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日本打工的中國女性因「巨細胞性心肌炎」已使用人工心臟近10個月(295天),如若不及時手術,生命危在旦夕。6月12日,這場準備長達半年之久的國際轉運終於在暴風雨來臨前的一刻順利完成,端午節,協和醫院以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和夏家紅教授為首,經心外科、麻醉科、手術室、ECMO團隊等二十餘位專家齊心協力、挑戰極限,最終成功完成這場等待了10個月的心臟移植手術。全球最長體外雙心室輔助(Bi-VAD)橋接心臟移植患者目前恢復順利。
生命垂危,為女兒到處奔走求醫!
來自山東的玲玲(化名)今年24歲,兩年前以實習生的身份,來到日本愛知縣的一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工作。由於臉上長粉刺,所以服用了治療粉刺的藥,結果引起了嚴重的過敏,並引發了腎功能和心肌功能的低下。
2019年5月,玲玲被送進了藤田醫科大學醫院治療。被送進醫院時,她的血液循環系統功能也接近喪失,一度出現突然昏迷,喪失意識,她的生命一時垂危。
藤田醫科大學醫院十分重視,專門成立了一個由心臟血管外科教授高味良行教授為首的醫療小組,並確診玲玲患上「巨細胞性心肌炎」。
2019年9月,高味教授對玲玲施行了體外人工心臟安裝手術,並獲得了成功,她在手術後能夠下床走路。人工心臟主要功能是利用機械手段,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臟泵血功能,維持患者的血液循環,是治療終末期或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手段,也是暫時代替心臟移植的有效治療手段。
由於離心泵已經輔助近10個月,心臟功能沒有任何恢復的跡象,心肌廣泛纖維化,全心功能極低。玲玲無法擺脫這種生命支持方式。同時在長時間輔助中,會出現血栓和重要器官栓塞,及全身感染性威脅,任何併發症的發生將會危及患者生命。為此,必須儘早接受心臟移植手術。
同時,受限於日本的相關政策條件,玲玲無法在日本接受心臟移植手術。
母親在愛知縣醫院裡陪女兒時非常著急,但是,堅強的父親在國內到處奔走,經多方推薦,他了解到了國內心臟病治療與移植技術水平很高的醫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其心臟大血管外科多年來在心臟移植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在業界享有盛譽。於是,藤田醫科大學醫院與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團隊展開了緊密的聯繫,並商定1月底送她回國接受心臟移植手術。
但是,原定於1月24日飛往武漢的航班因疫情暴發而被取消。董念國教授為首的醫療團隊多方打聽,希望輾轉返漢,如從名古屋飛長沙,長沙再用救護車返漢,可是疫情來勢洶洶,這些都沒有能實施。
這一等,就等到了現在。玲玲媽媽說:「當時,突然感覺到希望的破滅,有種深深的無力感!」
困難重重,愛心轉運通道逐步開啟!
對於一位需要立即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病人來說,時間就是生命。玲玲因為使用的兩個人工離心泵,每個需要三個月更換一次,期間出現過併發症,如感染及腦梗等,當地醫院都開展積極救治,但是多一分等待就多一分風險。
而身在武漢協和醫院的董念國教授自疫情暴發以來,一直沒有停止過與日本間的聯繫,一直記掛著在日本名古屋的這位岌岌可危的中國女孩。
2020年3月份,日本-武漢間的國際轉運計劃再次啟動。在日本和中國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及安檢、公安、公路交通共同協助下,為玲玲回國救治而開闢的綠色通道正在逐步打通。
民用航班如何改裝成適合醫療轉運的配置?梅雨季節,名古屋及武漢的天氣對行程及運送的影響是否較大?玲玲行程的進食及排便如何安排?飛機交流電與人工泵電源的匹配?飛行期間外在環境對玲玲生命體徵的影響及相對應的醫療應急準備,等等。困難從大到小都要考慮,而離轉運的時間越來越近。
面對重重困難,必須做好一切可能的準備,每一個困難對應的就有A方案和B方案(備選方案),中日雙方也在運送前的一周每天通過視頻方式溝通玲玲的基本情況及運送的細節。
「最近一周,請將玲玲每天的相關生命體徵基本數據發於我們,便於我們掌握她的基本情況。」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胡行健副教授團隊和視頻那頭的日本循壞內科和心外科醫生團隊交流。
反覆準備,只為安全護送玲玲回家!
如何將靠人工心臟支持生命體徵的玲玲,安全的從日本轉運至國內?日本藤田醫科大學醫院和中國武漢協和醫院為此展開深入的交流,為這次轉運提供詳實而充分的醫療準備。
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說,為了做好此次轉運工作,他們從方方面面進行精心安排和籌備。首先,對民用航班進行適當改裝。對於737空間小的情況,需要對座椅進行改裝,修改電源連接,安裝搶救專用擔架床及輸液掛架、UPS、監護儀、吸氧器、除顫儀等醫療設備的位置。其次,對於人工心臟泵的電源是否適配做了反覆考量。由於日本使用的功率為110伏,和我國民航的用電功率不一致,如何保證供電到位,以及攜帶的UPS供電量可支持足夠的時間,等等。第三是氧氣量供應。飛行期間出現突發狀況需要保證足夠的供氧,而飛機原有裝置無法滿足醫療高流量供氧需求,這需要和民航進行反覆充分的溝通。最後還要考慮天氣條件,由於6月12日的航程在一個月前就已經確定,而一周前天氣預報名古屋可能有雷暴天氣,而武漢更是中到大雨,這也意味著轉運團隊需要面對更為嚴峻的挑戰。他們提前聯繫海關、邊檢、交通、救護車等支持,以節約時間、降低風險。
除了精準籌備的同時,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演排。在名古屋的醫療團隊帶著玲玲演練從醫院到救護車,再從救護車到上飛機的全過程。協和醫院的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在沒有玲玲的情況,心臟大血管外科王慧華護士長扮演玲玲上下救護車時的情形,是走著上救護車還是用擔架抬著上救護車,每一種方案都要安排相應人數的醫務人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運送的過程中能夠萬無一失。
天公作美,暴風雨來臨前安全抵達協和!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轉運過程中,社會各界通力協作至關重要。6月12日早上5點30分,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胡行健、張菁、李平、王慧華以及在外科樓救護車集結,6點,他們準點趕到武漢天河機場。順利通過海關、邊檢等等,並完成轉運前的最後檢查及準備工作。
9點,順利從武漢起飛,前往日本名古屋中部國際機場。12:30分,本來還下著雨的名古屋的天氣明朗起來,飛機落地時天氣已經轉晴。協和轉運團隊第一時間聯繫名古屋醫療團隊,告知玲玲情況穩定,準備準運送上救護車,1小時後,這個載著玲玲即將踏上回國之旅的救護車疾馳而至中部國際機場停機坪。
隨後,玲玲坐上輪椅,在升降機的幫助下被醫務人員護送上飛機,幸運的是,支持玲玲生命的人工心臟泵電源順利的接上飛機上的交流電,指示燈從黃色變成綠色。醫務人員旋即固定好心臟泵管道的位置,並與日方完成最後的確認及對接工作後,玲玲一切穩定。
14:30,起飛前,協和轉運團隊第一時間視頻連線董念國主任,告知相關情況。「請立刻轉運!」伴隨董主任的一聲令下,玲玲正式開啟回國之旅。
15:00,南方航空公司的這架737載著玲玲、她媽媽,及轉運醫療組即刻返航。由於人工心臟泵的外置管道較長,飛機上溫度相對較低,王慧華護士長還準備了熱水袋為之保溫,讓血液循環更順暢。
16:00,當到達上海上空時,氣象預告武漢天氣晴好,這給返航人員鼓舞士氣。
在飛行45分鐘後,日方得知玲玲一切安好後,才安排醫務人員返回醫院,而與此同時,協和醫院第二班次醫療隊在飛機起飛後從協和醫院出發,在天河機場等待。
18:27分,飛機安全落地。
一路暢行,暴風雨前抵達協和醫院!
此時,救護車早已抵達停機坪等待玲玲的轉運工作。協和醫院第二班次的轉運團隊已經準備好救護車上的電源、藥品等一系列的準備和檢查工作。
由於備用電源的使用時間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儘量節約時間,儘快抵達醫院。
飛機停穩後,玲玲及機上醫護人員迅速兵分兩路,隨即在飛機上和出關口進行海關、檢測等一系列快速通關手續,一切在緊張而高效的銜接與推進中進行。
胡行健等第一批次轉運團隊與第二批次機場轉運團隊迅速對接,同時與在院的第三批次救治團隊進行實時聯繫,評估玲玲的身體狀況,並做好到院後的醫療銜接工作。
此時,正是周末晚高峰。交通是否會堵塞?轉運團隊提前聯繫交管部門並獲得幫助。一路綠燈,一路疾馳,40分鐘後,8點順利抵達協和醫院。
早已等待多時的第三批次救治團隊已在協和醫院等待,更多心外科醫護人員主動加入到轉運環節。大家共同將玲玲連同輪椅從救護車上抬下來,並快速抬進電梯,15分鐘後,玲玲被順利轉至病房。
隨後,董念國教授為玲玲做了身體評估及檢查,一切平穩。專家團隊妥善安排了ICU的醫療救治方案。
玲玲和媽媽第一次見到了溝通長達半年之久的轉運總指揮董念國教授,百感交集地說道:「您的名字早已刻在我們全家人心裡,今天終於見到您了!」見到玲玲平安到達,董主任這顆牽掛了半年的心總算放下來了!後續,董主任團隊還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十五分鐘後,8點30分,這場電閃雷鳴的暴風雨降臨江城。而玲玲此刻正安然的躺在協和醫院病床上,感受祖國的溫暖。至此,這場牽動國內外無數人的國際大轉運終於成功完成。
一波三折,心臟移植手術在端午節成功完成!
作為接受了雙人工心臟Bi-vad心室輔助的特殊患者,玲玲體外的人工心臟已連續超負荷運轉10個月,移植手術刻不容緩。
如果說這場跨越國界的轉運是這場生命接力賽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那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施行就是轉運最終需要達成的目的。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換心過程中,可謂一波三折。6月16日,轉運後的第四天,當得知有一本地供心的消息後,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緊急聯繫,並做好當日手術準備。可是當評估心臟情況後,發現是供心冠脈質量不好,只有放棄。
時間一分一秒匆匆而過,多等待一天對於玲玲來說就意味著多承受一份危險。6月19日,另外一個來自湖南的心臟條件十分好,可是玲玲這時高燒39度,專家們開始緊急討論評估。由於Bi-vad人工心臟輔助的患者最忌諱發燒,董念國教授團隊擔心是由於菌血症所致,如若手術,風險極大。專家們決定暫時延期。兩天後,當與日本專家連線探討此決定時,日方專家一致認可我院專家的決定,認為只有感染控制穩定後再行手術,此為上策。
前兩次的移植雖沒有成功施行,但卻為後期手術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經過前期全面細緻的身體檢查和術前準備,當得知端午節當天有合適的供心,醫院人員放棄休假,他們深知,早一天移植,玲玲就會減少一份風險。當天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和夏家紅教授帶領心臟大血管外科,與體外循環、麻醉科、手術室的20餘名專家聯合作戰,在經歷近7個小時的緊張手術後,一顆強勁而有力的心臟在玲玲體內重新開始跳動,手術圓滿成功,連續工作10個月的兩臺人工離心泵終於可以休息了。
挑戰極限,移植手術困難重重決不言棄!
玲玲胸腔內的四條人工橡膠管道錯綜複雜,由於人工管道與胸腔組織長時間相互包裹,已導致胸腔組織脆弱、粘連嚴重,再次開胸手術可能發生大出血、腦栓塞、感染等危險。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說,在這種條件下進行心臟移植手術,世所罕見、難度極高。
「心臟移植前至關重要的一環就是將密閉式體外雙人工心臟切換到開放式的體外循環,簡單地說,就是將三個心臟(兩個人工心臟和一個自身心臟)與體外循環轉接。」協和醫院ECMO團隊負責人李平副主任醫師介紹道,「在這個期間避免心跳驟停和管路進氣;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開胸」。緊張有序的按術前討論預案平穩將維持玲玲生命的近十個月的體外雙人工心臟過渡到體外循環的保駕護航。這也為接下來的異常艱難心臟移植手術提供了堅實而穩定的支持。
對於心臟移植來說,心臟供體與受體的匹配至關重要。首先,供體的心臟是來自廣州33的車禍腦外傷男性。他心臟條件好,跳動十分有力,但是體重比玲玲重,怎麼將心臟完好的放置胸腔內?如何保證從廣州到武漢取心到運回的冷缺血時間不超過8小時?對於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來說都是考驗。從取心、到護心,再到心臟修剪,最後到放置到胸腔內,每一步都至關重要。為了將較大的心臟放置胸腔內,董教授將玲玲的心房及主動脈、肺動脈做相應匹配的裁剪,最終,成功置入這顆強壯有力的心臟。
其次,心臟移植的「開胸之路」不比尋常,胸腔組織粘連,還有四根人工管道埋栽在胸骨後,可以說開胸的每一步都是「步步驚心」……從開胸到心臟顯露共用了一個多小時,而一般的病人開胸後只需要15分鐘,多了近4倍時間,其難度可想而知。
第三,暴露了心臟後,切除病變的心臟也充滿挑戰。由於玲玲在本次手術前共做了五次手術,第一次是經皮ECMO植入,第二次是經皮左心輔助裝置impella植入,第三次是開胸安裝雙心室人工心臟輔助裝置,第四次是開胸止血手術,第五次是管道清創手術。這些手術都讓她的肺、心臟、胸骨與人工管道之間黏連嚴重,比在正常的血管組織下做手術難度更高。
第四,隨後,需將植入的心臟進行血管吻合。由於暴露空間小,操作難度大,黏連的人工管道和組織難以辨認,組織較脆,縫合過程要十分小心,防止出血。
第五,植入的心臟在玲玲胸腔內復跳。端午節那夜,心臟大血管外科李平、胡行健、張菁、王慧華這四位參與到轉運的醫生護士們堅守在病房一夜,ECMO機器隨時戰備,讓大家寬慰的是玲玲的循環慢慢穩定。「因為體外雙人工心臟輔助時間較長,圍術期患者出血和血栓的風險是相當大的;如果發生了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可以說就特別麻煩了。」李平告訴記者。
玲玲從日本回來後,該院仍在術前為她行中心插管雙人工心臟,並堅持每天兩次的行走訓練,協和也是國內第一家中心這樣做。董念國教授介紹,這與國際接軌,國外發達醫院也是這樣常規訓練,這些都為心臟移植術後快速康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
日本藤田醫科大學高味良行在送別時給我院醫務人員送上親筆書法:「救患若一、所憂同也」。董念國教授回以「醫者無疆,仁心無界」!此次跨越國界生命接力的成功,是中日兩國民眾患難與共、用愛守護生命的又一生動寫照,這背後凝聚著兩國醫護團隊的精心準備以及高水平的醫療救治力量,也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