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磊 秦志峰
「總書記在現場的重要講話,給了我莫大的人生鼓舞,也讓我堅信『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12月2日,剛剛赴北京參加了「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全國勞動模範、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總技師管延安,帶著總書記的敦敦教誨,來到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報告廳,為廣大師生獻上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事跡報告會。
一個多小時的演講,管延安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了參與港珠澳大橋等重點工程建設,以及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經歷和感受,他表示,勞模的榮譽是團隊努力的成果,自己未來將繼續堅持弘揚工匠精神,不斷用自己努力為工程增值、為企業奉獻、為國家奮鬥。
大國工匠的新榮耀:榮獲全國勞動模範
管延安,現任中交一航局二公司總技師,他1995年參加工作,先後參與了世界三大救生艇企業之一的青島北海船廠,國內最大貨櫃中轉港青島前灣港、以及當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等工程的建設。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期間,負責沉管二次舾裝、管內電氣管線、壓載水系統等設備的拆裝維護以及船機設備的維修保養等工作。
多年來,管延安先後榮獲「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全國最美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質量工匠」「齊魯大工匠」等榮譽稱號。
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會上,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員工管延安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表彰大會現場,總書記的講話和風細雨,擲地有聲,這讓現場所有人心潮澎湃。聆聽著總書記的話語,管延安全身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力量。
管延安說,這種信心,這種勇氣,這種氣勢磅礴,是屬于堅信中華民族會屹立於世界之巔的自信,是屬於億萬中國人會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仰。「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參與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建設者的堅守和奉獻
從業25年來,管延安參與了公司無數大型項目的技術攻關,其中最讓他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備受矚目的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建設群體共同的傑作,沉管安裝是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最具挑戰、最為關鍵和風險最大的工序。大橋海底隧道由33條巨型沉管連接而成,每條標準沉管長度為180米,水平面積堪比10個籃球場之大。超級沉管在30多米海底實現釐米級精確對接,在業內人士看來,難度係數絲毫不亞於「神九」與「天宮一號」的對接。
2013年,管延安和工友們帶著人民和企業的囑託,光榮地投身到「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中,主要負責8萬噸沉管的安裝工作。作為島隧工程4000多名建設者之一,經歷千餘次技術攻關,數萬公裡的交通裡程,他們創造了世界最長外海沉管隧道在深海「滴水不漏」的奇蹟。
管延安說,島隧工程建設是一部歷史,每一節沉管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E15沉管「三出兩進」突出重圍的壯舉就是其中之一。E15沉管兩次浮運安裝,都因為回淤被拖回,直到第三次才成功,這是對所有建設者意志的考驗。
大量查閱資料,進行專業技術諮詢,在世界範圍內卻找不到一艘既不破壞基床、又能高效率清淤的船機設備。面對嚴峻挑戰,團隊所有人都責無旁貸的建議、嘗試各種方案辦法。
2015年3月25日,時隔半年,E15管節第三次出徵。在全體參戰人員緊張、焦急的期盼中,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回淤量達到要求,E15沉管在海底精準定位。在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下,歷經26小時不眠作業,E15管節第三次浮運安裝順利告捷,奏響了一曲「三戰伶仃洋」的壯歌。現場,包括管延安在內的所有參與者都歡呼起來,熱淚奪眶而出。
整個沉管隧道施工,7年建設歷程,33節巨型管節,2176個日夜堅守……,管延安和他的工友們肩扛為國建橋的使命,攻堅克難,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連續鏖戰96小時完成首節沉管安裝,相繼攻克深水深槽、強回淤、大徑流等世界難題,創造了一年安裝十節沉管的中國速度、最終接頭最高對接偏差小於1毫米等海上施工奇蹟,攀上了世界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的巔峰。
「從第一節沉管到最後第33節沉管,從第一顆螺絲到最後的第60萬顆螺絲,在每一件設備、每一顆螺絲安裝完後,我都堅持做到反覆檢查三至五遍才放心。只有這樣,我才感覺對得起自己的崗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港珠澳大橋這座超級工程!」
後港珠澳時代的奮進:重整行裝再出發
2020年3月23日,央視《新聞聯播》對深中通道項目和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艘自航式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完成輕載試驗進行報導,而這艘被命名為「一航津安1」的一體船,以及與之配套的整平、供料船——「一航津平2」和「一航津供1」的研發與監造,管延安的創新工作室均深度介入,特別是3名年輕骨幹作為研發和監造主力,更是全程參與了國之重器的打造。
後港珠澳時代,管延安和他的團隊立即投身到了大連灣海底隧道新的「超級工程」建設,特別是參與到「老戰友」——「津平1」「津安2」「津安3」三艘港珠澳功勳船舶的適應性改造。
從珠海到大連,「這裡冬天溫度低,船舶運行困難重重。」嚴寒的氣候束縛住了船舶在大連灣海底隧道施工中的腳步。管延安和團隊當務之急便是對三位「老戰友」進行改造升級。在冬天來臨前,迅速制定實施每一艘船舶的「保暖計劃」。
管延安始終堅信「困難是用來克服的。」在大連灣海底隧道,安裝壓載水泵及管系依舊是一次舾裝施工的關鍵工序。而管節裡作業空間極其狹小,大型作業工具根本無法進入,面對長達180米的曲折管系,管延安和團隊將港珠澳大橋「零縫隙」的理念延伸到大連灣。
後港珠澳大橋時代,管延安將以堅守專注的工匠精神、發揚拼搏的奮鬥精神、追求忘我的奉獻精神和保持歸零再出發的姿態,追求新目標,迎接新挑戰,攀登新高峰。
「不管多少榮譽,都只能代表昨天,不忘初心,不改本色,要敢於告別昨天,用歸零的心態再出發、再前進。」演講中,管延安建議同學們:只要堅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能成就不平凡。
在聆聽了管延安的演講後,同學們紛紛表示意猶未盡、深受啟發,「管工的分享聲情並茂,情真意切,讓大家很受感動,我們會以管工為榜樣,將勞模精神用於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勵志做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對話>>
記者: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後,您有哪些感受?
管延安:我心情非常激動,倍感光榮,感謝市總的關懷,感謝一航局的培養。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勞動者、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的高度評價。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 榮譽的獲得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我將把大會的精神宣傳好、貫徹好、落實好,立足本職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用幹勁、闖勁、鑽勁鼓舞更多的人,重整行裝再出發。
記者:從學徒到首席鉗工,您是怎樣一路走來的?
管延安:1995年初中畢業後,我跟著親戚到青島當學徒,開始接觸鉗工行業。從那時起,我就發現自己特別喜歡這個行當。哪怕是簡單的活兒,我也要比別人多花些時間,力爭把工作幹到最好。
我覺得幹啥都要活到老學到老,幹一行就要愛一行。當學徒的時候,我在不到幾平米的小屋,一張書桌佔據一半面積,書桌上總是堆滿了各種機器圖紙和船工機械的書籍。後來到了港珠澳大橋,每次下工後,我會拿出大部分休息的時間來學習和鑽研,書桌抽屜裡,有七八本厚厚的維修日誌,這些日誌記錄著建設港珠澳大橋以來的工作和學習的心得。我也會借著宿舍靠近設備倉庫的優勢,抓住一切空閒時間,從早到晚一遍遍練習。
記者:如何將平淡的工作做到極致?
管延安:一句話可以概括,「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我所在的舾裝班主要負責沉管舾裝和管內壓載水系統等相關作業,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安裝沉管的閥門螺絲。與普通設備的安裝不同,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於1毫米。
這1毫米的間隙,我們根本無法用肉眼判斷,為了找「感覺」,在擰螺絲時我幾乎從不戴手套,這一幹就是5年,在重複磨練中終於找到了「手感」,練就了徒手擰螺絲誤差不超過1毫米的絕活。港珠澳大橋的33節沉管,60萬顆螺絲,每一件設備、每一顆螺絲安裝完後,我都要反覆檢查五遍才放心。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安裝的沉管設備都能做到零縫隙,沒有一次出現問題。
每一次,我都不敢懈怠,時不時在心裡對自己說:「我們做的可是國家工程,經手的螺絲必須分毫不差。」大家都叫我「『深海鉗工』」第一人,其實,只有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才能配得上這一稱呼,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崗位。
記者:您印象最深的是哪節沉管的出運安裝?
管延安: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在E15沉管第三次浮運安裝期間,管內壓載水系統突發故障,水箱不能進水,沉管安裝只能暫停,這時候必須安排人員進入海中的沉管內維修。接到任務後,我帶著舾裝班組快速開啟人孔蓋板進行檢修,從打開密封的人孔蓋板進入管內檢修、排除故障,到完成人孔蓋板密封,全程不超過三個小時,為施工按下「啟動鍵」。現在回想起來,這都得益於之前無數次的演練。我們在每節沉管沉放前都要做至少3次演練,這是第15節沉管,當時至少做了45次演練,所有的演練只為了實戰的一刻。
現在我跟年輕同事們經常說:「再檢查一遍」,強調最多的就是「反覆檢查」。這麼多年下來,我自己也形成了一套習慣,那就是給每臺修過的機器、每個修過的零件做筆記,將每個細節一一記錄在「修理日誌」上,一目了然。從入行到現在,我已經記了厚厚四大本筆記,裡面除了文字還有我自創的「圖解」。現在我帶的徒弟都逐漸養成了做筆記的好習慣。
記者:轉戰新徵程,如何適應新角色?
管延安:港珠澳不僅僅是一段經歷,更是一種精神,我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來到大連灣,我主要負責設備性能檢測試驗,松螺絲、打開設備、檢修、擰螺絲,看似平常,更是對細心、耐心和恆心的考驗, 「一個螺絲都不放過」才是我依然需要堅持的信念。這與港珠澳大橋「零縫隙」的理念不謀而合。
安裝壓載水泵、管系依舊是一次舾裝施工的關鍵工序,而管節裡作業空間極其狹小,大型作業工具根本無法進入,面對長達180米的曲折管系,我們依然要做到「安裝零縫隙」。每根水管重達600斤,最狹窄的區域寬度僅為4.4米,我與同事就靠著小推車,愣是一步步、一點點拼接完成,並且順利完成多次籌備試驗。
記者:從「大國工匠」到「全國勞動模範」,如何更好地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管延安:作為公司「大國工匠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將工匠精神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團隊每個人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都很強,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把大家團結起來,再創佳績,助力十五個攻勢,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增光添彩。
現在,我們把創新方向定在了船機修造和跨海通道兩個領域,先後被中交集團、天津市和山東省授予「示範性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目前,我們工作室已經取得19項專利,20名成員全部成長為跨海通道和船機修造骨幹。
為了更好傳播企業文化,推介一航品牌,我們參與到了與政府、院校、業主、媒體單位的互動交流,現在已累計開展了70多場活動,交流人數也超過2000人。所有人共同努力,把一航故事、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