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動漫文化的普及與發展,其中情節舒緩、劇情簡單、人物設置貼近現實人群,傳達情感能夠治癒人們內心的「治癒系」動漫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治癒系動漫在日本動漫中可以說數不勝數,不僅有《魔女宅急便》、《龍貓》、《千與千尋》等經典的動畫電影;
還有有《玉響》、《夏目友人帳》、《飛翔的魔女》、《妖精森林的小不點》等優秀動畫。
對比國內,雖然動漫行業正在崛起,題材也逐漸多樣化,但在治癒系題材上卻少有精品。
日本能夠做出的這麼多優秀的治癒系動漫絕不是偶然,它深深根植於日本的文化環境,動漫作品只是文化的一種體現與表達。
1、對自然的崇拜
獨特的地理和生態造就了日本優美的自然環境,有著各種溫泉、瀑布、森林,海洋,以及稻田。
而「日本最初的美意識,不是來自宗教式的倫理道德和哲學,而是來自人與自然的共生,來自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的思想。」所以,日本文化中有著濃濃的自然崇拜之情。
而在日本治癒系動漫中也體現出了這種日本人對自然的憧憬,尤其是畫面表達上特別注重呈現大自然的優美景色。
「大海」「森林」「食物」這三種元素,幾乎可以在所有的治癒系動漫中找到。
如在宮崎駿導演的經典動漫電影《龍貓》中大量出現了自小河、田地、森林植物等美麗、真實的自然景色,洋溢著童話色彩和溫馨的親情;
而在番劇《夏目友人帳》中故事的發生地點也大多位於森林和田野,動畫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描繪陽光、雨露、湖泊等自然風景;
在《飛翔的魔女》中,森林、大海元素雖然較少,但是食物卻經常可見,路邊的野菜,自己種的蘿蔔等,美味的食物成為了故事之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言靈信仰
「言靈信仰」在日本字典中有著專門的解釋:「言語そのものに霊力が宿っているという信仰。ある言葉を口に出すと、その內容が実現するという、一種の宗教的信仰とも言えるもので、祝辭、忌み言葉もその現れである。」
直譯過來就是「信仰語言本身就寄宿著靈力。說了一句話,就能實現其內容,可以說是一種宗教信仰,賀辭、禁忌語也是其表現。」
而這種「言靈信仰」則緣起於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的同時,也認為語言有靈性,能夠溝通甚至駕馭鬼神。
日本動漫也深受這種「言靈信仰」文化的影響,「治癒系」動漫則表現出一種通過語言祈禱,帶給人們治癒內心的力量。
如在番劇《夏目友人帳》中,主人公俊美少年夏目貴志的外祖母玲子留下的友人帳中記載了各種各樣的妖怪名字,如果有人呼喚這些名字,被呼喚的妖怪則必須服從。
但在《夏目友人帳》中,這種「言靈」的力量並沒有用來戰鬥,更多時候是作為夏目和妖怪之間的溝通方式。
言靈架起了在人與看不見的鬼神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通過人與妖怪之間的互動來傳達真摯而細膩的感情,達到治癒的感覺。
而在《千與千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神靈和鬼怪,如會說話的青蛙、行走的煤灰精靈、孤獨的無臉怪、河神、白龍等。
觀眾們則跟隨主人公千尋和這樣千奇百怪的神靈一同生活、工作、抗爭以及成長。
3、物哀
「物哀」是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謂的「物哀」是一種自然情感的流露,其中「物」是人們所接觸到的客觀事物,「哀」是一種主觀不受控制的感情。
「物哀」的感情色彩表現並非單純指黛玉葬花似的感傷,包括了喜悅、悲傷、憤怒、歡樂等人類所有的自然情感。
甚至有這麼一種理解:物哀美,不是可以依靠理智和理性進行判斷的,而是通過內心的真情實感,自發性地接觸而產生的,是一種只有心才能夠感受到的美。
而在治癒系動漫中「物哀」則帶有一種優美、柔和、安靜的色彩,也經常表現出一種淡淡的憂傷。
如在番劇《玉響》(又名《幸福光斑》)中,主角楓在幼年時便不幸地失去了父親,為了思念和回憶,楓拾起父親最愛的相機。在某一次拍攝中,楓偶然發現了一種名為「玉響」的光芒,於是她開始了尋找和捕捉這種能夠讓人得到幸福的神跡的日常生活。
而在《夏目友人帳》中,這種「物哀」同樣得到體現。在《淺蔥之琴》一話中,妖怪淺蔥愛慕著壬生大人,夜夜為之彈琴;護衛蛇眼卻暗戀著淺蔥,一直站在她身邊為之撐傘。
忽然有一天淺蔥生了一種怪病,身體瀕臨崩潰,無奈地離開了壬生大人。但她一直想再為壬生大人彈奏最後一曲,愛慕著她的蛇眼便將她裝在葫蘆裡,為了實現她的願望而四處奔走,甚至強行借用了夏目的身體。
最後淺蔥借用了夏目的身體彈奏了最後一曲,獻給的對象卻不是壬生大人,而是一直陪伴自己的蛇眼。
這種轉瞬即逝、世事無常的「物哀」情感,讓觀眾在悲傷中看到希望,又在美好中感受離別,治癒觀眾們的心靈。
4、寫在最後
在如今社會裡,宮崎駿在《起風了》想表達的「努力活下去」的理念看似已經不那麼貼切生活了,但是快節奏、高壓力的現實何嘗不是一種「起風了」?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我們不僅要「活下去」,還要得到「治癒」,而治癒系動漫給我們帶來了慰藉力量的一股清流。
圖源來自網絡,侵刪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給我們點讚關注,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持續更新ACGN領域相關內容,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