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生,從整理之後開始。
上星期難得回家一趟,一進家門就看到老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瞬間覺得幸福感滿滿的。
我放下背包,來到廚房:「老媽,我能幫你做點啥?」
老媽想了想:「那你去小房間裡拿點香菇過來。」
我欣然應聲道:「好咧。」
一來到小房間裡,我被眼前堆得快到天花板的東西嚇了一跳,搗騰了半天才把香菇找著。
拿到老媽面前,老媽說:「怎麼這麼慢的?」
我無奈地說:「老媽,你把小房間塞的滿滿當當,門都快推不開了。找個時間我們一起收拾一下,把沒用的東西清理出來唄。」
老媽不以為然:「我跟你爸已經收拾過了,那些東西都是有用的,不能丟掉。」
前幾天看了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這本書,我的腦海裡蹦出的就是上面的那個畫面,真的是太形象了。
近藤麻理惠是誰?
近藤麻理惠,5歲就開始閱讀各種家居雜誌,初中開始閱讀整理類書籍,經過苦心鑽研,她驚覺,「心動」才是決定物品棄留的正確標準,自創了「心動整理魔法」,入選了《時代》周刊「影響世界的100人」。
剛開始看《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時候,我心裡就在想,這不就是一本整理居家和個人用品的書麼,跟人生有什麼關係啊?後來我才發現,我這是過早下結論了。
這是一本可以幫助你重新找到幸福感的人生整理書,告訴你如何通過整理你的身邊物品環境,來整理你的人生、改變你的人生。
一、明確整理目標,丟棄不心動的,留下砰然心動的。
麻理惠說:「在丟棄任何東西之前,首先你要明確你的整理動機是什麼?你想通過整理究竟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也就是你要思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就拿我家的情況來說,為什麼整理完物品之後還是堆滿整個房間?我想有兩個原因:
1、沒有明確整理目標。
我想我爸媽在整理的時候,沒有明確整理的目的是把房間騰出來可以住人,純粹只是為了看到這麼多物品想整理而整理,結果整理一番,還是這麼多。
2、捨不得丟掉,覺得都有用。
我爸媽是比較節儉的人,經常覺得這個物品有用,那個物品給也有用,都捨不得丟掉。但其實,真正用到的物品卻沒有幾樣。而且,還有很多東西真的是幾年都沒有用過的,扔在角落裡鋪滿灰塵。如果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話,感覺有種被人拋棄的感覺,甚是可憐。
在我爸媽的薰陶培養下,我在整理物品的思維觀念上也被潛移默化了,覺得確實好像是跟我媽說的那樣,都是有用的。
在看了麻理惠的這本書後,我的想法發生了轉變,覺得這麼簡單的整理方法,我也是可以做到的。我試著跟我爸媽商量,要把小房間好好整理出來,並把這個事情當做我們家的一件大事。我制定出了以下幾個步驟來實施:
第一步,把小房間真正的騰出來,可以住人,也可以用來讀書學習作為此番整理的目標,而不是把房間堆滿東西連落腳的地方都找不到。
他們覺得也有道理,因為當初的目的就是騰出多一個空間住人的,現在的結果確實不是他們想要的。
第二步,我們把所有的東西全部拿出來,按照食品、生活用品、餐具三大類分好,我們每個人負責一個大類,我媽負責食品、我爸負責餐具、我負責生活用品。
第三步,把分類好的物品從食品開始,每樣東西都採用投票的方式來決定是丟棄還是留下。
麻理惠說:「在判斷物品該留下還是丟掉時,應該以『擁有它是否幸福』,『擁有它是否覺得心動』作為標準。」
我們花了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從200多件的物品中,留下了讓我們心動的100件物品。剩下的一部分送給了那些有需要的朋友;一部分可以回收利用的,二手變賣了;一部分丟棄到垃圾回收站。
第四步,按照物品的大類,分別又進一步設置了家裡各個大類的放置區域,在放這100件物品的同時,我們又順便把其他的物品也進行了整理。
一天下來,除了看到小房間終於像個可以住人的房間之外,整間屋子都被整理的整潔有序。我們甚至從來都沒有想過,原來我們的小房子也可以變得這麼寬敞,這麼舒服。
看著老爸直接躺在地板上的那種雀躍心情,我發現,原來麻理惠說的幸福感就是這樣來的。只有與家人認真實踐過,體驗過,用心去整理物品,幸福其實來的很自然。
幸福且有溫度的家是怎樣的?是有一群讓你心動的物品圍繞著你,陪著你一起度過春夏秋冬;有愛你的家人;有散發著母親味道的家常美食。
二、梳理人生,自信前行。
麻理惠說:「擁有什麼樣的物品等同於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在日常中,我們就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信息幹擾自己的判斷,比如超市大特價,我媽就會買一大堆的物品回家囤積著,總覺得是自己撿了便宜,可因為物品太多,又無法及時用完,最後物品是因為過期或者腐爛而被丟棄。那我媽是真的撿了便宜嗎?不。這不但沒有撿便宜,還浪費了。
類似這樣的現象結果,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過多的給自己附加了「負價值」,製造一些貌似有幸福感的假象,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不安感。這種不安感,會讓我們產生焦慮,產生疲憊感,無形中卻降低了我們的幸福指數。
朋友小安跟我說,她遇到職場瓶頸期,處於一種升職難,辭職不敢的狀態。經常感覺焦慮不安,以為報了很多網課學習就會緩解,可學完之後還是很焦慮。
小安的情況其實就是沒有好好梳理自己的職場問題,想著多點提升不同的工作技能,這樣在工作上就多一些競爭力。其實不然,沒有垂直目標的學習,會導致學完忘記,忘記了就一樣還會焦慮的後果。
把太多的東西往自己腦子裡塞,卻沒有真正問過自己的內心:這個知識點是我需要的嗎?對我真的有用嗎?能解決我目前的問題嗎?
有些時候,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或許,你就能很好的梳理出自己的問題,帶著目的去尋求解決方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取捨,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前行的道路就會看到幸福的曙光。
寫在最後
麻理惠在書中講述的整理物品,其實就是在梳理人生;學習從心動的方向去判斷物品的丟棄還是留下,就是在學習審視自己人生的過往、現在和未來。
只有懂得審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加珍惜那些真正值得我們為之怦然心動的東,懂得取捨人更容易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