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兒科蠟筆小新 醫學界兒科頻道
提示: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就是事實。
編者按
「小兒科,大病例」是醫學界兒科頻道推出的全新病例學習模式,以嚴密的醫學邏輯思維,對病例進行層層剖析、刨根究底,帶你逐漸接近疾病背後的「真兇」。每一層分析到了轉折點,通過提出一個問題讓讀者解答,然後再進入下一層次的推理和思辨。通過這種「問題導向模式」的病例學習,讓讀者零距離接近臨床實例,讓讀者養成「學院派」臨床思維,相信將對臨床大有裨益。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病例,主要表現為嘔吐、上消化道出血,讓我們一起從最常見的症狀、最普通的血氣和尿液分析中發現蛛絲馬跡。
溫馨提示:全文8500字左右,閱讀需要10~15分鐘。
一、兒童消化科醫生最怕的主訴是「嘔吐」
我曾問過多個資深的兒童消化專科醫生,在門診最怕的主訴是什麼,他們的回答幾乎都是一樣的——以「嘔吐」為主訴的患兒。嘔吐,兒科常見的主訴,可以是普通胃腸炎的表現,也可以是心肌炎等嚴重疾病的表現,有時候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外科急腹症的表現。
從常見病中識別出危險的情況,是一項難能可貴的臨床工作能力。筆者曾遇到過多個以「嘔吐」為主訴的病例,病因令人目瞪口呆,從低年資住院醫生到工作幾十年的主任都曾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真是防不勝防啊。
以「嘔吐」為主訴的「坑」(如見下圖)幾乎大部分醫生都曾掉過,這些「坑」筆者也都在我們醫學界兒科頻道裡有談論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以「嘔吐」為主訴的案例,曾在廣州某大型兒童專科醫院多次就診,均以「胃腸炎」處置,真實病因卻令人詫異。
圖一:以「嘔吐」為主訴需要警惕的那些「坑」
二、嘔吐:以為只是「急性胃腸炎」
小Z是個9歲的大男孩子,媽媽說小Z是班級的學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然而,近半年來,小Z卻經常感到不舒服,不得不去醫院看病。主要表現為莫名其妙地嘔吐,還常常伴有胸腹部不適感,嚴重的時候甚至吐血。
2019-07-31第1次留觀,急診簡要病史如下,以嘔吐咖啡渣樣物為主訴,診斷「急性胃腸炎和消化道出血」,經治療好轉後出觀。
圖二:第1次留觀病案摘錄
嘔吐(Vomiting),是由於食管、胃或腸道逆向蠕動,伴有腹肌、膈肌強烈收縮,迫使胃內容物從口腔湧出。胃食管反流不是嘔吐,而是反流,儘管有時呈彈丸式,但胃內容物可以毫不費力地反流到口腔,無噁心,無協調的肌肉收縮。
1.下列關於嘔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嬰兒嚴重嘔吐可導致呼吸暫停、發紺;
B.反覆嘔吐可導致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
C.年長兒嘔吐前多伴有前驅症狀,如噁心、咽部或腹部不適感;
D.年長兒嘔吐常伴有頭暈、乏力、出汗、蒼白等;
E.嬰幼兒嘔吐前多無噁心先兆,可有煩躁不安、面色蒼白、拒奶等。
患兒主訴內容少,主要為嘔吐,伴咖啡渣樣物,此外似乎沒有太多表現。那麼,應該怎麼思考呢?
其實,無論哪種疾病,特別是我們不知道什麼原因時,我們都需按病史、查體和輔助檢查三步走來進行初步分析。
第一步:病史
對於嘔吐主訴,我們需要注意以下病史的詢問:
1.根據不同年齡的好發疾病詢問:如幽門肥厚見於新生兒或小嬰兒,胃腸炎和闌尾炎多見於年長兒;
2.嘔吐前先兆表現:年長兒多有噁心感、胸腹部不適感或咽部不適感;
3.嘔吐物性質:嘔吐物為奶汁者,多見於幽門痙攣、肥厚或急性胃腸炎;嘔吐物含有膽汁者,見於劇烈嘔吐、高位小腸梗阻及膽道蛔蟲症;嘔吐物有糞汁者,多見於下段或更低位的腸梗阻;
4.伴隨症狀:伴發熱、腹瀉者,多見於胃腸道感染性疾病;伴劇烈頭痛、視物模糊者,注意顱高壓症;
5.生長發育史:伴有生長發育落後者,常提示神經系統或遺傳性疾患。
第二步:體格檢查
全面查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般情況:通過觀察患兒的外觀、呼吸、循環,在數秒內初步評估是否平穩;其次,要注意一般精神狀態、神志;
2.檢查口咽:口腔有無潰瘍、膜狀物,咽扁桃體有無炎症;合併嘔吐鮮血者,需檢查鼻腔、咽部是否有出血的情況;
3.檢查併發症:嚴重嘔吐可導致脫水,因此查體應注意有無脫水徵;合併腹瀉或深大呼吸者,需注意酸中毒體徵;
4.注意檢查腹部體徵及神經系統體徵:排除急腹症、顱內高壓徵象和顱內佔位等疾患。
第三步:輔助檢查
反覆嘔吐可導致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需要特別注意血氣分析。必要時,進行嘔吐物化驗、毒物分析等檢查,慢性胃炎者需要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懷疑急腹症者需要腹部X線或B超檢查等。
根據以上步驟,我們總結一下病史:
(1)小Z為學齡期兒童,嘔吐前有胸腹部不適感、噁心,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伴咖啡渣樣物,沒有伴隨發熱、腹瀉、腹痛、頭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生長發育史正常,智力良好,學習名列前茅。既往也曾因為不明原因嘔吐就醫,與本次發病類似,既往診斷急性胃腸炎。
(2)體格檢查方面,一般檢查正常,口腔、咽部及鼻腔未見炎症、出血或分泌物;無明顯脫水徵,呼吸稍快,幅度稍大;全腹部無壓痛,神經系統檢查無特殊發現。
(3)輔助檢查方面:血常規、速診生化、凝血四項、血氨、糞便常規、免疫六項、尿液沉渣及紅細胞形態、九項呼吸道病原IgM、輸血前四項未見異常。血氣及尿液分析如下:
圖三:小Z第1次留觀血氣分析
圖四:小Z第1次留觀尿常規
2.根據病例總結,你認為小Z的診斷包括( )
A.急性胃腸炎;
B.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C.代謝性酸中毒;
D.酮症性酸中毒。
三、蹊蹺必有「妖」:
血氣和尿常規解讀並不簡單
小Z的病情在給予補液、糾酸和抑酸等治療後很快緩解。從上述病例資料及治療效果看,很多醫生可能會考慮只是急性胃腸炎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病史,還是有些疑問的。
首先,急性胃腸炎多為感染性,常伴有低熱、輕度腹痛、腹脹及腹瀉,部分有接觸史或季節性,而小Z只表現為嘔吐;
其次,急性胃腸炎有一定病程,多數2~7天,而小Z起病很快,治療後康復也很快,與一般的急性胃腸炎似乎有所區別;
再次,小Z嘔吐並不算劇烈,沒有B肝肝硬化,也沒有服用可導致消化道出血的藥物(如激素和非甾體抗炎藥等),為何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
最後,沒有腹瀉,沒有經腸道丟失鹼,為何會出現代謝性酸中毒?
3.下列關於酸中毒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血氣解讀時,需要區分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酸中毒;
B.代謝性酸中毒,需要區分正常陰離子間隙還是高陰離子間隙,二者病因差別很大;
C.急性胃腸炎,有腹瀉者,經消化道丟失HCO3-,可能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D.急性胃腸炎,無腹瀉者,很少出現代謝性酸中毒;
E.急性胃腸炎,無腹瀉者,飢餓過久、嘔吐劇烈者,可以出現代謝性酸中毒。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大兒童耐受性好,輕微急性胃腸炎表現不重,治療效果也比較好,所以緩解得也很快。如果小Z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慢性胃炎急性發作,嘔吐發作可能會導致胃黏膜損傷,進一步導致消化道出血。而嘔吐、胃口不好,導致體內產生酮體,所以尿液出現酮酸、尿pH值下降,而血液表現為代謝性酸中毒。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4.關於小Z的血氣分析和尿常規的分析,說法正確的是( )
A.尿液呈酸性時,如果血液也呈酸性,提示血液酸性過多,並排入尿液所致;
B.尿液呈酸性時,如果血液也呈鹼性,提示血液酸性物質異常排入尿液所致;
C.血液呈酸性時,如果出現反常性鹼性尿,提示腎臟丟失酸性物質或重吸收鹼性物質障礙導致;
D.血液呈酸性時,如果出現反常性鹼性尿,最常見於腎小管酸中毒。
尿液出現酮體,血糖和尿糖均不高,不考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從血氣看,pH7.17,全血剩餘鹼-18mmol/L,HCO3-為8.8mmol/L,考慮為中度的代謝性酸中毒了。胃納減少、飢餓和嘔吐會在這麼短的病程中導致這麼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嗎?
由於治療後很快緩解,醫生考慮小Z為急性胃腸炎所致,出觀時建議到兒童消化科專科門診複診。出觀後,小Z曾幾次到專科門診就診,考慮慢性胃炎,查幽門螺旋桿菌未見異常,其他檢查也沒有特殊發現。
本來以為,如果沒有再次發作,那就說明按慢性胃炎治療有效。實際上,臨床有許多案例是無法明確最終診斷的,常常通過治療來驗證是否為此類疾病,這樣做也避免了過度檢查、過度治療。
然而,沒過多久,小Z再次發病。
四、一波未平,一波又來:
這次發病有點不一樣
2019-10-04第2次留觀(圖五),又是嘔吐咖啡渣樣物,稍有不同的是這次嘔吐次數更多,而且是進食燒烤之後。診斷:「急性胃腸炎、上消化道出血和代謝性酸中毒」。
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方面幾乎和上一次是一樣的。
圖五:第2次留觀病案摘錄
顯然,這次發病與上一次幾乎一樣,也是病程很短,就出現嘔吐、消化道出血和代謝性酸中毒。依然是嘔吐起病,依然是短時間內出現急性消化道出血,依然是血氣表現為代謝性酸中毒,也依然是尿液分析表現為酮症和酸中毒。
本科學習的時候,老師就經常提醒我們,詢問以嘔吐為主訴的病史,要特別注意詢問進食情況,如果是進食受細菌汙染的食物,要考慮食源性感染。翻閱病例發現,醫生描述「患兒存在不潔飲食史(燒烤)」,認為可能是燒烤未煮熟含有不潔飲食,導致的急性胃腸炎,表現為嘔吐。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急性胃腸炎可以解釋小Z的嘔吐症狀,但是沒法解釋為何出現代謝性酸中毒。如果說,首次發病的代謝性酸中毒是由於胃納少、嘔吐多和飢餓導致的機體消耗脂肪酸,導致酮體產生增加,從而導致酮症性酸中毒,那麼這次為何是發生在飽腹之後呢?
5.關於小Z出現嘔吐和代謝性酸中毒,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將代謝性酸中毒和嘔吐聯繫起來,首先需要考慮先有嘔吐,還是先有代謝性酸中毒;
B.如果是先有嘔吐,丟失的胃液呈酸性,血氣應該是代謝性鹼中毒,所以小Z是先有代謝性酸中毒再有嘔吐;
C.如果是先有代謝性酸中毒,酸性物質過度堆積,導致胃腸蠕動功能受到影響,出現嘔吐,小Z這種可能性大;
D.如果是急性胃腸炎,腹瀉次數較多,導致腸道丟失鹼性液體,導致代謝性酸中毒,而小Z無腹瀉,這種可能性不大。
由此,我們關注到了一個關鍵問題:「代謝性酸中毒」才是解開謎底的重要切入點。
而關於嘔吐和代謝性酸中毒的關係,我們需要首先考慮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實際上,臨床上我們經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是胃腸炎導致嘔吐和代謝性酸中毒,嘔吐在前,代謝性酸中毒在後。但對於這個案例而言,小Z沒有腹瀉,沒有腸道丟鹼的情況,不可能是嘔吐導致的酸中毒。相反,嘔吐由於胃液含有酸性物質,常表現為代謝性鹼中毒,如先天性幽門肥厚。
此外,小Z嘔吐次數並不太多,血電解質檢查離子丟失並不顯著,因此不考慮為嘔吐導致的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有研究表明,7~15歲兒童可以耐受12小時飢餓而不產生酮症(見下圖)。因此,對於已經有9歲的小Z來說,也不大可能是飢餓導致的酮症。
圖六:不同年齡對飢餓的耐受時間,空腹時間與酮體水平的關係。根據年齡,小Z可耐受至少12小時的飢餓,說明小Z一餐的飢餓不至於導致如此嚴重的酮症。
從上述選擇題分析來看,我們可以推導出,小Z應該是先出現代謝性酸中毒,才出現嘔吐、胸腹部不適和急性消化道出血等症狀,而非反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小Z的所有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
五、代謝性酸中毒是關鍵,
但關鍵是酸從何而來
代謝性酸中毒,最常見的原因是HCO3-的丟失所致,最常見的丟失途徑為胃腸道和經腎小管尿液丟失。
6.既然是先有代謝性酸中毒,那麼酸從何而來( )
A.血氣中HCO3-明顯下降,提示為機體丟失HCO3-所致的酸中毒;
B.沒有腹瀉,沒有腸道丟失鹼的症狀,那麼應該考慮其他途徑,如腎臟丟失鹼性物質,見於腎小管酸中毒;
C.如經腎小管丟失鹼性物質,那麼尿液應該呈鹼性,即代謝性酸中毒、反常性鹼性尿,小Z尿液呈酸性,所以不屬於這種情況;
D.不同的腎小管酸中毒,尿液不一定都表現為鹼性尿。
從第6道選擇題分析來看,顯然小Z並非由於丟失HCO3-導致的代謝性酸中毒,因為最常見的兩個丟失途徑(即胃腸道丟失和腎臟尿液丟失)都不符合。前者常需有腹瀉症狀,後者多有尿液分析出現反常性鹼性尿。這也就是說,小Z並非先出現丟失HCO3-,才出現酸中毒,而更可能是先出現酸中毒,再繼發出現HCO3-丟失,或和其他物質結合而表現為假性丟失。
我們上面分析了兩對「因果關係」,即先嘔吐再代酸,還是先代酸再嘔吐;先丟鹼再代酸,還是先代酸繼發丟鹼。這種因果關係有時候難以辨別清楚,難以區分先後,有時候甚至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但是,從筆者的上述分析來看,我們可以得知這種分析對於判別病因非常重要。
7.並非丟失HCO3-導致的代謝性酸中毒,那麼酸從何而來( )
A.小Z血氣分析乳酸僅稍高或正常,所以這種酸不可能是乳酸;
B.小Z尿液分析可見酮體4+(大量酮體),提示這種酸來自酮酸;
C.兒科最常見的酮症性酸中毒,見於糖尿病,小Z血糖和尿糖均正常,因此不考慮DKA;
D.如經尿液排出其他還原型有機酸,可能也會出現酮酸假陽性,這種情況也可以表現為酮體4+;
E.小Z尿液分析維生素C陽性(+),提示尿液含有還原型物質,不能排除非酮酸類還原型有機酸導致的酮體陽性。
代謝性酸中毒,我們需要考慮是哪種物質導致的。最常見於HCO3-丟失,其次是乳酸性酸中毒,少數見於酮酸和其他有機酸。從上述分析可知,不大可能是HCO3-丟失,最可能是酮酸性酸中毒,要鑑別其他有機酸導致的酸中毒。那麼,究竟是哪種酸呢?
圖七:第2次留觀尿液分析,尿液pH呈酸性,尿維生素C陰性
六、小小尿常規,卻有大學問
尿液常規中,檢測尿維生素C並非主要用於尿維生素C的定量,而用於判斷試帶法尿其他檢測項目結果是否準確可靠,是否受尿維生素C相關濃度的影響。維生素C可使葡萄糖、膽紅素和紅細胞的檢測結果偏低,如果尿維生素C陽性,對這3項的判定要適當提高。尿酮體(乙醯乙酸)檢測可因維生素C的幹擾作用而出現假陽性,但一般為(±)~(+),不超過(+)。
從第2次留觀尿液分析,尿液pH呈酸性,尿維生素C陰性,而尿酮體依然是4+,提示酮體陽性與尿液其他還原性(如維生素C)物質無關。如果是維生素C陽性,則提示進食還原性物質,或尿液有其他代謝性還原性物質導致,此時酮體檢測陽性需要鑑別。但是,這種陽性一般為弱陽性,小Z酮體4+為強陽性,不符合這種情況。
小Z尿酮體呈強陽性,尿液維生素C陰性,提示是真正酮體排洩所致,而不是進食還原性物質或其他代謝性還原性物質所致。
大家可以發現,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分析僅僅是基於非常普遍而廣泛應用的輔助檢查——主要基於血氣分析和尿液分析,而這兩項檢查,幾乎所有的醫療機構都能檢查。然而,從上述分析大家也看到了,有些指標是我們平常沒有關注的。
很多時候,複雜的疾病,往往通過簡單的病史、體格檢查和簡易的輔助檢查就會有所提示,只是有時候我們缺乏這種警覺。而對於這個病例而言,無法解釋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尿酮體陽性就是最大的切入點。我們不一定能知道最終答案,但是我們需要知道這裡是有「蹊蹺」的,應該多問個為什麼,應該尋求幫助或者將患者推薦給更專業的醫療結構。
圖八:小Z血β-羥丁酸檢測顯著高於正常值
8.酮體包括哪些( )
A.β-羥丁酸
B.乙醯乙酸
C.丙酮
D.丙酮酸
七、推斷的終結,並不意味著抓住「真兇」
酮體,包括β-羥丁酸、乙醯乙酸和丙酮(而不是丙酮酸)。
β-羥丁酸在酮體中佔總量的70%~80%,它可以在體內轉換為乙醯乙酸,乙醯乙酸佔20%,而丙酮只佔2%。丙酮不穩定,臨床檢測困難。因此,臨床上測總酮體通常只檢測β-羥丁酸和乙醯乙酸,而忽略丙酮,甚至有時候只檢測β-羥丁酸推算總酮體。
圖九:酮體的代謝
血酮體檢測主要是針對β-羥丁酸,而尿酮體檢測針對乙醯乙酸。
而小Z血β-羥丁酸顯著高於正常,尿酮體4+,說明小Z體內β-羥丁酸和乙醯乙酸都明顯升高。這兩個檢測證實了我們上述推斷,即酮酸堆積導致代謝性酸中毒。這種判斷後來在尿有機酸分析中同樣也得到驗證,尿有機酸顯示尿液中大量β-羥丁酸和乙醯乙酸。
酮症同時伴隨HCO3-繼發性丟失,酸中毒導致細胞功能障礙,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表現為嘔吐。注意,這種酮症酸中毒的HCO3-降低,並不代表HCO3-的真實水平,因為HCO3-可以和酮體結合,在糾正酸中毒後可以釋放出來,這也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推薦糾酸的原因之一。
9.關於酮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酮體只能在肝臟產生,在肝外利用;
B.所有細胞都能產生酮體;
C.酮體是大腦、心臟和腎臟的重要能量來源,飢餓時尤為重要;
D.最常見的酮症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小Z已經2次因為類似情況留觀,主治醫生很有警覺性,給予完善串聯質譜分析檢查,並囑託出觀後要到內分泌專科就診,查明病因。
出觀後小Z到內分泌就診,醫生認為初步的遺傳代謝篩查陰性,考慮還是慢性胃炎可能性大。然而,不到1個月,小Z再次發病來急診留觀。
2019-11-3第3次留觀,這次主訴與前兩次症狀有所不同,說是發病前都會有乏力、胸腹部不適感,有時候還有腹痛前驅症狀,隨後不久就嘔吐,帶有咖啡渣樣物(胃出血)。診斷:嘔吐和代謝性酸中毒。
圖十:第3次留觀病案摘錄
2020-03-16第4次留觀,這次主訴與前幾次又略有區別,訴發病前後有納差乏力,依然表現為嘔吐,本次還伴有腹瀉症狀。
圖十一:第4次留觀病案摘錄
這已經是第3、4次急診留觀治療了,每次發病都差不多,醫生認為小Z大概率是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給予完善激素檢查、血漿胺基酸分析、血漿醯基肉鹼分析和尿有機酸分析,前兩項未見異常,尿有機酸分析可見尿液大量酮體,與我們血尿酮體檢測結果一致,證實了我們的推斷。然而,這三項檢查似乎並沒能明確具體是哪種代謝性疾病。
家長帶著孩子到某大學附屬醫院就診,醫生也認為小Z存在代謝性疾病可能,但是做了那麼多檢查似乎也不能明確具體病種。醫生決定給予查全外顯子測序,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致病突變。診斷似乎陷入了困境。
八、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就是事實
真的無從入手嗎?其實,從前兩次病例資料,我們就已經可以初步判定了。
從前面的推斷可知,小Z為酮症酸中毒繼發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和生化改變。兒童最常見的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小Z血糖和尿糖陰性,因此不考慮此病。前兩次發病,一次飢餓狀態下發病,一次飽腹情況下發病,所以也不考慮由於空腹過久導致的飢餓性酮症。後兩次發病,有明顯酸中毒的前驅症狀,並且似乎有能量代謝障礙的表現(乏力)。
無論是高鉀、高鈉,還是高糖、「高酮體」,無非就是產生過多、代謝異常和去路減少。也就是說,兒科臨床的酮症主要見於三種情況:
1.飢餓(空腹過久,產生過多);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產生過多和代謝異常);
3.解酮障礙(酮體代謝障礙,代謝異常和去路減少)。
因此,排除了前面兩種情況,即便解酮障礙極其罕見,即便小Z發病年齡較大,我們依然考慮小Z是酮體代謝異常導致的酮症。而解酮障礙的疾病,有且只有3個(即琥珀酸CoA-3-酮酸CoA轉移酶缺陷症、β酮硫解酶缺乏症和一元羧酸轉運體1缺陷症),大大縮短了我們追查「真兇」的範圍。就算全外顯子檢查陰性,也無法推翻以上推斷,因為任何檢查都不能完全相信,都有一定假陽性假陰性,也不能作為排除某個疾病的絕對參考指徵。而在最終答案揭曉前,我們完全可以先按照這一類疾病的發病規律來治療。
而至於其他的專科推斷,包括檢測血糖、血總酮體、血游離脂肪酸、血游離脂肪酸/總酮體、串聯質譜再分析和上述三種缺陷的酶學檢測等這些複雜的專科問題,可以留給專科醫生來做。
「當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況,剩下的,不管多難以置信,那都是事實。」——福爾摩斯對華生說。
後記
曾經,我嘗試用各種方法將自己知道的一些特殊案例,分享給大家。後來,有讀者跟我說雖然很有啟示,但是這些病種太少見了。再後來,我發現每個人都有知識盲區,幾乎沒有人能認識所有的兒科疾病,我們所熟知的疾病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即便是兒科的一個小分支,如兒童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專科醫生也不大深入理解所有的專科疾病。而其實,這種特殊案例並不只是說就讓我們認識這個病,而是通過這個病來掌握一種思維方法。
實際上,我們在臨床上也經常遇到診斷不明的案例,可能超出我們的認知,甚至可能是人類未知的疾病。太多疾病超出我們的認知範疇,但是我們得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發出疑問,什麼時候應該尋求幫助,以及什麼時候應該推薦病患到其他更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
致謝
感謝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蔡敏敏老師、麻慶玲老師對尿液分析解讀的幫助。
參考答案:(題目為引導思考設置,非唯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ABCDE;2.ABCD;3.ABCD;4.ABCD;5.ABCD;6.BCD;7.ABCDE;8.ABC;9.ACD
參考文獻:
1.尚紅,王毓三,申子瑜主編的《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Fukao,T.Beta-ketothiolase deficiency.Orphanet encyclopeida,september 2001.
3.Fukao,T.Ketone body metabolism and its defects.J Inherit Metab Dis,2014 Jul ;37(4):541-51
4.Peter M. van Hasselt,et al.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 Deficiency and Ketone Utilization.N Engl J Med 2014;371:1900-7.
本文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兒科蠟筆小新
責任編輯:李小榮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原標題:《4次嘔吐入院,從最普通的血氣和尿液分析中,你發現「真兇」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