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道士》:書生修仙,只為金銀!其心不正,黃粱一夢

2020-12-14 動漫超神秀

要學神仙,駕鶴飛天。點石成金,妙不可言。

導演或許不會想到,近四十年後的2020年,很多人是因為一首rap才知道了這部《嶗山道士》,一部誕生於1981年的木偶動畫,被不少觀眾譽為中國動畫中的藝術瑰寶,評價非常之高。雖然故事簡單,內涵易懂,但卻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筆者也曾經想過,一向對神仙鬼怪故事好奇,自小就接觸過不少這方面書籍和影視作品的國內觀眾,對於《聊齋志異》的故事應該是比較嚮往的,但一直沒能看到關於此類的動畫連續劇。

在中國早期的影視劇作品中,還有部分關於這些故事的短期動畫電影改編,這部《嶗山道士》就是其中之一,以《聊齋志異》的故事為原型進行改編,故事裡充斥著中國人特有的情懷和浪漫,特別是在配樂方面,非常有央視版《西遊記》的味道,優雅而不失幽默。

這部動畫哪怕是現在看來還頗具趣味性,值得觀看。

動畫《嶗山道士》背景介紹

1942年,虞哲光老先生創辦並領導了上海第一個木偶戲劇團,此後便開始在木偶戲劇上進行研究,出品過包括《原始人》、《黑天鵝》,《長恨歌》和歌頌民族英雄的木偶戲《史可法》,在這方面多有研究,為此後木偶動畫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3年,經過文化部電影局批准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木偶片小組的成立,為中國木偶動畫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國內木偶動畫也隨之進入了高產時期。

根據蒲松齡老先生的《聊齋志異》改編的水墨動畫木偶片《嶗山道士》是其中比較經典的作品之一,不僅趣味性十足,而且藝術氛圍濃厚,還特地邀請了老藝術家程之擔任藝術指導,崑曲文丑(小花臉)劉異龍先生擔任音樂指導。

作品通過木偶片的方式,呈現了中國古代書生學習,仙廟道觀和天上嫦娥起舞三種不同背景的故事情節,將國人早期對影視作品的仙俠故事的觀感充分融入其中,小小的木偶卻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部短短二十多分鐘的動畫背後,蘊藏了幾位藝術大師的深厚底蘊,值得你用心一觀。

修仙一夢

從故事內容上來看,簡單易懂,在家無所事事的書生王七沒事喜歡看看《神仙傳》做做白日夢,只有在其娘子的勸誡之下,才會拿起《詩經》假意瀏覽一番,王七一心只想過上「駕鶴仙去,點石成金」的神仙日子。

沒想到這樣的願望也有實現的時候,王七下定決心一定要上嶗山拜師學藝,於是偷偷收拾了行囊就上路了,臨行前還告訴自己家的看門狗狗「我若得道,你也升天」。

在一步步翻越了崇山峻岭,走過了懸崖峭壁,經過了老樵夫「要想求仙術,哪能怕吃苦」的指點,以及山崖之間的靈猴幫助之後,王七終於到達了嶗山的三清觀。

得知王七此行的來意之後,老道長就告訴他求仙問道一年半載不可得,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此時的王七一心求仙,態度真誠地拜師求道。

沒想到師父讓他學習的第一件事卻是砍柴,手無縛雞之力的王七三斧頭對不準一個地方,連小樹枝都掰不斷,還砸了自己的腳。

眼見著師兄弟們砍的柴一天比一天多,他卻只想斧頭自己學會砍柴,他只用坐等收穫就好。

這樣的日子一復一日,覺得什麼都沒能學到的王七終於在一百多天以後爆發了,看著手裡又硬又幹的大餅,回想起在家中有娘子照顧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熬不下去這種苦日子的王七準備逃回家去。

故事的轉折開始,沒想到準備下山的王七,卻無意看見了師父使用了穿牆術,他還看到了師父剪紙成月,於是就又流了下來。

當師父和他的一眾仙友邀請他們這些徒弟來一同喝酒賞月之時,看到憑空變出來的杯子和總是喝不完的美酒,王七忍不住嘖嘖稱奇。

特別是看到師父叫來嫦娥和一眾仙子為他們喝酒助興之時,一眾仙子的飄逸舞姿和絕美姿態更是看得眾人頭顱一下旋轉了三百六十度,完全沉醉其中。

還沒喝盡興的道長們,更是將酒宴搬到了月宮之中,看得王七羨慕不已。

宴會過後,師父讓眾人退下,明日繼續砍柴。王七卻還跪在那裡,早已看透他離去之心的師父問其還有何求,王七說了自己想要學穿牆術的想法。

師父告訴了王七咒語,並教導他學會了這穿牆之術。在王七歸家之際,師父還指點了他一番,回去要安分守己不能為非作歹,「倘若動機不良,仙術就要失靈」,只見王七滿口答應,馬不停蹄的趕回了家。

沒想到王七歸家之後向娘子展示一番之後,第一個想法卻是偷盜別人的金銀財寶。

誰家有金,誰家有寶。我穿牆進去,拿了就跑。

此時一心求財的王七不僅仙術盡失,還撞了個滿頭包。

捂著頭喊疼的王七突然驚醒,這才發現一切不過是大夢一場,在他娘子鬼迷心竅的責備聲中,故事結束了。

大多數人小時候或許都經歷過類似的神仙鬼怪的夢,奇奇怪怪的故事總能給我們的想像一個合理的突破口,讓小觀眾對故事裡的嫦娥道長產生一定的嚮往,對穿牆術飛天術有著根深蒂固的崇拜。

這一系列不符合常理的故事,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世界和想像,還能讓我們對背後的行為產生一些思考,經由老神仙之口說出來的話,總會讓人帶有幾分敬畏之情。

其實從王七那個三百六十度轉頭,很多人就猜到這一定是個夢,但還是忍不住繼續跟王七一起看看故事的結局,又或者選擇不同,就會迎來和他不一樣的結果。

又或者王七代表的是這世界上的許多人,他們沉浸在這樣的故事裡,需要有人給他們一個警醒,仙術可學,但先要樹立好做人的根本。

從幽默風趣到反諷,《嶗山道士》背後的《聊齋志異》

從未想過,木偶片居然可以和水墨畫碰撞出這樣驚奇的效果,這是一部真正帶有國風特色的作品,早期的水墨動畫確實是中國動畫史上的藝術瑰寶,這部1981年的作品,還有一萬六千多人為其打出了8.6分的高分。

這部作品在2011年重映的時候,曾經掀起過一陣風潮,一部作品就能讓國人窺見早期國漫的風貌,將好的作品拿出來學習,現在依然適用。

從作品聯繫到《聊齋志異》,其實原著中對於王七上山的經過只有寥寥數語,動畫卻用王七艱難爬山,老樵夫指點,王七在山腰的選擇,小猴的幫助等幾個畫面突出了路途的艱難和王七的執著和糾結

這黃粱一夢倒因此豐富了許多,對人物的刻畫也更生動具體。前面用幽默風趣鋪墊,後面的反諷才更加深入人心。再配合中國水墨畫特有的古典鏡頭,故事更有一種深遠悠長的意味在裡面,古色古香的故事氛圍更有蒲松齡老師故事裡的那種神秘。

看過《聊齋志異》劇版或者書本的觀眾或許會有所了解,蒲松齡老師筆下的故事,大多都是借著神仙妖怪的行為反諷人性的種種黑暗面,在他筆下的故事裡,鬼怪大多都是和人類相處之後才催生出邪念。

《嶗山道士》這個故事一方面諷刺了像王七這樣衣來伸手只知假意讀書,實則異想天開懶惰讀書人;另一方面是對心術不端的修仙之人的嘲弄和警示,有了邪惡的想法,仙術就會失靈。

還有一點是關於修仙之道,有人說是迷信,有人卻因為這個理念做了好事,其實修仙之路還是教導人們不僅要勤學苦練,還要保持一顆正義之心。

中國早期動畫喜歡以經典故事作背景,再融入一些比較現代的思想,從而帶給一些觀眾以啟迪。這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的一種方式,《嶗山道士》雖然故事簡單,但背後的思想和對中國傳統動畫的演繹值得品鑑一番。

相關焦點

  • 國產木偶動畫《嶗山道士》:喜劇故事背後,是深厚的文化傳統
    嶗山道士》是上海美術製片廠出品於1981年的一部動畫電影,改編自《聊齋志異》。這樣的語言表達出人物虛榮、浮誇的個性;動畫結尾,將王七的這段經歷改為是夢中所為,正暗含「南柯一夢」、「黃粱一夢」,其中的諷刺意味,不言而喻;王七山中偶遇樵夫,不見其人先聞齊聲:「
  • 「中國十大經典動畫之一」《嶗山道士》想不勞而獲終會一無所獲
    其中1981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水墨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就被譽為中國十大經典動畫之一。 一天,王七娘子又對他好言規勸,只當耳旁風的王七隻好拿起四書五經假裝讀書,等他娘子一走開,馬上又拿起《
  • 「中國十大經典動畫之一」《嶗山道士》想不勞而獲終會一無所獲
    其中1981年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水墨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就被譽為中國十大經典動畫之一。    一天,王七娘子又對他好言規勸,只當耳旁風的王七隻好拿起四書五經假裝讀書,等他娘子一走開,馬上又拿起《神仙傳》專心研讀。
  • 《嶗山道士》出真人版電影,香港老戲骨助陣,導演主演都是90後
    10月19日一大早,香港老戲骨吳岱融更新了社交動態:「嶗山道士橫店之旅,又見到我的舊朋友們。」通過他的文字和配圖,扒姐分明吃了一驚:39年後,《嶗山道士》出真人版電影了?《嶗山道士》的前世今生《嶗山道士》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個章節,講述的是一個慕道求仙的年輕人,在嶗山偶遇到一個神仙。但是他天資魯鈍,不管神仙如何點撥,他依舊學不會法術。最後神仙傳授了他一招「穿牆術」,可等到他回家跟人炫耀時,撞牆了......
  • 民間故事:書生修仙,只為告訴世人一個成功道理,最後他金榜題名
    恍惚中,他的娘子,正將他曾經苦讀的書籍文本撕開塞進灶裡。「都燒吧,燒了吧。」王喜從床上翻滾下來,啜泣著跟著把書籍撕開。「從明日起,你去我二舅那裡幫忙做生意,莫要再想什麼功名了。」他的娘子衝他說道。王喜擦了一把淚,點點頭。落仙鎮,曾聽老人說,百多年前,這裡有一位苦書生修仙得道,在一日風雨交急的午時飛天而去。
  • 嶗山道士王七憑什麼能穿牆?
    聊齋志異中講了一個故事——書生王七向嶗山道士學仙,但懶惰怕苦,求嶗山道士傳授小技,便就此下山。嶗山道士傳授給他穿牆術,並叮囑他:德行不好就不靈。王七學成穿牆術後喜出望外,在牆兩邊穿來穿去瀟灑自如。下山回家後,便想在妻子面前炫一下技——妻子哪裡肯信——結果王七法術失靈,被南牆撞得眼冒金星,腦袋大包墳起——「誕生」了一個巨大的「雞蛋」……動畫片《嶗山道士》做了一些改編,變得更經典了:王七一下山就去偷東西,結果也是撞得鼻青臉腫,真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啊——我們且不說故事中的道德意義。單說說這個穿牆術。
  • 【聊齋故事匯】之嶗山道士(篇)
    話說有個叫王生的年輕人,因為羨慕神仙方術,打聽到嶗山上有神仙的蹤跡,就收拾行囊上山訪仙。直登到山頂,方在雲霧繚繞中看到一座古柏森然的道觀。進入觀內,有一道士端坐在蒲團上,走近看卻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盡顯道骨仙風。王生上前叩拜,肯請道士收他為徒。
  • 青島嶗山名字的傳說
    嶗山諧音「牢」字,自古有畫地為牢的傳說,嶗山也不例外,在古老的過去,人們往往把囚犯發配到邊遠地區,讓他們自生自滅,困死在無法逃脫的險境。嶗山稱得上是海上第一山,三面環海,一面靠山,地勢險要。坡陡山高,怪石林立。
  • 李白遊青島:我昔東海上 嶗山餐紫霞
    半島記者 張文豔嶗山是個充滿詩意的地方,觀剎遍布,峰巒秀拔,洞壑清奇,曲水怪石,奔突虎踞,處處皆景,步步為觀,因此,名人紛至,詩篇、文章遍布山巒。「他們或者是本籍,或者是寓居,或者是遊歷;或者在朝從政為官,或者在野務農、經商、講學;或者精通詩詞文賦,或者擅長音律書畫;或者寄情於山海,或者棲心于田園,都通過多種形式與嶗山發生著聯繫」(《嶗山文化名人考略》)。丘處機、李白、蒲松齡、趙孟、顧炎武、康有為、傅增湘、柳亞子等,都留下了動人的詩文。本期,我們主要關注兩位名人:李白和顧炎武,他們有個共同點,都讓嶗山名望大增。
  • 筆走嶗山 ▏嶗山,人類共處的天堂(下)
    一般人看的是內九水,大約三公裡,不遠不近,路程正好,老幼鹹宜。嶗山三寶之一就是它的泉水,九水之泉在嶗山主峰巨峰北麓的太乙泉,泉旁有國民黨時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源泉」的碑石。泉水由此流下山來,一路曲折蜿蜒,拐一道彎,為一水,和北京房山的十渡風景區取名原理近似。
  • 民間故事:書生思念亡妻,道士幫他走陰,到了陰間卻忘了道士的話
    清朝康熙年間,浙江有個書生名叫張鴻書,長得是一表人才,風度翩翩,他的父親是做絲綢生意的商人,家境殷實,不愁吃喝。張鴻書年近三十還未成親,並不是沒人嫁給他,像他這種條件,媒婆都踏破了門檻,可是他心裡早有了主意,一定要找個一見鍾情的姑娘共伴一生。
  • 民間故事:清朝一道士,在深山中修成元神,卻後悔莫及
    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之中,講述了一個嶗山道士的故事,今天就將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話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勞山(今山東嶗山)的深處,有幾個獵人發現有一個男子,在大樹下面的石頭上面坐著,他披頭散髮,穿著一身道袍,滿臉汙垢,頭髮和鳥巢一樣,指甲很長,他的肌膚已經變成和石頭大樹一樣的顏色了,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用泥塑成的土偶。但是這個男子卻依然在綿綿呼吸,而且他的一雙眼睛還能睜開,看人的時候炯炯有神。
  • 民間故事:狐狸修仙
    貞寧卻不覺得遺憾,她見自己和姐妹們長得不是一個路數,心下明白,如果不是修清法,她恐怕不會長成這樣。有了人身,貞寧便開始下山歷練。她到了山下的村莊,村莊裡正流行著可怕的,短短兩個月,就死了無數人。好在有個積善堂研製出了治時疫的藥,花十兩銀子買上一副,就可以藥到病除。
  • 「一代奇人,武術大家」——嶗山全真金山派高道匡常修的傳奇故事
    民國十四年(1925年),匡長修道長21歲,說服了妻子,背著父親,到膠南縣臥雲庵出家做了道士,後日本鬼子燒了廟,又返俗歸裡。民國十九年(1930年),匡常修26歲時其妻車氏病故,因見社會黑暗,世事艱難,次年,早有出家為道之心的匡常修遂離家出走,投奔嶗山白雲洞出家修道。拜其叔父匡真覺道人為師。
  • 《劍來》:陳平安搬山,不過是黃粱一夢又一場
    《劍來》,山水顛倒之後,陳平間竟然不急著離開劍氣長城,而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老子要搬山。他要問劍託月山,並且要借老劍條之力。所以,陳平安要搬山,不過是黃粱一夢又一場!「當那劍侍也好,淪為劍鞘也罷,一劍過後跌境不休,都隨意了,我要問劍託月山。」這裡至少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問劍託月山,另一層是陳平安已經知曉了白衣劍靈的身份。劍靈即劍主,即當年遠古天庭「五至高」之一的持劍者。
  • 大家都知道黃粱一夢和南柯一夢,但很多人不知道故事出處
    《枕中記》作者為沈既濟 (約750 -800年),其另有傳世之作《任氏傳》。《南柯太守傳》作者為李公佐(生卒年不詳,貞元、元和時人),其另有《謝小娥傳》、《廬江馮媼傳》與《古嶽瀆經》三篇傳世經典。沈既濟和李公佐都是仕途不順的晚唐文人,對官場仕途和社會現實都有著極深的體悟,因此《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雖然敘述的是虛構的夢境,但其所夢之事卻指向現實人生的浮沉。1. 《枕中記》所敘之事《枕中記》講述的是盧生黃粱一夢的故事。
  • 黃粱一夢是什麼夢?關於它的故事你知道嗎?
    飄飄物外不淹留。管有分,繼吾儔。—— 金朝 · 王丹桂《悟黃粱》黃粱一夢,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在旅店避雨時,遇見了法術高明的道士呂翁,兩人相談甚歡。盧生自嘆貧困,言語中流露出悲傷愁悶之情。呂翁便拿出一個青瓷枕頭給他,告訴他,有了個這個枕頭什麼美夢都能成真。盧生倚枕而臥,一入夢鄉便娶到了美麗溫柔、出身清河大戶人家的崔氏為妻,家中資產也越來越豐厚。
  • 殷曉峰:嶗山文藝資源的範圍與形態是哪些?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北宅鎮溝崖村組織了嶗山第一支高蹺隊,當時的高蹺腿的高度一般不超過25釐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溝崖村幾個在河南許昌做木工的人,引進了許昌的高蹺技藝,蹺腿高度也增加到60~80釐米。現今,多個街道有四、五支高蹺隊,一般只在春節至正月十五期間演出。【道具舞類】:手或身披道具而舞,是嶗山地區民間舞蹈的一個特點。
  • 法術,道士究竟是怎麼回事?
    畫個符上面都是金光閃閃的特效,隨便踏罡步鬥就招來天雷滾滾,道士們除了會道法還必須武功九段能跑能跳能飛腳...這真不是道士,這是演員林正英。生活是真實的,不是拍電影,而且道術沒那麼容易學得會,更不是錢能買的來的,自古以來就是法不外傳,正所謂: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至人。
  • 來劇場吃飯、上課《黃粱一夢》《語文課》東藝跨年上演
    除石倚潔、曹鵬、張浩天等人即將接棒獻上精彩的音樂會之外,東方藝術中心在新年之際,還特別邀請黃盈工作室帶來兩部風格截然不同的戲劇作品——《黃粱一夢》和《語文課》將重磅上演。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1日,「新國劇」《黃粱一夢》將在跨年時分展現東方哲學思辨、呈現傳統與現代交融,舞臺上特別烹飪的「黃粱飯」也將讓觀眾們在米飯飄香中與主角一起「大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