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懸賞已不再是文藝作品中的幻想和通緝令中的神秘刺激點。在大學生中,「花錢辦事」已經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QQ軟體中,可檢索到全國各地上百個高校懸賞群。武漢的一所211高校的懸賞群——「供需撮合平臺」已經2000人滿群,又開通了「供需撮合平臺2」,供校友加入。
大學生邱澤最近正為周五晚上的選修課發愁:老師肯定會點名,可自己正好來了個老鄉要接待。一籌莫展時,朋友建議他找個人「代課」,並分享給他一個「神奇」的「供需」QQ群。彈出的群公告寫得很明白:「本群始建於2016年5月1日。新玩兒法,懸賞令。旨在搭建一個供需撮合平臺。一方面通過發布懸賞令使大家的需求得到快速有效的響應,一方面通過接單,讓大家的勞動、知識、資源變現。找人不求人,辦事兒不費事兒!」
2元代送一個充電寶,3元代取一次快遞,5元借一把傘,20元代上一次課,30元懸賞一次期末場外「助攻」(在考場外搜索考試答案)。看著群裡不斷跳出的懸賞消息,邱澤發了一條:「懸賞周五晚上代課。」3秒之內,有7人同時私信他,表示「接單」,並詢問他教室位置、姓名學號等信息。「不得不承認,最初的用戶體驗很刺激」。
懸賞令事無巨細,覆蓋了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某天晚上,一個男生詼諧地發布了懸賞:徵集一個女友,賞金300萬,40年分期付款。群裡男生紛紛轉發。「一次我發高燒,室友都外出很晚回來。我不好意思麻煩朋友,只能在群裡發布懸賞。買藥的事立刻就解決了,接單的同學還很貼心地買了水果。」天津某985高校學生甜甜說,她覺得懸賞群給學生提供了便利和互相關愛,並不只限於金錢。
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周誠也表示,懸賞群就像經濟學裡的機會成本,時間和金錢的有機交換,才能實現利益效率的最大化。在不違背國家法律、學校規定、道德規範的情況下,懸賞群對校園的勞動、知識、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給廣大學子提供了便利。從另一個方面看,懸賞具有很大的市場和消費群體,必然會長期存續。
懸賞群裡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接單者,另一部分是懸賞發布者。這些接單者用大量時間換取微薄收入,有時兩個小時才得到20元。不僅有點浪費時間精力,還滋生了懸賞發布者的懶惰習氣。也有人擔憂,隨著更多的大學生加入懸賞群,這種風氣在高校蔓延,是否會讓學生形成「花錢才能辦事」的思維,助人之德被金錢至上取代。更有甚者,懸賞群成了逃課、代考等亂紀行為的溫床。
在杭州一個高校懸賞群中,群公告明令禁止出售代考信息,嚴禁發送所有違背學校規定的懸賞,而群裡依舊熱火朝天地代做實驗,代寫某課作業。筆者所觀察的三十多個懸賞群,無一例外此風盛行。
一些家境有困難的同學也把「接單」作為賺取生活費的來源。武漢某高校一位接單者表示,替同學上課,只能是前面老師講課,自己在下面自習。雖然這樣的自習效率受到一點影響,但代上兩三節課就可以解決一天的夥食費,也是一種付出與獲得。顯然,這些學生並未覺得此種做法有何不妥,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
有意思的是,在武漢高校的懸賞群中,8所高校的懸賞群群主為同一個人,群名皆為「供需撮合平臺」,天津各高校也有相同情況,多為大學生創業。「我做群主沒有收取任何額外費用(分紅、提成等),自己也接單。為同學們提供一個做生意的平臺,大家一起掙錢,何樂不為?」某個懸賞群主表示。很多商家也伺機而動,「校園懸賞令」「客官來」等微信公眾號也專門負責類似的運營,範圍覆蓋全國各所高校。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羅秉武教授認為:「一些好的應用,使學生可以生活得更方便,老師們不會死板地不同意。但不支持學生以任何形式違反校規,通過懸賞群代上課、替考等當然是錯誤的。在學校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對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北京林業大學一位心理老師表示,QQ懸賞群在心理學上印證了一個概念,叫時間厭惡。通俗地說就是拿金錢換時間。從正面看,懸賞群各取所需,既幫助發布者解決了麻煩,同時接單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報酬。是雙贏的結果。但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降低。人會逐漸變得冷漠,本來熱心幫忙可解決的事,卻要用金錢衡量。
懸賞、金錢交易為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貼上一個標價,久而久之,「老規矩」成了每個群成員心中默契的估值。以取快遞為例,假如你幫我取了快遞,我再來為你做一件事作為回報,雖是交換,卻也是有交流在其中。直接「給錢」看似簡化了過程,實際上是將人們的關係越拉越遠了。而這種習慣也會在大學生畢業之後,對他們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產生影響。
當然,校園懸賞群說到底也不是「作惡」的源頭,即便沒有懸賞群,那些違規違紀現象也不會自動消失,所以,治理它還需更多智慧。韋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