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2月11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本次論壇設立了由「新發展階段與經濟學創新發展」、「新發展理念與經濟學創新發展」和「新發展格局與經濟學創新發展」三個專題組成的圓桌論壇。
「新發展格局與經濟學創新發展」圓桌論壇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秦雪徵主持。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王立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尹志超、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院長張國勝、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佳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黃薇等嘉賓圍繞主題分享了精彩觀點。
王立勇發言
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王立勇指出,新發展格局必然帶給中國更偉大的經濟實踐,經濟的創新發展一定會推動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同時,他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提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創新驅動以及微觀主體研究將是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最後,王立勇對經濟學研究方法和研究範式的問題做出闡述,他認為經濟研究要做到中國大地上,立足於研究重大問題,用規範的學術方法做規範的研究,提高研究成果對經濟的支撐作用。
尹志超發言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尹志超認為,「雙循環」發展格局給經濟學課題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結合個人的研究方向指出,如中國的收入差距問題,阻礙資源要素有效配置的體制與機制問題和由技術變革帶來的諸多新現象(例如行動支付)都對經濟學課題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亟待探索。
司偉發言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認為,農業大學更加關注的是三農問題。如果給域外學界講中國的農經故事、經濟故事尚可,但如果講農民的故事、農村的故事就需要範式創新以及中國特殊的敘事方式,這在目前的研究過程中面臨較大挑戰。其次,在新的格局下要創新我們的研究,要從傳統的生產問題到營養、健康、環境等領域。隨著農經研究範圍的拓寬,我們需要促進農經研究與交叉學科的融合和發展。
張國勝發言
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院長張國勝認為,國家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亟需要創新的經濟學理論,只有多學科的融合,才能有更高的站位。其次,他認為理論一定是在社會之中產生,而且是在社會系統裡面的產業中產生,未來建立現代產業學院,需要做到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更有高度的產教融合。
姚洋發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指出,雖然國內經濟學研究質量在近10年中有了大幅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研究者刻意注重國外發表,失去了制定自己議題的能力,這種研究方式對中國經濟和經濟學發展的意義值得商榷。新時期中國需要建立自己的經濟學,樹立具有中國話語權的議題能力。目前很多研究能夠發現一些好的問題和現象,但抽象、提煉能力不足,無法準確表達問題和其中蘊含的經濟學意義。解決以上經濟學研究中的不足,才能在新形勢下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徐佳君發言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佳君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談了兩點體會。首先,要實現原創性的理論創新,關鍵在於要直面時代重大問題。我國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增長奇蹟,運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結構性差異來分析研究,不僅可以實現經濟學理論創新,還能夠指導實踐,助力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其次,要實現創新,需做到「知成一體」,從實踐中發現理論創新的源泉。
黃薇發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黃薇認為,新冠疫情以來,國家所面臨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不確定因素也迅速增加。如何來識別、評估、應對和控制風險,特別是藉助保險來抓住或者探尋不確定性下的機遇,是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非常有趣而重要的議題。她以健康險以及長期醫療險的費率調整問題為例,提出了今後的研究方向。
相關閱讀
136所院校·169位校長、院長齊聚北大經濟學院,共商新時代經濟學創新與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舉辦
樊綱:更加重視「理論假說」的提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雲端對話:新徵程與經濟學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圓桌論壇(一):新發展階段與經濟性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圓桌論壇(二):新發展理念與經濟學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供稿單位:經濟學院科研辦公室
供稿人:董志霖
美編:山竹、山海
原標題:《圓桌論壇(三):新發展格局與經濟學創新發展 | 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