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開《后翼棄兵》之前,我沒有想到過這部限定短劇竟然能夠拍成這樣,一口氣刷完七集之後,就像看了部極為流暢的長電影。
因為,無論你會不會走西洋棋,這部劇都能讓你看到飛起。
《后翼棄兵》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1983年的小說。
小說原著很短,除了棋局之外,沒有什麼對話和故事,在改編上很有挑戰性。 導演弗蘭克與編劇斯科特一起創造了這部 Netflix 限定劇,他們希望用充沛的劇集空間來填補小說所省略的歷史和主題。
"如果你把它排成電影,它可能就會「淪為」一部「體育電影」: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們唯一在乎的,是她會不會打敗那個俄羅斯人。但是,這不是原著的真正主題。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關於天賦的痛苦和代價的故事。」導演弗蘭克表示。
這部劇在之前被譯作「女王的棋局」,它不僅是英文劇名Queen’s Gambit的直譯,也有指明女主角貝絲·哈蒙在西洋棋界當之無愧的「女王」身份。而它的官方譯名——「后翼棄兵」,取自西洋棋術語,指在對弈中以放棄己方的兵的方式,造就出先舍後得的局面,從而佔據棋局中主動優勢的博弈戰術。
順便一提,本劇主打海報的細節,棋盤上的酒瓶(黃圈)和藥瓶(綠圈)儼然成為棋子,也暗示了女主貝絲·哈蒙酒癮、藥癮的問題。
劇集在爛番茄網站中獲得 100 % 新鮮度認證,觀眾評分指數也達 97 %。而在 IMDb 上則高達 8.9 分,豆瓣9.3,是近期新劇中的佼佼者,優異程度連恐怖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忍不住發文讚賞它為「年度最佳」。
史蒂芬金在推特發文寫下:「在這個被詛咒的一年中,我看了許多劇集 — 我知道不是只有我這樣而已 —,而這些佳作之中最棒的就是 Netflix 上的《后翼棄兵》。真的讓人興奮極了。我以為沒有作品能打敗《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但這部辦到了。」
女主貝絲·哈蒙由安雅·泰勒-喬伊主演,大眼靈氣妹子,一眼就能讓人記住的那種。
2015年,其主演的恐怖懸疑電影《女巫》獲得第26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具突破演員獎等獎項。
其後又出演了《分裂》、《X戰警:新變種人》等高分電影,被成為「恐怖片新寵兒」。
在本片中,演技炸裂,顏值在線!
劇中貝絲·哈蒙的原型參考了美國傳奇棋手菲舍爾Bobby Fisher的經歷。
Bobby是神童棋手,15歲成為grandmaster,18歲獲得全美冠軍,最終於1972年獲得了世界總冠軍,年僅29歲,與劇中女主獲勝幾乎同一時期。
特別是最後隻身赴俄挑戰世界冠軍的橋段,簡直是菲舍爾大戰斯巴斯基的「翻版」。
1972年世界冠軍對抗賽,菲舍爾也是姍姍來遲然後急於求成先折一陣,最終才完成自我救贖。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
女主貝絲·哈蒙此時還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姑娘,她的父母車禍身亡後,便被寄養在了當地的一所女孩孤兒院內。
在這裡,哈蒙對一顆綠色藥丸產生了依賴。
這是鎮定劑,她藉由這枚小小的藥丸控制情緒,並利用幻覺挖掘天賦。
剛入孤兒院的時候,她是完全封閉的,在一次幫老師清理黑板擦的途中,哈蒙意外看到校工薩貝一個人在那裡下棋練習時,立刻產生了濃烈的好奇心。
就是在這個地下室,哈蒙遇到了她的「世界」。
哈蒙希望薩貝先生能夠教她如何玩這個「遊戲」?
一開始薩貝是拒絕的,而且還有點「重男輕女」;
薩貝雖然外表冷漠,但卻有著一顆溫暖的心。
在見識了女主棋技之後,沒有羞愧嫉妒,而是將她引薦給他人,給她提供更廣大的平臺。
他喊來了當地鄧肯高中的象棋俱樂部的教練,哈蒙以一敵二,輕鬆拿下。
就這樣,哈蒙順利的入學到了棋藝學會,並且在那裡輕鬆地完虐了所有高中生...
這段劇情向我們展示了什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不是因為哈蒙對這個「不知名的遊戲」,產生濃厚興趣,她與西洋棋之間的緣分只能是「擦肩而過」。
正因為強烈的好奇心、濃烈的興趣,以及鎮靜藥物的副作用產生的幻覺,使得哈蒙從小就養成了下盲棋的習慣。
窗外照映進來的月光,在天花板上形成斑駁的樹影,而樹影又被哈蒙重組排序,變成了一個64格的黑白棋盤,三十二個棋子就在上面倒立著前進後退、博弈廝殺。
《后翼棄兵》的重點也不是在講哈蒙是如何獲勝的,劇集關注的點是天才的成長之路。
對哈蒙來講,她的童年非常不幸,她也時常能看到母親的幻象。
棋盤便是一個世界,屬於哈蒙的世界,這是一個她能夠掌控的世界。
哈蒙是幸運的,在導演的鏡頭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天才少女的成長,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幫助她渡過難關。
繼母,和女主角是同類,她也是一個封閉型的人物(只不過她比較聒噪),所以她才撒謊說「收養你是我丈夫的決定」,因為直接表露情感對於封閉型人物來說,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因此,母女在車裡那次牽手才更令人動容,因為對她們兩個來說,這已經是一種非常熱烈的舉動了。
被丈夫拋棄毅然和我們女主角一起開創事業,成為女主的經紀人兼親情後備;
黑妹閨蜜喬琳,一個人們眼中不入流的情婦、小三,但有著自己的目標,
她不僅通過自己的能力當上了律師助理,還在女主角哈蒙沒錢出國比賽時資助了她。
哈蒙問:為什麼幫助我。
喬琳:我們是一家人啊。
對啊,因為他們是一家人。
甚至連經常替繼母買藥買煙的小賣部老闆,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色,在發現哈蒙偷走象棋雜誌後,都閉口不談,直到多年哈蒙聲名鵲起後才調侃地提起。而哈蒙偷走的那本雜誌裡的情報,正是她參加職業比賽的契機。
一天,養母突然去世,讓哈蒙再度成為孤兒,在那一晚,哈蒙對陣世界排名第一的俄羅斯棋手博戈夫,一敗塗地。
至此,我們又看到了那個墮落的哈蒙。
關心她的人雖有,但她們都沒有一個人真正打開過女主角的內心,包括哈蒙遭遇的對手兼男朋友們,以及志在必得的十字軍組織。
哈蒙打開內心的契機來源於教工薩貝的死。
在孑然一身的哈蒙生命裡,薩貝先生大概就是她對於父親形象的全部想像。雖然沒有血濃於水也沒有情深意切,但終究還是改變了她的一生。
在女主口出粗鄙之語後,沒有大發雷霆、打罵女主,而是通過時間自己默默消化,最終原諒了女主。
在女主被抓包禁止下棋之後,雖然看似無視了女主的懇求,但他內心明白一味沉溺於競技與藥物對於年幼的女主並無好處。但後來女主長大後向修理工借錢參加比賽,修理工卻也毫不猶豫地寄給了她錢,助她重回競技賽場。
他死後沒有遺言,也不需要,一牆剪報,一張合影,足以擊穿阻攔王后的一切防線。
而當局面打開,縱橫暢通之後,作為西洋棋裡攻擊性最強的棋子,王后自然也就所向披靡了。
女主哈蒙本身,真心愛象棋,不接受美國宗教團體的代言,也不願意到白宮覲見總統,或者任何政治活動,結局時,女主拋開政治觀念,化身為純粹的棋手,與俄羅斯街頭的愛棋老人們下棋,那正是一派真正的和平景象。
這就是Netflix精妙之處,這裡塑造的體育精神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不論性別,民族,政治,宗教,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