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中國首座「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憑什麼?紅網推出《穿越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系列報導,沉澱文化,觀照生活,前瞻時代,對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進行全景式深度掃描,向世界展示開放、創新、包容的長沙新形象。今天為您推出《穿越世界媒體藝術之都之二:生活行歌》。
紅網時刻記者 田甜 長沙報導
「湘字號」的名片層見疊出,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娛樂湘軍蜚聲業界。長沙,是「敢為人先」的創新之城,是「經世致用」的品質之城,是「心憂天下」的幸福之城。
長沙的文化產業遍地開花,媒體藝術的繁榮發展,文化創意層出不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日漸完善。「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致力於改變人類的需求方式而不斷作出自主創新,在文化內容、感受體驗等方面服務於人類更高層次的需求,即對「幸福感」的追求。
文化產業發展讓「創新長沙」更「有力」
隨著大項目、大園區、大產業帶的建設推進,長沙文化產業規模逐年擴大,總量穩步提升,已然成為長沙乃至全省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遍地開花的文化產業項目,築起發展高地。「2016—2017年度長沙市文化系統特色文化產業項目」43個,近幾年,長沙市圍繞文化旅遊、工藝美術、數字文化服務、動漫遊戲、文創產業融合等類別,以每年數十個的速度加快做實文化產業項目建設。
快速搭建的園區基地平臺,形成規模效應。目前,長沙市有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12家,省級示範基地和重點園區13家,市級示範基地和重點園區14家,長沙已初步建成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園、國家廣告創意產業園、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的「兩園一基地」格局。長沙市加快做大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集中人才、資金等資源,逐步實現規模化、聚集化、專業化發展。
持續推進的大產業帶建設,構建起文化產業大體系。前不久舉行的2018年「中華龍舟大賽(長沙·芙蓉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56支隊伍、1000餘名運動員競渡瀏陽河。瀏陽河作為具有時代特徵、長沙特色、濱水特點的文化之河、生態之河、產業之河、景觀之河,讓長沙市民引以為豪。近年來,長沙竭力推進瀏陽河民俗文化與現代創意產業帶、湘江新區現代傳媒與娛樂休閒產業帶兩大產業帶建設,構建起以動漫遊戲、影視傳媒、數字資訊、文化旅遊、工藝美術等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體系。
媒體藝術繁榮讓「品質長沙」更「有味」
開闊人的視野,豐富人的心靈,長沙媒體藝術的繁榮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娛樂休閒方式和文化教育素材。《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等老牌綜藝經久不衰,《爸爸去哪兒》等後起之秀曾創造了收視奇蹟,影視劇作品《雍正王朝》、《長沙保衛戰》等揚名海內外,這些優質的傳媒藝術產品,給公眾帶來了無數「快樂」。精彩絕倫的話劇、音樂劇、芭蕾舞劇、交響樂、展覽大氣上映,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瀏陽煙花定期綻放,長沙市民的業餘時間,有滋有味。
科學助力技術,尋求全新表達,數字媒體讓藝術和公眾互動密切。長沙成為迅速崛起的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第五城」。大數據、「網際網路+」、虛擬實境技術等新模式和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服務於藝術表達,多媒體數控空間藝術等依託於多媒體手段的藝術應運而生,新媒體、視覺特效、數字媒體製作等創意頻出,數字煙花、數字燈光等「數位技術+傳統藝術」催生諸多新興產業……「陽春白雪」的藝術藉助科學技術變得「更接地氣」。全新演繹古老文化藝術,長沙媒體藝術的發展矩陣持續綻放活力。
文化創意共享讓「開放長沙」更「有容」
長沙在國際文化舞臺上越來越活躍,不斷搭建起對外傳播平臺,讓湖湘文化產品借力深圳文博會、滬洽周、港洽周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動走向世界,亮相世界舞臺。
深圳文博會上,以「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黑石號」為展館設計靈感,讓觀眾體會千年古城的燦爛歷史,釋放了長沙作為「媒體藝術之都」的魅力。在日本第16屆國際煙花論壇、第十三屆中國(瀏陽)國際花炮文化節以及北京APEC會議上,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瀏陽煙花又為世界留下了充滿詩意與豪情的「長沙印象」。
立足本土文化,緊跟世界潮流,國際性節會常態化舉辦。長沙先後舉辦1000多場國際交流活動,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周、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中國(長沙)國際雕塑文化藝術節、中國·橘子洲國際攝影文化節、「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以及中國南方規模最大、品質最高的戶外音樂節即長沙橘洲國際音樂節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活動品牌在長沙舉行或永久落戶,成為一張張長沙的城市和文化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21號在梅溪湖藝術中心舉辦的2018長沙媒體藝術節暨「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將承繼去年的成功,再一次向世界展現長沙風採。
公共服務全面讓「幸福長沙」更「有心」
幸福是什麼?每一個長沙人都有著不同的答案。但是,對於日漸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是他們答案的共同點。與相愛的人去聽一場音樂會,帶著孩子看煙花,與老伴漫步社區公園,與朋友相約文化古鎮等。在此盛世,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長沙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使得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加。
長沙市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始終圍繞提升市民「幸福感」而展開,梅溪湖藝術中心、「三館一廳」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主題公園、先賢故居等文化場所的不斷建設,多功能活動廳、書刊閱覽室、培訓教室、公共電子閱覽室等功能布局和電腦、音響、燈光、文體器材等設備一應俱全,「歡樂瀟湘」群眾文藝匯演以及「雅韻三湘」高雅藝術普及活動等文化活動的持續開展,日漸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時,最優的資源、最美的景觀、最好的平臺讓公眾共享,讓城鄉共享。長沙市以文化站建設為龍頭,將文化站與集鎮文化廣場、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載體結合起來,為群眾提供成體系的、立體式的文化參與體驗中心。
長沙圍繞建設國家創新創意中心和國際文化名城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形成「一核」(湘江新區文化創意產業核心區)、「兩帶」(湘江文化創意產業帶,瀏陽河文化旅遊產業帶)、「三圈」(環嶽麓山文化創意產業圈,環烈士公園、火車站、賀龍體育場中心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圈,環馬欄山北城文化創意產業圈),「四極」(雨花、望城、寧鄉、瀏陽文化創意產業增長極)的總體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