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貧故事)滑鼠、手機遙控,在峽谷石縫種出智慧果園
中新社雲南怒江9月23日電 題:滑鼠、手機遙控,在峽谷石縫種出智慧果園
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在家點點滑鼠或手機APP,就可以完成指定區塊的澆水、施肥等工作。果園出現病蟲害,系統也會有記錄,為植保提供科學決策,指導綠色預警防控,提醒農民及時止損。」雲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李進學說。
圖為9月13日,村民在果園勞作。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攝
行走在雲南省怒江大峽谷深處瀘水市老窩村的這個橘園,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幾乎沒什麼人勞作,只有水肥藥一體化灌溉系統和農用無人機忙碌著。李進學說,果樹所需的水、肥,經智能灌溉管理系統,能精準送到每棵樹下。無人機噴藥,可以減少30%的綜合投入。
除了水肥藥一體化灌溉系統,果園還配備遠程墒情監測、地下墒情監測和病蟲害監控三大系統,果園的實時空氣溫度、空氣溼度、土壤溫度、土壤溼度等數據和病蟲害情況,可精準傳輸到電腦、手機等終端。
老窩村所在的怒江大峽谷,土地大起大落,海拔差高達4390米。一條怒江,在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而成的巨大皺褶間奔騰而過,耕地、民居、道路……凡是人類活動的痕跡,都「掛」在懸崖峭壁之上。這裡,至今沒有高速公路、民用機場和鐵路,墾殖係數不足5%。
圖為9月13日,農用無人機在果園噴灑農藥。中新社記者 胡遠航 攝
「村裡平地少,還多是石頭地。過去,我們拿最好的地試種柑橘等果樹,但都失敗了。不是渴死、病死,就是只長個不結果。少有的結了果,也因為品質不好賣不出好價錢。」老窩村黨總支書記左雪峰一語道出在怒江大峽谷發展農業的艱辛。
不過,一批博士、院士等專家們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困境。2019年2月,李進學作為中共雲南省委下派怒江州幫助脫貧攻堅工作隊40個隊員之一來到老窩村。他在中國柑橘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領銜的院士工作站、崗位科學家的指導下,在老窩村打造起現代化的柑橘果園。
記者抵達老窩村時,一派果、菊相映的田園風光。2019年種下的首批30畝果樹已比人高,初步試花結果。新種下的沃柑苗,也竄至半人高,旁邊還套種七月白菊花、蘇菊等經濟作物。
細看,園中地貌複雜多樣,既有高山陡坡、衝積堆,也有喀斯特地貌……幾乎囊括怒江大峽谷所有地形地貌類型。但不管是荒坡還是石縫,都已成功種出沃柑與香櫞。
「建設初期,我們按地形地貌特點劃分5個不同的試驗區。每個試驗區都根據情況進行土壤改良,選種了不同的柑橘品種。最終優選晚熟沃柑和香櫞,作為果園的主打產品。」李進學介紹,即便是石漠化區域,只要科學化種植,可實現沃柑種植的「三四」標準——土壤有機質達3%,每棵樹擁有4平方米的生長土壤,一棵樹當季產量就可達50公斤以上。
見識科技的力量,村民們的致富熱情隨之高漲。2019年8月,老窩村以132戶建檔立卡戶為主體成立了橘櫞種植扶貧專業合作社,並引入電商公司「拼多多」無償資助的225萬元(人民幣,下同)資金,結合政府配套資金將沃柑、香櫞的種植面積擴至300餘畝。
「種萬畝地不如種(一畝)『萬元地』。今年,我們光套種菊花每畝就收入3000到5000元不等。保守估計,沃柑投產後,每畝還將增收萬元以上。」最早流轉30畝地跟著李進學幹的左雪峰,已成為怒江大峽谷的「紅人」,常被各村搶著去傳授現代農業技術。
「地形地貌複雜的『三區三州』到底需要怎樣的農業?我想,老窩村的智慧橘園,是一個樣板。」李進學透露,目前,怒江瀘水、蘭坪等縣市照搬老窩模式,已成功打造近2萬畝柑橘、芒果、咖啡、火龍果、百香果、獼猴桃等多個品類的示範基地。
更為可喜的是,這批項目,帶動近200名新農人成長起來。
「科技助力,再加上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培養的新農人,像老窩這樣的村子要實現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不是夢。」李進學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