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農民日報 農民日報
上
記者:
您曾經這樣定義農業農村現代化,說它既不是農業現代化的簡單延伸,也不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疊加,而是農村的產業、生態、 文化、鄉村治理和農民生活現代化的一個有機整體。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定義中各個部分的內涵?
魏後凱:
實際上我們國家在50年代就提出了農業現代化,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中央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應該是農村產業現代化、生態現代化、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農民生活現代化「五位一體」的有機整體。五個方面是有緊密的邏輯關係的。
農村產業現代化處於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位置,包括農業生產方式如何轉變、小農如何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農村一二三產如何融合發展等;生態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文化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條件;生活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目的。
黨的十九大已經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一個總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50年要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根據對農業農村現代化「五位一體」的理解,我們研究所制定了一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經過測算,目前中國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程度處於中期階段,預計到2035年有可能實現中央提出來的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到2050年可以達到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
同時,經過測算發現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有五個方面的短板。第一,農民收入差距較大。第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歐美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第三,農民文化素質跟不上。第四,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差距較大。第五,農村的生態環境距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要求有差距。
這些短板可能會影響整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要解決農業人口多、規模化經營少的問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就要減小分母、增加分子。要想減小分母就要加快推進農業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進程,把農業就業轉移到非農產業去,把農村的勞動力人口轉移到城鎮裡去。增加分子就是要提高產值,核心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行「五化」,即規模化、集約化、社會化、綠色化和工業化。其中,農業工業化是用工業化的理念、營銷技術、管理方法及機械設備來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屬於新的領域。
下一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採取幾個舉措來保證。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舉措就是補短板,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有利於鄉村振興的財政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第二,因地制宜、區別對待,採取分梯次的方法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的地區差異,尤其是農村地區之間的差異很大。各個地區不可能齊頭並進。根據測算分三個梯次:第一個梯隊是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在2025年左右,也就是「十四五」末、「十五五」初,有可能率先實現2035年的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值,可以先行一步;第三個梯隊是西藏、貴州、雲南、甘肅等中西部的一些落後地區,在2035年同步實現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值有一定難度,要保證它們跟全國人民一道,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處於中間的絕大部分省份,在2030年前後有可能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屬於第二個梯隊。
第三,選擇有條件的不同類型的地區,在省、地級市、縣三個層面開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創新發展試驗區,先行先試,積累經驗,再向全國其他地區推廣。
記者:
「五化」實現之後,我們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
魏後凱:
「五化」實現以後,我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及經營管理水平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農業的人口不會有那麼多,勞動生產率比較高,城鄉的收入差距會逐步接近。目前農民收入的增長,主要靠離開農業、離開農村到城裡去打工的工資性收入和政府的轉移性收入。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背景下,未來農民的增收應該更多地依靠農業和農村,建立一種農業農村導向型的農民穩定增收和持續減貧的長效機制。農民的增收如果和農業農村沒關係,實際上應該算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而不是農村居民的一部分。
中
記者:
您為什麼說推動城鄉生命共同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在城鄉統一的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魏後凱:
這些年各地在打造城鄉發展共同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五個方面:城鄉教育發展的共同體、醫療衛生的共同體、文化的共同體、生態的共同體以及最核心的產業發展的共同體。
從理論上來講,這個共同體有不同的層次,有比較初級的、中級的和高級的,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中。要形成一個城鄉能夠融合互動、權利平等、各方共贏的局面,確實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探索、鞏固、提高,隨著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變化。
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是要實現城鄉發展的一體化,包括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產業的一體化、生態環境的一體化、市場的一體化等。現在商品市場沒問題,最關鍵就是要素市場的問題,要素裡面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土地要素。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這是一個最終極的目標。突破口就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這個中央已經明確了。
我們講三塊地的改革,首先要減少土地徵收範圍;其次,推動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再次,對宅基地進行改革。這三塊實際上過去我們全國人大授予國務院在進行改革試點,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認為下一步應該是由試點推向全面展開。比如土地徵收制度的改革,現在《土地管理法》已經明確了應該是公益性的,下一步再把公益性的範圍明確,包括成片開發的也應該明確。另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等入市推進得比較慢,積極性不是太高,還面臨著很多障礙,需要做一些工作,難度最大的就是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因為我們現在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規定在一個村民小組的範圍內擁有成員權資格的村民之間,宅基地可以進行適當交易,過去我們搞了一些改革,比如土地指標增減掛鈎,取得了成效,但也帶來一些問題。
未來的宅基地改革也是我們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很多地方都在進行探索,核心就是要擴大交易半徑,增加開放性。現在交易半徑太小,一個村的範圍內形成一個市場難度很大,未來要優先在村村之間進行交易,在這個前提下,再來考慮城鄉之間的交易。
另外需要關注的是進城農民的「三權」退出問題。農民進了城以後,在農村還有承包地、宅基地,還有集體經濟的收益權退不出來。雖然我們明確是自願、依規、有償地退出,但實際上退出比較難,應該通過市場化的辦法實現有償退出。進城落戶的農民在農村退出的宅基地,如果可以打通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等入市之間的通道,就可以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同等入市。
下
記者:
信息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已經瞄準了智能化、智慧化進行發展,農村網絡化、數位化的建設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您曾經提到過要加大力度推動數字鄉村建設,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魏後凱:
這些年來我們的城市信息化推進得很快,鄉村信息化也在不斷地推進,城鄉的數字鴻溝在不斷縮小,但是相對來說,城鄉的數位化差距還是很大。
一般我們認為信息化的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是數位化,第二是網絡化,第三是智能化。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建智慧城市,但是在農村,還處在數位化的最基本階段。要加快推進數字鄉村的建設,儘可能把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三化」同步,加快農村的信息化發展進程,縮小城鄉的數字鴻溝,為鄉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動力來源和技術支撐。
記者:
國家對於新基建建設的部署逐漸加快,這些新型技術會給數字鄉村的建設帶來什麼樣的機會?
魏後凱:
新基建為農村帶來了大的機遇和挑戰,過去新基建都是一些大的項目和高的項目,大多放在城市,往往忽略了農村。實際上智慧農村、智慧農業的建設都和新基建息息相關,所以一定要把農業農村的新基建放在一個優先的位置,如果因為這一輪的新基建的建設進一步擴大了城鄉差距,將不利於未來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
未來農村的新基建建設將是一個很好的抓手,刺激農業農村的投資,利於農業農村的發展,利於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
記者:
在農村地區,傳統的基建和新一輪的基建要同步進行?
魏後凱:
是這樣的,兩個兩手抓。第一個兩手抓是傳統的基礎設施要補短板,同時下大力氣推進農村新基建布點、布局。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第二個兩手抓就是數量跟質量要並重。現在總體上來看,農村的基礎設施跟前些年相比,雖然短缺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從數量上來看,在很多領域還是不能滿足我們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需要。但是單純的數量已經不是我們最主要的問題,下一步更重要的就是農村基礎設施的質量問題。
「十四五」以後,既要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供給水平,又要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質量,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還要形成一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的長效機制。這些年農村的基礎設施建了不少,但是重建輕管,沒有合理的經費來源和規章制度,甚至有一些連標準都沒有,怎麼來建立一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長效的管護機制,也是下一步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記者:
對於進一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您有什麼針對性的建議?
魏後凱:
第一,要把農村的新基建放在優先的位置,體現中央提出來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
第二,要搭建一些智慧平臺,比如家庭農場的雲平臺,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建立一些全國性的平臺,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第三,要通過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的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技能,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的數位化轉型,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形勢的需要。
第四,要在全國搞智慧鄉村的試點,積累經驗以後再向全國其他地區進行推廣。
第五,要建立數字鄉村建設的標準體系,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走向規範化的道路。
節目介紹
由農民日報社策劃的訪談類節目《三農大家談》,針對農業農村發展中的熱點、難點,邀請「三農」領域的權威專家,進行專業、深入的解析,既俯瞰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整體布局,又從小切口展開剖析「三農」問題,有溫度,有深度。
該片第三季每期分兩至三集。節目於每周三在中國農網、「三農號」客戶端、農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騰訊新聞、騰訊視頻、今日頭條等平臺同步播出。
總監製: 何蘭生
監 制: 江 娜
制 片: 杜蘭萍
記 者: 郭芸芸
編 導: 朱 瑞
現場導演:王可依
設 計: 崔鵬家
包 裝: 付小桐
配 音: 朱 瑞
攝 像: 張 強 許嘉秋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魏後凱: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五位一體」的有機整體 |《三農大家談》第3季第3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