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完葬回來吃飯,那叫「答謝宴」。在農村,辦一件喪事,是非常勞累的,需要很多人來幫忙,最後答謝一下大家也是很正常的。
說起極樂世界,也就是為什麼在農村辦喪事的時候,送完葬還要回來擺宴吃飯,大家很高興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們多數人沒有什麼明顯的信仰,但是我們多數人的思想受到的佛教的影響,相信人去世之後都是去了西方的極樂世界,過得是另一個生活。而且我們常說的是「天堂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所以,我們對喪事通常的稱呼為「喜喪」,也就是人去世了之後也就擺脫了此生的痛苦,自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人固有一死,多少人都希望自己去世那一刻是在夢中,一睡不起,自己沒有痛苦,對家人的傷害也是最小的。
俗話說:「十裡不通風,百裡不通俗。」在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去墳地把去世之人下葬之後才回來吃飯。就算是某些人家的客人比較多,接的貢多就會一直延誤時間,但是也儘量趕在中午十二點之前把去世之人下葬了。然後才回來擺宴吃飯。
但是像題主說的那樣,大家吃飯的時候還表現的好像很高興的一樣,我想這種人不是傻就是缺心眼。因為哪家有人去世了都不希望別人在他們家表現得很高興吧。
可能題主想表達的意思是很多人表現的很不在乎,還和平時一樣無所謂的態度一樣,有可能是這個意思吧。
試想一下別人家死人了,大部分人都只是去幫忙的,至親只是少部分人,你總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哭得稀裡譁啦的吧。這顯然有些不近人情也不太可能。畢竟人家在主家幫忙兩天了,好不容易萬事落定,人家心理上放鬆一下很正常。出了這個院子人家還是要回歸自己的生活。
而且包括去世之人的子女在這個時候也算是把自己心裡的一塊大石頭放下了,畢竟自己家的老人風風光光的下葬了就算是把事情辦的漂亮了。在小魚老家這裡的規矩是在吃飯的時候去世之人的子侄輩需要到來幫忙的人桌邊去敬酒,答謝他們這兩天放下所有事來幫忙的辛苦。如果說這個時候表現得很悲傷的話,是不是很不合時宜呢???
總而言之,在農村辦白事可以大概分為兩個階段,下葬前和下葬後。下葬前是為了死者,每個人看到別人哭都會很悲傷是必然的。而下葬後的時間屬於生人,為了以後的生,還需要坦然面對、
農村人辦喪事和城裡人辦喪事不一樣,相對而言農村人辦喪事比城裡麻煩很多。特別是年紀較大的長輩人,從他去世的那一刻起。本家本族的男女晚輩人都來戴孝,還有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特別是第三天的早上需要大量男女幫忙人員,特別是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他(她)們去世後農村人都稱喜喪,大棺材做的非常大也很漂亮。因為年紀大資格老,所以抬扛人也是高規格的。
就抬杠人員就需要三十二人上槓(抬棺材),然後就抬旌的抬香案桌的。還有挑香帆拿花圈的及拿花盆,這麼龐大的送葬隊伍。沒有個八九十人是不夠用的,如果是個小屯小莊找齊幫忙人員還真就不行。還得通過幫忙頭去別的屯去找人。
喪戶人家為了答謝各位鄉鄰近兩天的幫忙,就在送葬當天中午大擺宴席。宴席的規格不低於男婚女嫁的宴席規格。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話,農村的喪葬儀式還是非常有個看頭。農村人就有這個毛病,老人要點養老費這些當兒女的磨磨唧唧。說老人死了辦喪事都肯出大價錢,這就是有些農村兒女的怪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