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神仙,駕鶴飛天。點石成金,妙不可言。
導演或許不會想到,近四十年後的2020年,很多人是因為一首rap才知道了這部《嶗山道士》,一部誕生於1981年的木偶動畫,被不少觀眾譽為中國動畫中的藝術瑰寶,評價非常之高。雖然故事簡單,內涵易懂,但卻在中國動畫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筆者也曾經想過,一向對神仙鬼怪故事好奇,自小就接觸過不少這方面書籍和影視作品的國內觀眾,對於《聊齋志異》的故事應該是比較嚮往的,但一直沒能看到關於此類的動畫連續劇。
在中國早期的影視劇作品中,還有部分關於這些故事的短期動畫電影改編,這部《嶗山道士》就是其中之一,以《聊齋志異》的故事為原型進行改編,故事裡充斥著中國人特有的情懷和浪漫,特別是在配樂方面,非常有央視版《西遊記》的味道,優雅而不失幽默。
這部動畫哪怕是現在看來還頗具趣味性,值得觀看。
動畫《嶗山道士》背景介紹
1942年,虞哲光老先生創辦並領導了上海第一個木偶戲劇團,此後便開始在木偶戲劇上進行研究,出品過包括《原始人》、《黑天鵝》,《長恨歌》和歌頌民族英雄的木偶戲《史可法》,在這方面多有研究,為此後木偶動畫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3年,經過文化部電影局批准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木偶片小組的成立,為中國木偶動畫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國內木偶動畫也隨之進入了高產時期。
根據蒲松齡老先生的《聊齋志異》改編的水墨動畫木偶片《嶗山道士》是其中比較經典的作品之一,不僅趣味性十足,而且藝術氛圍濃厚,還特地邀請了老藝術家程之擔任藝術指導,崑曲文丑(小花臉)劉異龍先生擔任音樂指導。
作品通過木偶片的方式,呈現了中國古代書生學習,仙廟道觀和天上嫦娥起舞三種不同背景的故事情節,將國人早期對影視作品的仙俠故事的觀感充分融入其中,小小的木偶卻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部短短二十多分鐘的動畫背後,蘊藏了幾位藝術大師的深厚底蘊,值得你用心一觀。
修仙一夢
從故事內容上來看,簡單易懂,在家無所事事的書生王七沒事喜歡看看《神仙傳》做做白日夢,只有在其娘子的勸誡之下,才會拿起《詩經》假意瀏覽一番,王七一心只想過上「駕鶴仙去,點石成金」的神仙日子。
沒想到這樣的願望也有實現的時候,王七下定決心一定要上嶗山拜師學藝,於是偷偷收拾了行囊就上路了,臨行前還告訴自己家的看門狗狗「我若得道,你也升天」。
在一步步翻越了崇山峻岭,走過了懸崖峭壁,經過了老樵夫「要想求仙術,哪能怕吃苦」的指點,以及山崖之間的靈猴幫助之後,王七終於到達了嶗山的三清觀。
得知王七此行的來意之後,老道長就告訴他求仙問道一年半載不可得,必須做好吃苦的準備。此時的王七一心求仙,態度真誠地拜師求道。
沒想到師父讓他學習的第一件事卻是砍柴,手無縛雞之力的王七三斧頭對不準一個地方,連小樹枝都掰不斷,還砸了自己的腳。
眼見著師兄弟們砍的柴一天比一天多,他卻只想斧頭自己學會砍柴,他只用坐等收穫就好。
這樣的日子一復一日,覺得什麼都沒能學到的王七終於在一百多天以後爆發了,看著手裡又硬又幹的大餅,回想起在家中有娘子照顧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舒適生活,熬不下去這種苦日子的王七準備逃回家去。
故事的轉折開始,沒想到準備下山的王七,卻無意看見了師父使用了穿牆術,他還看到了師父剪紙成月,於是就又流了下來。
當師父和他的一眾仙友邀請他們這些徒弟來一同喝酒賞月之時,看到憑空變出來的杯子和總是喝不完的美酒,王七忍不住嘖嘖稱奇。
特別是看到師父叫來嫦娥和一眾仙子為他們喝酒助興之時,一眾仙子的飄逸舞姿和絕美姿態更是看得眾人頭顱一下旋轉了三百六十度,完全沉醉其中。
還沒喝盡興的道長們,更是將酒宴搬到了月宮之中,看得王七羨慕不已。
宴會過後,師父讓眾人退下,明日繼續砍柴。王七卻還跪在那裡,早已看透他離去之心的師父問其還有何求,王七說了自己想要學穿牆術的想法。
師父告訴了王七咒語,並教導他學會了這穿牆之術。在王七歸家之際,師父還指點了他一番,回去要安分守己不能為非作歹,「倘若動機不良,仙術就要失靈」,只見王七滿口答應,馬不停蹄的趕回了家。
沒想到王七歸家之後向娘子展示一番之後,第一個想法卻是偷盜別人的金銀財寶。
誰家有金,誰家有寶。我穿牆進去,拿了就跑。
此時一心求財的王七不僅仙術盡失,還撞了個滿頭包。
捂著頭喊疼的王七突然驚醒,這才發現一切不過是大夢一場,在他娘子鬼迷心竅的責備聲中,故事結束了。
大多數人小時候或許都經歷過類似的神仙鬼怪的夢,奇奇怪怪的故事總能給我們的想像一個合理的突破口,讓小觀眾對故事裡的嫦娥道長產生一定的嚮往,對穿牆術飛天術有著根深蒂固的崇拜。
這一系列不符合常理的故事,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世界和想像,還能讓我們對背後的行為產生一些思考,經由老神仙之口說出來的話,總會讓人帶有幾分敬畏之情。
其實從王七那個三百六十度轉頭,很多人就猜到這一定是個夢,但還是忍不住繼續跟王七一起看看故事的結局,又或者選擇不同,就會迎來和他不一樣的結果。
又或者王七代表的是這世界上的許多人,他們沉浸在這樣的故事裡,需要有人給他們一個警醒,仙術可學,但先要樹立好做人的根本。
從幽默風趣到反諷,《嶗山道士》背後的《聊齋志異》
從未想過,木偶片居然可以和水墨畫碰撞出這樣驚奇的效果,這是一部真正帶有國風特色的作品,早期的水墨動畫確實是中國動畫史上的藝術瑰寶,這部1981年的作品,還有一萬六千多人為其打出了8.6分的高分。
這部作品在2011年重映的時候,曾經掀起過一陣風潮,一部作品就能讓國人窺見早期國漫的風貌,將好的作品拿出來學習,現在依然適用。
從作品聯繫到《聊齋志異》,其實原著中對於王七上山的經過只有寥寥數語,動畫卻用王七艱難爬山,老樵夫指點,王七在山腰的選擇,小猴的幫助等幾個畫面突出了路途的艱難和王七的執著和糾結。
這黃粱一夢倒因此豐富了許多,對人物的刻畫也更生動具體。前面用幽默風趣鋪墊,後面的反諷才更加深入人心。再配合中國水墨畫特有的古典鏡頭,故事更有一種深遠悠長的意味在裡面,古色古香的故事氛圍更有蒲松齡老師故事裡的那種神秘。
看過《聊齋志異》劇版或者書本的觀眾或許會有所了解,蒲松齡老師筆下的故事,大多都是借著神仙妖怪的行為反諷人性的種種黑暗面,在他筆下的故事裡,鬼怪大多都是和人類相處之後才催生出邪念。
《嶗山道士》這個故事一方面諷刺了像王七這樣衣來伸手只知假意讀書,實則異想天開懶惰讀書人;另一方面是對心術不端的修仙之人的嘲弄和警示,有了邪惡的想法,仙術就會失靈。
還有一點是關於修仙之道,有人說是迷信,有人卻因為這個理念做了好事,其實修仙之路還是教導人們不僅要勤學苦練,還要保持一顆正義之心。
中國早期動畫喜歡以經典故事作背景,再融入一些比較現代的思想,從而帶給一些觀眾以啟迪。這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的一種方式,《嶗山道士》雖然故事簡單,但背後的思想和對中國傳統動畫的演繹值得品鑑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