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受邀參加,他是發言的7名科學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外籍科學家代表。
我有兩個愛好 一個是化學 一個是中國
戴偉本名大衛·埃文斯,1958年出生在英國伯明罕一個教師家庭,他第一次接觸化學實驗是在學校的化學課堂上,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使他開始購買相關的儀器和化學藥品,在自家廚房裡做實驗。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後,戴偉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87年,第二十五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在南京舉辦,戴偉作為受邀的300多名外國專家之一,第一次踏訪中國。
戴偉:我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化學,一個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初我十一二歲,那時候我們在英國比較了解美國,對美國沒什麼好奇的,但中國我們什麼都不知道。那時候中國還沒開始改革開放,在國外能看到的中國新聞很少,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人,但是我們一點都不了解,這引起了我的興趣。1987年以後我每年來中國一兩次,訪問幾所大學,做學術報告,出去旅遊,每次來都看到很多變化。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出國,肯定要學習一點本國語言,一般先學習你好、謝謝、再見這種詞,但是你問80年代來中國的外國人,你學了一點中文嗎?他們都會說,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沒有」。因為80年代好像中國什麼都沒有,你去餐廳沒有菜,你去商店沒有貨,你去賓館沒有房間,但是通過這幾十年改革開放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從什麼都沒有好像變成什麼都有。
日新月異的中國釋放出的巨大發展潛力,吸引著戴偉每年都到中國參觀訪問,1994年,戴偉結識了北京化工大學應用化學系的段雪教授,並開始進行合作研究。1996年,北京化工大學正式邀請戴偉到中國來工作。
戴偉:我覺得這個機會很難得,也許一輩子就一次。1987年到1996年我每年來中國一兩次,通過這些年的變化我能分析出來可能以後中國的發展比現在還快,所以我覺得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我跟英國的同事說我準備去中國工作,有人立馬說你很勇敢,有人不理解,說你瘋了吧,你去中國能搞什麼科研呢?我說現在也許做得不多,但是幾年以後來中國看我,你才明白我為什麼要往中國走。
洋教授來中國 用笨功夫解難題
1996年9月,戴偉辭去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化學系教學委員會主席職務,隻身來到北京化工大學,成為段雪實驗室的第三位成員。實驗室只有一間小屋子,擺著一張實驗桌,工資僅有在英國時的1/10。有限的科研條件和語言障礙,都是戴偉需要突破的難題。
戴偉:我的中文名字戴偉的「戴」太難寫了。一般的英國人叫David的人多都用大衛,大小的大,衛兵的衛。但我剛來化工大學,我們那時候的外事辦主任,他說我認為你應該要用戴偉,偉大的偉。但是開始寫這個戴,我就後悔了。因為那個名單都說按照姓氏筆畫,戴一般在最後,我說為什麼不能姓王呢?
剛來中國時,戴偉背著一個小包,包裡有兩樣東西:一個筆記本,每次聽到不懂的中文,他都要記下來回去確認;還有一本詞典,有不認識的中文,可以隨時查閱。這本詞典現在戴偉還保留著,詞典的名字已經磨得看不清楚,裡面很多頁都用膠帶粘著。
國際合作 一加一等於三才算成功
在漢語環境中,戴偉的中文水平進步很快,也交到了很多中國的朋友。每逢春節,他更願意跟朋友一起到中國的農村過年,感受傳統春節的氣氛。熱情好客的中國人民讓身在異國他鄉的戴偉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研投入不斷增加,中國的科研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戴偉與段雪教授團隊合作,共同開闢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層狀及層柱結構材料研究領域,奠定了該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以及產業化方面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
2001年,戴偉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2004年,戴偉被英國皇家化學會聘為會士;2006年,戴偉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戴偉:二三十年前國際交流是單行線,外國人認為他們可以幫助中國,但自己沒有很多收益,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現在中國國際合作,包括我們實驗室、其他實驗室都是雙行線,優勢互補。每次牛津大學或者其他大學師生來我們實驗室,他們都說向我們學了很多的知識,我們去那邊也學了很多知識,互相學習。
我經常說什麼叫有效的國際合作?一加一等於一,合作是失敗的。一加一等於二,合作也是失敗的,兩個人優勢在一起,但是沒有增加的優勢。一加一等於三這是優勢互補,通過合作外國的學術水平提高了,中國的學術水平都提高了,這是雙贏的有效的國際合作。
科普達人 將化學實驗帶到子弟學校、偏遠山區
在中國工作生活多年,戴偉發現,除了大學,在中小學,中國學生做實驗的機會太少,這讓很多孩子在好奇心最強的年齡錯過了接觸化學實驗的機會。2011年,恰逢國際化學年,戴偉作為英國皇家化學會北京分會主席,收到了1000英鎊的項目撥款,這時有朋友建議他去北京周邊的打工子弟學校做科普實驗。
戴偉:我用這個錢買了很多安全的設備儀器,塑料的,買了一些沒有腐蝕性、沒有危險的藥品,周末租一輛車帶著化工大學研究生去打工子弟學校給孩子講課,讓他們自己動手做實驗。第一次去的時候,孩子特別激動。第一,他們可以看到一個老外;第二,他們從來沒有做過實驗,可以做實驗了。
孩子們的強烈反應讓戴偉備受鼓舞,從那以後,喜歡變化和挑戰的戴偉開始有意識地減少科研和教學的工作,將他的實驗室搬進子弟學校、偏遠山區的中小學和高中。抬著成堆的化學儀器和試劑到處演示實驗,已經成為戴偉工作的日常。他的課堂,總能引起學生的驚嘆和尖叫。
記者:聽到他們哇的一聲,我就覺得他們認為科學不是一個枯燥的知識,科學有意思,覺得有希望讓他們更重視科學。我經常跟高中學生說,不能認為現在白頭髮的科學家什麼都明白,什麼都弄清楚,有的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有的我們理解錯了,所以你們要相信你們在這裡努力學習,畢業以後繼續學習會變成科學家,科學世界肯定有你的位置,你們就是未來的科學家。我不僅要啟發他們,還要讓他們知道學習科學不僅為了考試,學習科學以後可以發明新的物質,發現新的規律。
網紅教授 網絡直播開啟科學秀
2018年,在助手的幫助下,戴偉開通了自己的直播帳號「戴博士實驗室」,滿頭白髮的洋教授,流利的中文,新穎、有趣的化學實驗場景在短短幾個月就吸引了百萬粉絲,單條視頻最高閱讀達到1500萬次,戴偉開始以化學科普專家的身份走紅網絡。
戴偉:有人跟我說我在網上看到別人做你剛才做的實驗。我說是,但是實驗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你怎麼利用這個實驗才重要。舉個例子,如果你給張藝謀和陳凱歌同一個劇本,最後他們拍出的電影肯定是一模一樣嗎?肯定完全不一樣?所以科普是一樣,也許兩個人做了同一個實驗,但是那個效果是不一樣。這幾年在網絡放了一些短視頻,經常能看到學生反映,「如果你是我初中的化學老師,我現在肯定在大學學習化學呢」。
除了展示實驗過程之外,戴偉希望能夠讓更多學生親手做實驗,最近兩年,戴偉和他的團隊開始設計微型化實驗包。
戴偉:我們把實驗包寄給學生,然後請一個高中學生過來我給他講課,我們拍了視頻,兩百個學生在家打開實驗包跟我們一起做實驗。如果用傳統的高中實驗設備做一個滴定,每個學生用這種滴定管需要幾十毫升的溶液,成本很高又很複雜。現在就用兩三毫升的液體,簡化了很多,不需要實驗室,成本下降了。
如今,戴偉在北京化工大學成立了自己的北京市科普基地,今後,科普基地將每周邀請北京及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走進其實驗室,一起與化工大學的學生做科普小實驗。來中國24年,戴偉與中國產生的「化學反應」,還將繼續下去。
製片人丨張士峰
記者丨王寧
策劃丨孟克
編導丨丁芳
編輯丨張宏飛
攝影丨劉洪波 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