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滾妹
黃海上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有位年過六十的大爺出了名:
十年砸光60萬,走爛了幾百雙鞋,報廢了十多臺相機;
撿了500多個品種100多萬枚貝殼,造出了全中國第一座貝殼樓,還申請了金氏世界紀錄。
十年前,提到肖永生的名字,所有人都笑他是傻子:
放著好好的公務員不當,散盡家財造一座奇奇怪怪的房子,一把年紀瞎折騰;
十年後,凡是親眼見過貝殼樓風採的人,無不贊他創造了傳奇,一個人改變了一座島。
島上的人說,他是住在貝殼裡的人,因為他把自己的半生心血,融進了這座流光溢彩的宮殿。
肖永生年輕的時候就是個文藝青年,酷愛書畫攝影,1981年他從部隊退役回鄉,直接就被派去鄉政府文化站工作。
那時候的公職是人人豔羨的鐵飯碗,可他卻總覺得不得勁。
他的家鄉靈山島是北方第一高島,鍾靈毓秀,波瀾壯闊,在全國僅次於臺灣島和海南島,可全國那麼多旅遊城市,唯獨靈山島查無此島。
難得碰上一些好奇心重的外地人來島上探險,他們都說靈山島很神秘,也很漂亮,原生態景觀也保持得很好,卻一直無人問津,實在太可惜了。
有一天,肖永生腦子裡突然想到:如果能造一座博物館就好了,就能向更多人安利這麼美的海島風光啦。
起這個瘋狂念頭的時候他已經50多歲了,連自己都嚇了一跳。
島民們笑他傻得冒泡,造博物館一沒有政府扶持,二沒有公家經費,一把老骨頭為這勞心勞力傾家蕩產,值嗎?
他卻覺得這事兒特別有意義,人生找到了新的目標。能為家鄉留下一點記憶,越想就越有勁兒。
1984年,老肖不顧家人反對,丟掉了鐵飯碗辭職回家,自己開起了照相館和小賣部。
為的是有更多時間去搜羅島上的老物件和散落的文獻史料。
他還經常全副武裝,上山下海詳細觀測地形水文,寫生、攝影、記錄,幾乎走遍了島上的每一個角落。
經費不夠,他變賣家當,又東拼西湊了60萬。
那時他在碼頭附近建造了一座小樓,打算用來造博物館,可因為裝修方案遲遲沒有敲定,擱置數年。
到底什麼最能代表靈山島呢?望著波光粼粼的海灘,他一拍腦袋:對呀,貝殼!
在島上生活了半輩子,他從10年前就開始收藏貝殼,收集的品種多達千百,產地遍及全球20多個國家。
如果說浪花是島嶼的情詩,貝殼就是串起詩篇的標點。用五光十色的貝殼來做裝飾材料,再浪漫不過了。
2000年,老肖開始籌劃建造貝殼樓。
他四處考察,每天泡在海邊撿貝殼,研究各種貝殼的特性,尋找適合建築拼貼的貝殼。
那時他就像著了迷似的,不但託朋友幫忙撿貝殼,還鬼使神差跑去海鮮餐廳蹲守;
遇到喜歡的貝殼不惜重金購買,貴的甚至花到一千多元一隻。
花了一年多時間,又搭上自己的老家底,老肖終於收集到了數量充足、花色形態各異的貝殼。
請不起設計師,他就憑藉自己多年對海島文化的理解親自設計;
不需要名家背書站臺,就連樓裡的匾額和楹聯都是他親自書寫。
已經準備好的貝殼也要精挑細選:形態、花色、軟硬程度都要周密地計算搭配,差不多5隻貝殼裡只有一隻能被選中上牆。
裝修是個精細活兒,清洗貝殼、挑選貝殼,到粘貼貝殼,要經過好幾道工序,
貼貝殼也不像普通裝修那麼多快好省,要一邊貼一邊設計,最需要耐心;
有的螺旋狀的貝殼還要順著生長的方向來,否則貼住了也會很快脫落;
貝殼的花色搭配和大小分布也很有講究,疏密有致才能美觀得體。
做慣了泥瓦的工人們哪幹過這活兒呀,幾個人拼拼湊湊人均兩三天才能貼出一平米,老肖只能咬咬牙更加賣力苦幹。
2014年,貝殼樓終於完工,正式對外開放的那天,57歲的老肖第一次像普通遊客一樣走進這座貝殼樓,忍不住光腳踩在貝殼鋪就的地面上。
不遠處的碼頭吹來淡淡的海風,他覺得樓裡的每一隻貝殼都在發光。
「我們用了來自世界四大洋500多個品種、100多萬枚貝殼,寓意四洋互通,萬物相協。」
小樓外牆共1500平方米,全部鋪滿了各式各樣的貝殼:
北邊以海螺殼為瓦片,以鮑魚殼為瓦當,用上百種貝殼粘成花鑲嵌,雕梁畫棟,是中式古典建築的風格;
南邊為以藍與白呼應海天之色,充滿海島風情;
中間的圓形小樓又充滿異域特色,寓意海洋文化的兼容並包。
整座貝殼樓輝煌多彩,每一個雕廊飛簷都是用貝殼打造的。
鮑魚殼等五六種貝殼鑲嵌而成的精緻大門,青色、白色交相輝映;
二樓的窗子使用紅色扇貝殼貼成,寓意吉祥和喜慶;
每個飛簷都嵌有珍貴貝殼,:蜘蛛螺、唐冠螺、鳳凰螺,每一隻都稀有難得;
除了外牆,就連小樓門前的柱子、甚至屋頂和地面也鋪滿了貝殼。
而對這個貝殼世界裡的每一位成員,老肖都如數家珍:
一樓和二樓之間鑲嵌的超級貝殼——硨磲貝,島上的漁民打上來的活體足足有1000多斤,貝殼曬乾後也有200餘斤,當時請了兩個人抬回來,現在是博物館的 「鎮館之寶」;
還有屋簷上的澳大利亞香螺,是裝飾貝殼中的「老大」,足足有4公斤重,老肖和文友們聚會還用它盛過十幾斤白酒呢。
貝殼樓還有一個更有意義的身份——靈山島民俗博物館。
這裡有明朝的瓦罐、清末的座鐘、民國初年的手提保險柜,還有解放後的魚骨雕刻,就連以前漁民出海使用的蓑衣、竹笠、魚簍,都被老肖一一尋回。
「這些藏品濃縮了靈山島的歷史,也是我33年的心血。雖然都不值錢,可是記錄著靈山島的發展。」
為了豐富這個博物館,這33年裡,老肖提著相機走遍了靈山島的溝溝坎坎、角角落落。
拍攝了有關靈山島的照片10萬多張,光穿破的運動鞋都有幾百雙,用過的相機也有十幾臺。
萬卷書和萬裡路積累的素材,變成博物館裡長長的海島時光長廊,訴說著家鄉的歷史風情。
每當有人問:你圖啥呢?
老肖的回答有些心酸:我想讓那些離開的人,回來時還能記得家鄉。
在80年代初,靈山島幾乎與世隔絕,外界很少人知道。
其實這裡有波瀾壯闊的海景,鬼斧神工的自然造物,還有充滿浪漫色彩的古老傳說。
因為靈山島沒有高中,孩子們長大了得出去上學。年輕人都往外面跑,本來就幾千人口,現在越來越少。
十年前年他在自己的博客裡貼了一張照片,小心翼翼地問:「不知道大家知道山東青島靈山島嗎?這個地方是人間仙境,大家可以在網上搜一下靈山島肖永生,你會有意外的收穫。」
如今他所建造的貝殼屋成為人們最感興趣的靈山島風景名勝,在靈山島百度百科上都有了姓名。
無數人乘船出海,劈波斬浪,走進這座貝殼宮殿,感受海島上千萬年風沙淘盡後留下的燦爛遺產。
那些幼時離開海島的孩子們,長大後也會記得回家的路。
這個住在貝殼裡的人,活成了海上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