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封面:蝙蝠與人類,到底是誰傷害了誰?

2020-12-16 中國生物技術網

172個覓食埃及果蝠的大型數據集

1800萬種(18 million)以上本地化(區域化)信息

超過3449個蝙蝠飛行的夜晚

ATLAS—創新的反向GPS系統,高精確度、高解析度的高通量追蹤體系

2015-2019歷時橫跨4年之久

加上詳細的航跡分析,易位(translocation)實驗和詳盡的果樹地圖

以上數據堆疊出了經典文獻--SCIENCE封面文章「Cognitive map–based navigation inwild bats revealed by a new high-throughput tracking system」。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Aviv University)和希伯來耶路撒冷大學(HebrewUniversity of Jerusalem)7月10日發表的文章揭示蝙蝠導航的認知地圖證據。

研究人員發現野蝙蝠很少表現出隨機搜索,而是目標明確的、直接的飛行,在頻繁的飛行中反覆覓食,甚至會衍生出捷徑飛行。且蝙蝠可通過模擬,時滯嵌入和軌跡分析等一系列感知動作,完善認知地圖,這排出了不基於地圖飛行的猜想。這個結果與之前認知地圖(導航)的預期相符,並再一次支持了先前圈養蝙蝠飛行研究中獲得的神經生物學證據。

動物移動最複雜的形式是基於地圖的導航,它不需要系統地遵循已知的路線或地標,也不需要直接感測某些目標發出的提示(信標),但基於地圖的導航需要將已知但尚未被發現(不可檢測/很難檢測)的目標作為當前位置的參照系。例如,對於在大範圍內穿越陌生區域的遷徙動物和其他動物,這種參照系被認為是由可預測的環境梯度(例如地球磁場)提供的「地圖和羅盤」導航。但是,大多數動物會在他們熟悉的小範圍內頻繁移動。在這些尺度上,基於地圖的導航的參考框架可以通過支持內部定位和矢量計算的空間的內部同心軸表示法以及對環境時空特徵的長期記憶來提供一張「認知圖」。

基於此,研究人員將一種特殊的跟蹤系統ATLAS(一種創新的反向GPS系統,成本低,重量輕,本地化定位)安裝於172隻自由覓食的果蝠上。每個ATLAS標籤都發送由分布在研究區域中的基站網絡檢測到的獨特無線電信號。使用到每個站點的信號到達時間的納秒級差異來計算標籤的位置,從而實現幾乎實時的跟蹤並減輕了檢索標籤或具有某些耗電的遠程下載功能的需求。因此,我們能夠在連續的219個晚上以0.125至1 Hz的頻率跟蹤4克標籤的野生蝙蝠,整個標籤重量小於蝙蝠體重的4%,從而產生了約1.82 x 10^ 6的局域化效應。

其次,研究人員我們繪製了每棵果樹(14314棵)和估計的18111棵果園果樹的圖譜,這些果樹可能在19,000公頃的區域內被埃及果蝠吃到,佔蝙蝠覓食的核心區域,有87%的本地化現象發生。進一步,實驗人員通過定義> 1分鐘作為起點(「原點」)或終點(「目標」),分別劃定了洞穴,樹木或超出範圍類型,來描述各個軌跡。這樣,科學家們確定了9218個單獨的運動軌跡。ATLAS的總覆蓋面積為88,200公頃,在此範圍內成功追蹤了呼拉谷及其周邊地區的蝙蝠。

從收集到的數據顯示,蝙蝠表現出典型的,重複的交叉運動,其特徵是直線飛行。無論起點或目標類型或行進距離,平均直線度都接近於1。轉向角和航向都緊密地分布在零附近,即使目標距離超過21公裡也是如此。這些參數在軌跡的整個長度上是一致的,這意味著蝙蝠朝著他們的目標方向離開,並且在飛行過程中一直保持在航向上。但是,飛行方向並不是隨機的,因為每隻蝙蝠每晚都會飛到幾隻特別喜歡的果樹上,並在不同的夜晚返回到這些果樹上並從多個方向到達(看來蝙蝠也是個吃貨,也有自己的偏好)

出於科學研究的嚴謹性,為了減少蝙蝠在其本國範圍內的過往經歷的不確定性,實驗人員通過易位實驗模擬了捷逕行為。不同於將異地轉移到遙遠的陌生區域,我們將蝙蝠移至重點覓食區域的外圍,但仍處於所需的熟悉區域檢測範圍內測試基於認知圖的導航。

如預測的那樣,所有22隻易位蝙蝠在釋放後立即回到其正常的前叉區域,其直線度、轉彎角度和航向分布與所有其他軌道(包括由相同軌道製造的後續軌道)沒有明顯差異。回程軌跡很可能代表了新穎的捷徑,因為在我們研究的4年中,這些追蹤地點很少或從未被重點追蹤蝙蝠所訪問,表明蝙蝠在認知地圖導航過程中可能建立了某種聯繫,從而計算出某些捷徑。

綜上所述,如果將蝙蝠放在球上,研究者期望動作與一組當地地標應嚴格一致。因此,當從位於不同方向的多個原點重新訪問目標時,引航將導致進場路徑沿著通向目標的地標線收斂,因此到達航向的方向性很高。相比之下,預計在認知地圖導航下的相同場景將允許使用靈活的進近路徑(可以理解為捷徑在此處產生),例如:來自多個均勻分布的起點的進近路徑是靈活的,其中91%的到達航向呈統一而非方向性分布。此外,儘管蝙蝠有很強的返回原始洞穴的能力,但蝙蝠並沒有按照返回樹木的相反順序回到洞穴。

實驗人員認為,這種複雜的覓食導航反映了高的認知能力,可能是在選擇性力的作用下演化而來的,類似於對長壽的,居住在森林中的食肉類靈長類動物的演化過程。我們猜測這些功能可能已選擇用於擴展空間記憶以及該動物以及其他類似物種的高前瞻性導航性能。

不得不說,基於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實驗動物認知研究和運動生態學之間的真正整合可以為進一步闡明空間認知的組成部分提供新的機會。作為研究者,學科間的交叉合作更有助於理解有關野生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認知表現所依據的神經,行為和生態機制的其他長期關鍵問題,為問題的解答呈現更加完美的理解方式

回歸到本次新冠大流行與蝙蝠之間的恩怨情仇不難看出,蝙蝠的遷移和種群的交互可能導致對人類有害的病原跨越地區傳播到人類,又比如16年剛果金爆發的伊波拉病毒,被認為起源是一隻遷移的蝙蝠。因此,基於認知地圖為基礎的蝙蝠飛行軌跡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人類認識、了解甚至是掌握蝙蝠的行動蹤跡是必不可少的。換言之,在人類活動範圍與蝙蝠行動蹤跡交叉的領域,追溯到物種活動區域的起源,到底是人侵犯了蝙蝠的棲息地,還是蝙蝠入侵了人類領地。

蝙蝠與人類,到底是誰傷害了誰?

對於蝙蝠的研究我們仍在關注,期待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Toledoet al., Science 369, 188–193 (2020)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

來源:生命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為何無法消滅蝙蝠?它從未想過傷害人類,我們應以蝙蝠為師
    那麼,在類群數量上排名第二位的又是誰呢?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蝙蝠。動物學家表示,蝙蝠所在的翼手目,數量佔據了哺乳動物的20%,它們是哺乳類動物中進化最成功的的生物,也是唯一掌握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白天的天空屬於鳥類,而夜晚的天空則屬於蝙蝠。
  • 吃蝙蝠到底誰來管?
    疫情當前,追本溯源,人們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蝙蝠等野生動物身上。據相關科研結果,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從一些人的餐桌美味到人人喊打,許多人提出應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動物。記者為此採訪了業內專家和部分野生動物養殖戶等。吃蝙蝠誰來管?
  • 蝙蝠進化上億年為什麼沒超越人類?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在2億多年之前,人類很可能和蝙蝠是一家,畢竟同樣屬於哺乳動物。那為什麼蝙蝠最後演化出了野行、飛行的生物,而人類卻成為萬獸之王了呢?這事,還要從2億年前開始說起。
  • 周杰倫和林俊傑的蝙蝠戰車,到底誰更男人?
    前段時間有一篇「兩大明星在舞臺上互斥對方不是男人」的文章火遍了大江南北,點進去一看才知道,是周杰倫和林俊傑同臺演唱杰倫曲目《算什麼男人》,而眾所周知周杰倫擁有一輛帥到爆炸的蝙蝠戰車,造價不菲,而前不久林俊傑也在微博曬出自己戰車的圖片,看看兩輛車,到底誰更男人這輛便是周杰倫的蝙蝠戰車
  • 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它的外表看起來就像是長了翅膀的老鼠,體型嬌小,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鳥類,其實不知道的是,它是一種哺乳動物,它不單單會飛,直接被歸結為鳥群中去,一直以來人類對蝙蝠的祖先都感到非常的好奇,很多生物學家也進行一番研究,那麼蝙蝠的祖先到底是什麼呢?蝙蝠的祖先究竟是誰?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蝙蝠並非老鼠進化而來,也並不是翼龍。
  • 蝙蝠先祖到底是誰?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讓人後背發涼
    雖然我們現在知道,蝙蝠身上攜帶了超過100種以上無比危險的致命病毒,但其實古代人和蝙蝠一直是和平相處,因為大多數蝙蝠膽子都很小,你不惹它,它可不會碰你,就不存在得病。不過今兒我們不說蝙蝠身上可怕的病毒,而是以科學的角度來看看它到底什麼來頭,為何能在地球上生存5000多萬年,它的祖先是什麼?
  • 又是蝙蝠?冠狀病毒是怎麼從蝙蝠傳到人類的
    又是蝙蝠除去新型冠狀病毒外,其餘6種人類冠狀病毒有半數與蝙蝠病毒同源,包括NL63、SARS-CoV和MERS-CoV,也就是說,危重的冠狀病毒都來自蝙蝠病毒。除了冠狀病毒外,還有一些人類致病病毒來自或者可能來自蝙蝠,或者說當今之世,對人類來說最兇險的病毒,大多數是由蝙蝠傳播的。
  • 蝙蝠,人類的另一面
    一、僅次於人類的哺乳動物 蝙蝠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8800萬年,與恐龍同時代,但恐龍滅絕了,那個時候,還沒有人類,但蝙蝠倖存了下來。如今,在地球上有961種蝙蝠,他們是除了人類以外,地球上數量最多、分布範圍最廣的哺乳動物,僅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蘭肯洞穴中,他們最多有2000餘萬隻之多。
  • 蝙蝠的祖先是誰?考古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或許能找到答案
    蝙蝠,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它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真正飛翔的獸類,從外表看起來,蝙蝠就像長了翅膀的老鼠。一直以來,蝙蝠祖先是誰?蝙蝠到底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都是古生物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在研究地球生物的大進化歷史。
  • 蝙蝠的祖先是誰?考古學家在內蒙發現一種化石,它令人害怕
    仰望天空時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鳥類,而人類也一直夢想著在天空中飛翔。從前,古人為了飛上天空做了很多實驗,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新時代的人類雖然不能長出翅膀在天空中飛翔,卻製造出了飛機,同樣也能在天空中飛翔。那麼,鳥類難道是一開始就會飛翔嗎?
  • 把蝙蝠、老鼠都消滅了,人類就安全了嗎?
    這也使得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從不法分子的餐桌走進到普通公民的視野。出於恐懼,各種謠言頻現網絡。在此,小編也提醒各位小夥伴們,不信謠、不傳謠,減少外出、科學預防才是保護自己的正確做法。的確,這次疫情與蝙蝠等野生動物有關係,但是,如果將蝙蝠、老鼠等物種統統消滅,人類就真的安全了嗎?顯而易見,答案是:不!不僅答案是否定的,若將它們消滅,人類還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 為什麼說蝙蝠的存在對人類是有益的?反而不能消滅呢?
    蝙蝠在歷史上至少存在有5000萬年了,遠比人類誕生的時間要長。長久以來,蝙蝠進化成深居簡出、相貌醜陋、夜間活動、警惕膽小的行為和性情特徵,哪管世事多麼變遷,我自與世無爭。然而,十多年前的SARS,以及今年發生的病毒疫情,都把蝙蝠這種似乎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動物,又重新送上了熱點。
  • 最近火了一種外套,叫「蝙蝠外套」,潮流又百搭,誰穿誰好看!
    不過最近火了一件外套,叫「蝙蝠外套」,既能讓你享受寬鬆版型的舒適又能穿出修身版型的美感,潮流又百搭,誰穿誰好看。所謂「蝙蝠外套」,其實就是鬥篷外套,因其穿上後蓬鬆的衣身就像蝙蝠展開的翅膀一樣,所以才有了這麼個性的一個名字。這種外套時髦又大氣,穿起來非常凸顯氣質,過年回家穿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且還非常百搭,怎麼穿怎麼好看!
  • 到底誰是緘默?Prime 1 Studio 新品蝙蝠俠:蝙蝠洞雕像
    尤其是蝙蝠控制臺系統考慮到了模擬度和未來科技,既可以向上擴展,又有內置LED效果。《蝙蝠俠:緘默》已經成為蝙蝠俠漫畫中必讀的經典故事之一,在整個連載故事中蝙蝠俠家族和諸多反派輪番上演,如同剝洋蔥一般的偵探推理過程引人入勝,到底誰是緘默?故事當中的劇情細節和推理過程值得反覆閱讀。我個人也非常推薦這個將近20年的老故事。
  • 村民家中出現大量蝙蝠?到底咋回事?
    據了解,該村民家中的蝙蝠為東方蝙蝠,數量有千餘只,經過4個小時的抓捕,寄居於此的蝙蝠被安全移出天棚。最新進展:6月15日,二三裡資訊收到網友消息:「我家裡也發現許多蝙蝠……」據該網友介紹,她家住在榆樹市黑林鎮,三年前就發現屋內有蝙蝠。
  • 用數據告訴你鋼鐵俠和蝙蝠俠到底誰更有錢?
    鋼鐵俠和蝙蝠俠都是漫畫中的超級英雄,不但自身本領通天,而且還異常的有錢,正是印證了那句「窮人靠變異,富人靠科技」下面我將用數據告訴你誰更有錢>首先是鋼鐵俠根據最新的《福布斯虛擬人物財富榜》鋼鐵俠的排名要比老爺靠前的,但這並不能完全證明誰更有錢,而且兩者的資產被明顯低估,只是斯塔克工業就有這數千億的市值。
  • 人類與蝙蝠的互害史
    無論是蝙蝠還是果子狸,抑或其他野生動物,「罪魁禍首」這樣的汙名對它們來說並不公平,它們不應為一些大型的傳染病背鍋。近年來一些可怕的人畜共患疾病,主要的原因是人類過度打擾野生動物甚至捕食野生動物。  蝙蝠是動物界的奇葩。
  • 蝙蝠的祖先是誰?考古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結果讓人不寒而慄
    到第四紀的時候,哺乳動物已經成了地球上佔據支配地位的生物,其中就包括蝙蝠。人類也屬於哺乳動物,但人不會飛。不僅人不會飛,狗、猴、虎、狼、熊貓這些哺乳動物也不會飛。而蝙蝠則屬於哺乳動物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它是這個群體裡唯一的空軍。從外表看起來,蝙蝠就像長了翅膀的老鼠。但蝙蝠和老鼠的關聯度其實不大。
  • 蝙蝠背鍋史
    對於這樣的追求,魏文帝的這兩句詩再合適不過: 「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遨遊快心意,保己終百年!」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為我們留下太多的教訓,但願這樣的教訓是最後一次。看來,古人對蝙蝠的評價都是隨自己的需求而變,無論是「福」的化身還是「不禽不獸之徒」,都是人類自身的寄託與譬喻而已,與自然界的蝙蝠又有何幹呢?
  • 蝙蝠到底有沒有毒?
    蝙蝠是唯一一類演化出真正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和恐怖、猙獰聯繫在一起,在一些文學、影視作品中往往以吸血和吃人的形象出現,導致人們對其產生厭惡的情緒和感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蝙蝠到底有沒有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