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三國,人們很容易想到關羽。一提起關羽,人們很自然地就想到那把讓人聞風喪膽的青龍偃月刀。可以說,青龍偃月刀基本上成了關羽象徵,還有呂布的方天畫戟,也相當於呂布的象徵。但是,這些武器真的是應用於戰場的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要質疑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首先從武器的通用化程度來說。一般來說,應用於戰場的武器,往往有標準化、通用化的特點,為的是便於後勤保障。
古代雖然比不了現代軍隊的大規模後勤供給,但是大體的思路是一樣的。一般來說,冷兵器時代的士兵們使用的基本武器就是矛和槍,因為這類武器輕巧、鋒利、堅固,殺傷力大,適於戰場作戰。所以,歷史上一些喜歡衝鋒陷陣的猛將,使用武器以矛槍為主。如唐代猛將尉遲恭善使馬槊(一種重型長矛),齊王李元吉也善使馬槊,兩人曾經進行過一次比試,尉遲恭大勝。
其次,青龍偃月刀是一種超前的武器。這種武器的原型出現在宋、明時代,是一種儀仗用的兵器,也叫「掩月刀」。
偃月刀是一種長柄武器,刀頭的重量很大,重心靠前,使用時極易失去平衡。三國時期,馬鐙還沒有發明,馬上的騎士完全要靠雙腿夾住馬腹,才能保證不掉下馬。這樣的狀態使得馬上的人雙腿沒有著力點,身體基本處於半懸空的狀態,根本無法使出全力殺敵。
在力量不夠的情況下,以砍殺為主的長柄大刀重心不易控制,不適於用在戰場。因此,戰場上關羽的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三國志》中說關羽「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一段在《三國演義》中盡顯關羽的勇猛,盡顯青龍偃月刀的威力。而實際情況很可能是,關羽使用的是矛,同時隨身佩有短刀,以便對刺殺的敵將進行斬首。
與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齊名的,是呂布的方天畫戟。和青龍偃月刀一樣,呂布是否真的用方天畫戟也帶給人們同樣的疑問。
戟是一種古代常見的兵器,但使用年限僅限於魏晉之前。而且,真正應用於戰場的戟,和我們印象中的很不一樣。
歷史上的戟是戈和矛的混合體,即在矛尖的一側伸出一個起勾著作用的小枝,整體呈「卜」字形。這種戟在春秋戰國時期很流行,秦漢時期逐漸衰落,魏晉時期逐漸改變外形,隋唐時期慢慢消失。
《三國演義》中,呂布用的方天畫戟,是在長槍的兩側添加月牙形彎刀,這種兵器在宋代的《武經總要》中稱為「戟刀」,在明代的一些資料中直接被稱為「戟」。這種戟在明朝出現的比較多,但主要還是儀仗用兵器。
不僅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和呂布的方天畫戟是儀仗用兵器,我們常說的十八般兵器,大部分也都是儀仗用兵器,真正普遍應用於戰場的武器,也就為數不多的幾種。
在我們的觀念中,把關羽和青龍偃月刀聯繫在一起,把呂布和方天畫戟聯繫在一起,都是《三國演義》起的作用。這部小說流傳範圍廣,深入人心,人們才形成了這樣的固有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