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一種涉及體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規則或習慣所約束的活動,通常具有競爭性。
文/小松生命合禁霜【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
散打中實戰姿勢也稱預備式或格鬥式,是格鬥前的臨戰運動姿勢
小編是個喜歡體育的人,平時沒事也喜歡運動,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下散打方面的知識吧!實戰姿勢也稱預備式或格鬥式,是格鬥前的臨戰運動姿勢。此種姿勢可幫助運動員實現最佳的運動狀態,獲得最快的反應速度,有利於為下一步動作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儘量避免身體暴露在對手面前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身體要害部位被擊中的可能。實戰姿勢分為左實戰式和右實戰式。以左實戰式為例:雙腳分開,前後站立,前腳跟與後腳尖之間的距離約同肩寬。右腳跟稍離地,雙膝適度彎曲,內扣,身體重心右移,上體含胸收腹扭臀,左臂於胸前彎曲成90度,拳眼與鼻尖平行。右臂於胸前向內彎曲45度,放置於脖前,雙肘自然下垂並內收,雙眼注視對方上體步法是運動員在格鬥過程中身體向四周移動的方法。但無論身體向哪一個方向移動,必須保證身體重心的穩定。在進攻和防守的過程中,正確的身體姿勢有利於佔據場上有利位置,從而為技術動作的有效施展創造條件。
在做技術動作的過程中身體的移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對於這一環節的訓練需要運動員給予足夠的重視,並注重在實戰中提升自己的步法移動速度和轉換能力,從而為贏得比賽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下對於步法上的訓練均以左實戰勢為例。進步:左腳上抬並向前邁出,右腳迅速蹬地,緊隨前腳跟進同樣距離。退步:右腳後退一步,左腳用力蹬地,迅速跟進同樣的距離。側跨步: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右腳腳脖內側蹬地,迅速向左跟進同樣的距離。內步:左腳跟翹起前腳掌著地,原地不動用腳掌在地面左右扭動或向左跨步,身體也隨之向左側傾斜,右腳迅速向左側跟進一步,身體向右側扭轉約成90度角。蓋步:右腳向左腳前邁出一步,腳尖外擺,雙腿呈交叉狀,隨即左腳向右腳前邁出一步,還原成實戰式。插步:右腳在左腳後方向前上步,腳跟稍離地,雙腿略交叉狀,隨即左腳向前上步,還原成實戰式墊步:右腳蹬地向左腳併攏,同時左腳抬步向前邁出步還原成實戰式。擊步:雙腳同時蹬地起跳左腳先洛地,右腳稍晚一些落步。
還原成實戰式。換步:前腳與後腳同時蹬地並前後交換,同時兩拳也前後交換成右實戰式。進行步法練習時,要注意體會動作要領。在經過不斷練習熟悉技術動作的同時,也要認真揣摩技術動作的實際作用效果。訓練初期,要注意動作的準確性,之後,在習慣動作的支配下進行連續動作的訓練。進而完成各種不同步法的組合運用為應對場上複雜的搏鬥形式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進行綜合步法訓練時,教練員會用特定的肢體動作向學員發出做相應動作的信號,此種訓練方法有利於提高學員的反應能力。也可兩人配合進行練習,一方隊員運用規定多用步法,移步閃退等時,另一方做出相應的移動,以使雙方的距離儘量保持不變。
結合攻防動作的練習:將步法與攻防技術進行有機結合,以提高整體的配合能力,滿足實戰需要。練習時,兩名隊員分列兩側,相對站立,一方隊員在使用單招或組合招向其攻擊時,另一方在防守的同時伺機反擊對手,此種訓練方法有利於提高步法的實效性。散打運動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的表現形式,即對抗性。雙方選手在掌握基本散打套路和技術動作之後,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在沒有固定格式的情況下,依據比賽的規則進行的種技術、力量、智力的較量。民族性武術散打是中華民族文化孕育而生的產物,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並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如今的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散打與拳擊、跆拳道有所不同,同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不能用腳,只能用掉、絆、擒。與柔道等項目也有所區別。雖然設擂比賽,但又不同於外國用纜繩圍起方形場地進行的自由搏擊比賽。武術散打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將其理解為「過去形式」、「歷史形式」或「傳統形式」。每一個時期的散打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其民族形式並不單一,而是多變和演進的。好了,小編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吧!喜歡我就關注我哦!結尾:【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小松生命,喜歡體育,喜歡了解體育知識。喜歡文字,喜歡創作,喜歡用文字去實現自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