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了,一個比較好學的朋友,問我今年有些什麼收穫?
我勉為其難地回答說:
第一,幫助84歲的老母度過生死劫,這算不算收穫?
第二,報名當志願者,與眾多疫區回來的業主近距離接觸,平安無事,一家安康,算不算收穫?
第三,發現一本好書——《第3選擇》,或許這是本年度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
第三個收穫引起了朋友極大的興趣。要我說說它的價值所在。
用一個詞形容我的閱讀感受——豁然開朗,進入了思維的嶄新領域,如果以前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兩個,那麼現在可能有20個甚至更多。
因為這本書,我學會了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工作。
因為這本書,我和兒子由「對抗」轉向「協同」。
因為這本書,我的人際關係也由「緊張」轉向「和諧」。
(1)
以前,我的工作模式是「兩極」思維:拼命工作,然後盡情玩樂。
結果,身體受不了,健康出問題了。
現在學會了「第3選擇」,在工作中加入享樂,在享樂中加入工作,把上班時間模糊化。
比如,把辦公室弄得像咖啡廳,有花有草有玩物,有吃有喝有音樂,甚至按摩椅也擺上了,這樣的環境,讓心情放鬆,有時到下班時間了,也不一定馬上離開。
人在放鬆的情況下,創意思維相對比較活躍,奇思妙想像水一樣流淌出來。
回到家,做著飯,炒著菜,忽然一個好的「創意」冒出來,連忙放下手中的「活」,拿出手機將「好點子」記錄下來。
因為這種「第3選擇」,我給「上班」重新定義: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是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就是上班,如果夢裡也在考慮工作,那一段夢境也是上班狀態。
反之,即使在辦公室,心不在焉,心猿意馬,手裡做著工作,心裡想著別的事,這種狀態叫「假裝上班」,當事人很煎熬,單位領導也不爽。何必呢?
(2)
我的兒子和大多數90後一樣,是個網路遊戲迷,有空就打遊戲。我發過很多次脾氣,甚至斷網懲罰。沒有收效。
「兩極思維」是這樣的:要麼,你聽我的,戒了遊戲;要麼,我認輸,放任你打遊戲。
第3選擇是什麼?
書裡有一個頗具含金量的「好問題」:你願意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當我這樣問我兒子的時候,他愣了一下,然後停止遊戲,和我討論更好的解決方案。
其實,沉迷遊戲的壞處他是知道的,只是我越反對,他越沉迷。
現在,有了「第3選擇」,他開始進入新的思維空間:遊戲給我帶來了什麼好處?遊戲給我帶來了什麼壞處?我要如何更好地打遊戲實現工作與娛樂的平衡?
奇怪地是,我管得緊的時候,他偷偷摸摸抓住一切機會打遊戲。現在,我放開了,他反而癮頭沒那麼大了。
(3)
可能是受魯迅影響太深,總喜歡和人辯論。並且不辯贏不罷休。
在這個「二極」世界,只有兩種狀態:要麼我贏他輸,要麼他贏我輸。
長期這樣好辯,同事們都知道我有「辯才」,但都對我敬而遠之,漸漸我成了不合群的人,成了孤獨的人。
在此窘境,我還借魯迅的話自我安慰:猛獸獨行,牛羊成群。
結果我越發孤立。每當工作上需要同事協作的時候,我得到的助力很少,受到的阻力很大。很不順啊!
後來,用了「第3選擇」,跳出你贏我輸的「二極」思維陷阱,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比如:年終評先進,有我無他,有他無我;我主動退出,然後向老大建議增設了一個獎項——創新獎。皆大歡喜!
【小結】什麼是第3選擇?就是有利益關聯性的兩方,跳出非此即彼的「二極」思維,變對抗為合作,雙方共同去尋找「二極」以外的第3選擇,在更大的空間獲取更大價值。
舉例:你我只有一個梨,二極思維想的是「分」梨;第3選擇想的是,我們一起努力再去尋找一個梨;或者我們一起將梨讓給第三方……解決方案至少20個以上。
也可以說,「第3選擇」是一個開放系統,讓我們腦洞大開,為我們解決生活中、工作中的難題提供了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