜水為賓師,在江戶和水戶之間講學傳道。德川光圀(1629-1690),字子龍,號梅裡,是德川家康嫡孫、水戶藩二代藩主。
  • 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康有為逃到英國使館,梁啓超逃到日本。為什麼日本會接納梁啓超呢?當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正在鼓吹東洋擴張論,而中國內亂正是日本擴張勢力的好時機,所以當時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同意梁啓超到使館避難。為了設法幫助他離開中國,林權助組織了以日本人為主的獵人小分隊,梁啓超夾在其中,並在日本駐天津領事館領事鄭永昌的協助下,一行人從北京的正陽門火車站,坐火車來到天津。
  • 【人物】民國大師 清華三巨頭之梁啓超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
  • 被日本保護14年的梁啓超,為什麼卻成了日本人眼中忘恩負義的人?
    這是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逃亡到日本之後起的。梁啓超在日本一住就是13年,直到辛亥革命風雲乍起,他才帶著「天若佑中國,我行豈徒然」的自信與豪情,乘坐「天草丸」返回中國。耐人尋味的是,他回國下榻的第一站,就是日本駐奉天(今瀋陽)領事館。可見他與日本人的關係之厚密親近。說起來,日本當局對梁啓超是有大恩的,而梁啓超也對日本有著特殊的感情。
  • 江山不幸詩家幸?——中國歷史上那些感天動地的詩人和詩句
    孤山獨鶴清代位列「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趙翼,在《題遺山詩》中有一句名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意思大約是,在國家遭受不幸之時,詩人卻是幸運的,因為詩人所吟乃是國家遭遇之危難變故,故情之所至其吟詩句必工整考究且每有佳句誕生。
  • 【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文/梁啓超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啓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而今頹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處處雀鼠盡,夜夜雞犬驚;十八省之土地財產,已為人懷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為人注籍之奴。豈所謂老大嫁作商人婦者耶?嗚呼!憑君莫話當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國為待死之國,一國之民為待死之民,萬事付之奈何,一切憑人作弄,亦何足怪!梁啓超曰: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
  • 梁啓超逃亡日本,寫下一本曠世奇書,預言60年後中國,竟大半應驗
    提到中國近代史,一定有一對師徒繞不過,那就是「南海聖人」康有為和「飲冰室主人」梁啓超。戊戌變法失敗後,戊戌六君子譚嗣同等人慷慨就義,而康有為和梁啓超兩人則分別逃亡法國、日本。梁啓超對譚嗣同拱手一拜,終究選擇留著有用之身,東山再起,徑直逃到日本駐清朝的大使館。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譚嗣同語
  •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日漸暗淡」——東方想像的「幸」還是「不幸」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日漸暗淡」——東方想像的「幸」還是「不幸」?千年前,中國的古人在浩大的星空中描繪過一幅天上人間的圖景,在那穹頂之上四方皆有靈物在守護大地上奔搏的人們,此時天與地之間達成一次協和的交流。奇幻的東方想像便是古人追求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念時應對未知的自我解答。
  • 擔心了十幾年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中國保潔阿姨學日本人喝廁所水
    一個是國內保潔員喝廁所水。一個是日本保潔員跪地掃廁所。兩者收穫的評論,各不相同。中國保潔阿姨的行為,被說成是變態的企業文化,踐踏員工的尊嚴。而輪到日本保潔阿姨這邊呢,一片讚美之詞。「日本人有工匠精神、日本人從小接受素質教育、日本人敬業。」
  • 梁啓超在日本愛上小姑娘,原配回信:批准出軌,梁啓超乖乖認輸
    時代弄潮兒,晚清的「頂流」才子除了推動戊戌變法的維新變法鬥士這個歷史身份加成外,梁啓超同時還是近代國學大師,自身還是一個充滿人格魅力的人物,看過《飲冰室合集》和《新民說》的人應該更了解這樣一位大才,畢竟文風就基本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格,當然了,更重要的是他學貫中西。
  • 跟隨傅國湧遊學萬裡,尋找中國之美
    讀萬卷書是不夠的,還須行萬裡路。在「遊學」成為熱點的當下,歷史學者、兒童母語教育踐行者傅國湧帶領國語書塾童子班的孩子們開啟了尋找真正中國之美的遊學歷程:從波光塔影的未名湖,到廢墟滄桑的圓明園,從煙籠十裡堤的臺城,到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在記錄這段遊學經歷的《尋找中國之美》一書中,我們看到,中國之美有很多,名山大川,江水湖泊,亭臺樓閣,這些風景名勝之美,可以用眼睛看到,而在歷史洪流中積累下來的文化精神之美,需要用心去體會。
  • 梁啓超《少年中國說》:花有重開日,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
    1898年戊戌變法失利,百日維新被廢止,維新派匆匆走下政壇,成為當時人人得而誅之的階下囚。戊戌六君子從容就義,「去留肝膽兩崑崙」,向世人宣稱革命和鮮血並行的決心和毅力。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流亡日本,再籌謀中國之大計。可在公元1900年(庚子年),也就是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國。可謂是,風雪交加的一年。這一年的春天,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反洋反外侵的呼聲越來越高。
  • 五四青年節之際致敬梁啓超先生及其《少年中國說》
    五四青年節由來: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最強老爸」梁啓超的家教之道
    要說中國最成功的父親,梁啓超當之無愧是其一。在「喪偶式育兒」越來越普遍、媽媽們為教育焦慮不已的今天,很多人可能會問,梁啓超的教育秘訣是什麼?擇校、請老師單獨補課,乍一看,現在父母為了提升子女成績所採取的辦法,梁啓超曾經也做過。但如果認為這樣就能培養出滿門才俊,顯然就大錯特錯了。
  • 夜讀|「最強老爸」梁啓超的家教秘訣:修身浸潤 平等對話
    若以結果導向而論,梁啓超的家庭堪稱是現代家庭教育的傳奇:梁啓超出身於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的寒素之家,他不僅自身成就非凡,成為了中國近現代史上風雲人物、學術大師,而且教子有方,「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傳為佳話。1948年中國首次設立院士制度時,梁家的兩個兒子思成、思永同時當選,思禮則於1987年、1993年分別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的西學與日本的蘭學(洋學)發展之異同
    導語:在十九時期,西學與洋學在分別在中國和日本取得了重要的發展,並對傳統的儒學發起了挑戰,成為了引導兩國走向世界近代化的記錄。世界實際的中國與日本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同樣是在面臨著完成產業革命,在西方殖民主義列強的壓力之下,被迫開國。
  • 1924:泰戈爾中國行
    但在講學社看來,是泰戈爾的助手主動找上門來的,演講又不收分文,風格這等高,「乃自動地來中國」。 而在中國學界看來,泰戈爾跟杜威、羅素一樣,都是講學社請來的。泰戈爾提倡「復活東方文化」,梁啓超號稱「東方文化派」,泰戈爾自然是梁啓超的客人,或者說是梁啓超領導的研究系用來「挾洋自重」的砝碼。
  • 餘姚文史學者計文淵日本訪學散記:為名邑往聖繼心香
    有的日本市民在參加史料調查團學術報告會後,會帶著家藏的朱舜水字畫請計文淵鑑定,他都耐心察看,給出真誠的見解。「朱舜水在日本深受推崇,民間流傳各類有關朱舜水的墨跡,有珍品,也有託名之作。」計文淵說,「那些託名之作有三類:一類是杜撰,純粹無中生有;一類是仿作,依原作臨摹而得;另有一類,以其他古人書畫為底本,割去落款,補上舜水印款。」
  • 時代少年團集體讀後感——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很優秀!
    時代少年團集體讀後感——梁啓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很優秀!時代少年團在準備一周年演唱會的同時,也不忘"讀書",集體小作文來了,配文:梁啓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一書中,他寫下了對少年中國與中國少年的殷切期望,字裡行間展露出那個時代無可匹敵的思想與文學光彩,即使是今天也依然在教導著我們要持少年之抱負,擔少年與國同生之擔當。
  • 《梁啓超全集》等三部書的幕後故事——賀人大社成立65周年
    梁還說:「如近三十年來的中國歷史,若把西太后、袁世凱、孫文、吳佩孚……等人,甚至於連我梁啓超,沒有了去,或把這幾個人抽出來,現代的中國是個什麼樣子,誰也不能預料。但無論如何,和現在的狀況一定不同。」(同上)梁啓超在中國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都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和梁啓超,《梁啓超全集》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