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電視劇《大明風華》,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家庭教育劇啊。其中涉及了好幾個家庭好幾個角色的成長教育,每一個都給人警醒。
首先我們來看正面教育的角色,上場人物是朱瞻基。生長在父慈母愛爺爺疼的家庭裡,朱瞻基算得上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文能潑墨成畫,是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素有「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的說法;武能馬上打天下,北擊蒙古,撤兵南安;工作上,也是勤勤懇懇,開創了「仁宣之治」。
這樣的一個人才,當然和他從小的教育環境分不開。朱瞻基是朱棣的最喜歡的孫子,靖難之役之後,就親自給他挑有名的文臣進行教育,還時常叮囑文臣要細心教育,且自己也經常親自指點。永樂中期,朱棣就把朱瞻基帶在自己身邊,遠徵漠北的時候教他打仗,遠徵歸來的路上教他認識農田,了解農民的辛苦,教育他要體恤百姓,這一切,都為後期朱瞻基的仁政打下基礎。
在劇中,這些也有體現,還著重刻畫了朱棣對朱瞻基的心理教育。比如在朱瞻基拿到皇帝令牌之後開始「猖狂」起來,朱棣就借用老二老三將他打擊了一把,收回了令牌,等朱瞻基沉穩下來之後再授予。
除了爺爺朱棣,父親朱高熾對朱瞻基的教育也很大,特別是在朱瞻基心浮氣躁方面頗有建樹。在朱棣剛剛下線的時候,氣不過的朱瞻基一心想要跟手握大權的朱高煦朱高燧兩兄弟對打,儘管朱高熾多次說明實力相距懸殊不宜對抗,朱瞻基依舊不停地找藉口。直到被親爸扔到南京去讀書,才慢慢理解到父親舉動背後的深意。
接下來是反面案例,朱祁鎮和朱祁鈺,一個是被寵壞的小孩,一個是十足的媽寶男。
朱祁鎮不多說,被溺愛的奶奶寵得無法無天,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自大還膽小,最終導致北京三大營的五十萬兵力被瓦剌一舉殲滅,直接把明朝送入了落日期。
而朱祁鈺,在一個變態外加控制狂的母親的養育下,懦弱的性格一覽無遺,還有一個媽寶男的必備動作,那就是看到母親和妻子有矛盾轉身就走,裝聾作啞看不見。
朱祁鈺明知道是母親欺負自己的妻子,也知道妻子已經被打得遍體鱗傷,在面對母親的時候,還會被一句「我是你的母親」給噎住,甚至一個成年人還會被母親脫掉褲子打屁股,簡直是懦弱到家了。
深受折磨的皇后為什麼會帶著兒子自殺?大概是知道自己已經扛不住婆婆的折磨,又擔心自己的兒子沒有自己的保護,會變成另外一個朱祁鈺吧。與其讓孩子終生痛苦,神志已經不太清楚的皇后最終走上了絕路。
那胡善祥是如何逐漸走向變態的,劇中也早有伏筆,這裡,要從胡善祥的「母親」胡尚儀說起。
首先,胡尚儀喜歡打人,不僅喜歡打胡善祥,就連身邊伺候的丫環,稍有不滿意就會挨打,而胡善祥自己也說過,耳光,鞭子,自己就是這麼被打過來的。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胡善祥被朱瞻基逗笑,挨一個耳光;胡善祥幫胡尚儀報復傲慢的樸妃,挨一個耳光;胡善祥說自己想當秀女,挨了無數的耳光還有冷嘲熱諷。
其次,胡尚儀有著很強的控制欲和強迫症,就比如她管理的公務,就像劇中說的,從來沒有出過任何的差錯,對全局掌控非常嚴格。而這該死的控制欲,也用在了胡善祥身上。胡尚儀為什麼不允許胡善祥去選秀女呢?原因也是如此,因為一旦胡善祥做了秀女,身份地位就會超過自己,再也不受自己的掌控,無論是生命還是行為。
因此,胡尚儀才會在胡善祥做了太子妃之後整日酗酒,胡尚儀愛胡善祥嗎?那肯定是愛的,胡尚儀自己也說過並做出了舉動,以自己的性命保護了胡善祥,但控制欲和愛是一體的,一旦胡善祥稍有一點不如自己意願,就開始歇斯底裡,以情感牌來要挾胡善祥,說什麼不再是她的姑姑之類的。
然後再來看胡善祥對待朱祁鈺,是否極為相似?胡善和胡尚儀一樣,需要一個可以寄託精神的對象,把這個人看成是自己生命存在的全部意義。因此,朱祁鈺哪怕已經成年,甚至當了皇帝,胡善祥依舊不願意放開對其的管束,因為這有這有,她才感到心安。
胡尚儀和胡善祥是好人嗎?可以說肯定不是的,但兩個人都是情感領域裡的可憐人,經歷了感情的空白之後,一旦抓到一個寄託點,就全身心不顧一切地想要抓住,結果弦越拉越緊,最終導致全面潰敗。這樣的人,可憐也可恨,但能算是罪魁禍首嗎?這一點還需要再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