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出現了一對讓人心疼的小情侶,仁宗最疼愛的長女趙徽柔與她的內侍梁元吉,一個公主,一個宦官,不管梁元吉多麼優秀,也改變不了他與公主天上地下的身份差距。這兩個人的心心相惜,柏拉圖式的愛情,也必然會引起世人的詬病,他們的感情,走向只能是悲劇。
《清平樂》中趙徽柔與梁懷吉的歷史原型,故事同樣讓人唏噓
梁懷吉,在電視劇裡的悲慘命運很大程度上是和宋仁宗趙禎的無意之舉造成的,而在真正的史料上,對他的身世並沒有什麼過多記載。
趙徽柔,歷史原型就是宋仁宗的長女兗國公主
《清平樂》中趙徽柔與梁懷吉歷史的原型,故事同樣讓人唏噓
兗國公主(公元1038年-公元1070年),宋仁宗長女,母昭節貴妃苗氏,同母弟雍王趙昕。寶元二年,封福康公主。嘉佑二年,進封兗國公主,降駙馬都尉李瑋。七年三月,降沂國公主。十一月,復岐國公主。治平四年五月,進楚國大長公主。熙寧三年薨,諡莊孝,追封秦國大長公主。徽宗初,加周、陳國大長公主。政和四年十二月,改封莊孝明懿大長帝姬。
這段簡單的介紹,其實蘊含的信息很多,仁宗子嗣稀薄,趙徽柔是仁宗近而立之年才得的第一個孩子,真是異常重視,加上母親貴妃苗氏是仁宗乳母的女兒,本就得仁宗看重。
這個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的小公主也是個貼心小棉襖,不僅聰慧美麗,還對仁宗特別孝順。
據史料記載,有一次仁宗生病,公主就守在仁宗身邊照顧他,叮囑他按時喝藥,還赤足散發向上天祈禱,願意以自己代替父親生病,希望父親能趕快痊癒。
仁宗患有腰疼之症,小公主就找來不少名醫為仁宗看病。對父皇樣毫無保留的關心和敬愛之情,是發自肺腑的。
同樣,仁宗對這個長女也是極盡疼愛,先是封福康公主,後又加封兗國公主,公主母苗貴妃母憑女貴,同年晉封為賢妃,追封三代。
福康公主是宋朝第一個有冊封禮的公主,即便有諫官公主禮遇過重,仁宗也不理會。
此外,仁宗花費了數十萬緡錢為公主建造府邸,福康公主出嫁後,光是月例銀子(零花錢)每個月就是一千貫,待遇等同皇太子。北宋所有公主都沒有超過她的,仁宗的愛女之心可見一斑。毫不懷疑,若福康公主是男兒,太子之位就非他莫屬。仁宗真的恨不得把天下最好的都給自己這個寶貝女兒。
但仁宗萬萬沒想到,自己卻成了寶貝女兒後半生不幸的始作俑者。這就要從福康公主的婚姻說起了。皇室的公主,婚姻都不是自己能做主的,有很多都是政治聯姻,更有許多要嫁娶遙遠的邊塞,完成和親的使命。在福康公主很小的時候,遼國就曾提過和親,但仁宗怎會捨得呢,經過群臣的獻計獻策,巧妙拒絕了遼和親的提議。
為了避免最愛的女兒和親的命運,把女兒留在身邊,也為了親上加親,宋仁宗把女兒許配給了自己生身母親,李宸妃弟弟的兒子——李瑋。仁宗以為這是對女兒最好的安排,卻不想這才是女兒悲劇的開始。
宋仁宗是一個長情之人,總所周知的「狸貓換太子」就是仁宗,養母劉太后,生母李氏三人為歷史原型的。他因為對生母李氏心懷愧疚,所以,對舅舅李用和「格外照顧」,甚至把最疼愛的女兒福康公主許配給李用和的次子李瑋。一方面避免了公主和親,一方面也能讓舅舅家更接近皇親國戚。
宋仁宗認為福康公主是他最疼愛的女兒,而李瑋是他最信任的人,嫁給他公主才幸福。然而,感情的事情除了當事人,別人的想法總會是一廂情願的。李瑋在輩分上是仁宗表弟,福康公主的表叔。雖然史料上沒寫駙馬的年紀,但推測,李瑋肯定是年長公主不少,老夫少妻,本就沒什麼共同語言,加上公主自幼長與宮廷,良好的教育和優越的環境造就了她不凡的見識氣度。而反觀李瑋,不僅容貌比較醜,為人還比較老實,沒有生活情趣,但偏偏還喜歡附庸風雅來掩蓋自己的粗鄙,這讓福康公主非常看不上眼。甚至對婆婆楊氏,也是極其不尊重。
其實兩人的出身就嚴重不匹配了。拋開年齡輩分不說,福康公主是金枝玉葉,真正大家風範,貴族氣質。而李家在仁宗知道自己生母之前,就是做一個低級小官吏,再往前追溯是靠賣冥紙維持生計的,這樣一個社會底層的人家,突然間成了皇帝的母家,一夜雞犬升天。用今天的話講類似暴發戶,沒有多少文化底蘊,人說「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是有一定的現實道理的,這裡絕不是瞧不起平民百姓,但現實卻實是如此。無關身份,而是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什麼梁懷吉身為宦官卻能氣質出塵,才華出眾,從影視劇裡的身世看,他父親就是讀書人,他在入宮前也是一直在往科舉這條路上走的。從小的詩書薰陶造就了他的才情。這也是公主不知不覺喜歡他的原因。
如果沒有駙馬的對比,可能福康公主也只是把對梁懷吉的感情看作是從小到大的依賴,聊得來的知己,不會發展到後來愛而不得的悲劇。
嘉佑五年,福康公主與內侍梁懷吉飲酒,被婆婆楊氏偷窺,公主頓時大怒,動手打了婆婆,並夜扣禁門,回內廷向父親宋仁宗哭訴。要求和駙馬和離。
按照大宋律例,皇宮禁門晚上不允許開,這是制度,即使是公主也不能例外,諫官向仁宗抗議,於是放公主進禁門的官員被治罪,公主被駙馬領回。但兩人的婚姻並未好轉,公主也抑鬱成疾。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不知怎麼的,福康公主與宦官梁懷吉的流言迅速在京城傳開了,這下不管真假,是大大有損了皇家尊嚴。士大夫們紛紛向仁宗上書,司馬光先後上《論公主內宅狀》及《正家札子》,以祖宗家法來要求仁宗戒飭公主。
仁宗迫於壓力,下詔褫奪兗國公主的封號,降為沂國公主,仍入宮廷居住,公主乳母韓氏驅逐出外,府邸其他屬員解散,以梁懷吉為首的內侍被發配到西京洛陽去掃皇陵。駙馬李瑋貶知衛州,李瑋母歸李瑋兄長李璋照顧。
福康公主因自己寵愛的內侍都被統統發配,身邊的心腹也都被趕走,加上周圍流言輿論的壓力,使她瀕臨崩潰了。幾次三番想要自殺,還有一次差點縱火燒了居住的宮殿。
眼看著愛女狀如狂顛,仁宗十分痛心,後悔之餘為公主召回了梁懷吉和張承照,諫官再諫,然而皇帝這次不為所動。梁張二人回來後,公主的狂疾並沒有全好,要求她回到公主府邸時,便會發作自尋短見,或者她已經好了,以瘋狂來抵制與駙馬複合。
宮廷中的人對這位公主是極為惋惜的,公主生母苗貴妃與俞充儀曾密求旨意殺李瑋給公主出氣,終因仁宗心懷母家而作罷。
再後來,仁宗派人暗示李家解除與公主婚約,李瑋兄長李璋上表稱李瑋愚笨,配不上公主,請求讓二人和離,仁宗應允。
八年以後(1070),福康公主在宮中去世,年僅33歲。當時已是公主的侄子神宗在位,以"奉主無狀"的罪名將李瑋貶去陳州。
福康公主也好,梁懷吉也好,李瑋也好,這三個人命運的糾纏本就是皇權之下的一齣悲劇,生殺予奪都由別人掌握的封建社會,各有各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