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貓警長」教會我
文/姜鑫
回想剛畢業分配到長島邊防實習,已經過去4年多了。老民警、老大哥們各有所長,在從理論和行動的許多方面都傳授給我們實習學員很多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其中在執法辦案方面最有見解和招數的便是劉建華副所長。他和黑貓警長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機智、勇敢、帥氣,在面對千頭萬緒的案件時,他總能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和關鍵部位,剝絲抽繭,化繁為簡,把案件辦得乾脆利落,精彩無比。
於沉默時尋線索。「要知愈是沉默,其言語便愈可貴。其人若論武功、氣度亦必有攝人之處,其言之價自就更高。」著名武俠小說家古龍在《彩環曲》中對武林高手的共性有這樣的總結,其實這話放在現實生活中亦是相符。當時,南長山邊防派出所在工作中發現並一舉搗毀了一處吸毒窩點,抓獲兩名青年吸毒人員。
在案件調查階段,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詢問時,劉所並不是一開始就喋喋不休地追討相關的案件情節和犯罪經過,而是時不時地停止問話,目光堅定地和犯罪嫌疑人對峙,使這種可怕的寂靜像鋼刀烈火一樣直搗黃龍,犯罪嫌疑人因心虛理虧便目光閃躲,前言不搭後語,忙於彌補漏洞的同時又漏洞百出,顯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已經被徹底擊潰,為了逃避或減輕法律制裁而編造的供述便會前後矛盾,那麼與案件有關的線索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這沉默的四兩撥千斤之力,巧妙,到位。
從細節處覓乾坤。「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本來是蘇軾在《前赤壁賦》中用來形容自己渺小的,意思是「你我像蜉蝣一樣寄生於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稻穀。」在很多案件中,一些像蜉蝣和米粟一般的小細節相對於整個案件的甚囂塵上實在是渺小得貌似不值一提。16年春節前夕,兩個老年婦女因為瑣事產生了糾紛,雙方發生了肢體接觸,互相撕扯扭打。
其中一名婦女忽然停了下來說:「我在哪?我這是怎麼了?我失憶了!」毫不誇張地說,這名婦女的演技真的可以角逐「影后」了,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不知所措。劉所卻毫不猶豫地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相關規定,對雙方當事人進行了調解和批評教育。事後我問劉所為何那麼篤定「失憶」的婦女是偽裝的,劉所說因為她的手機當時在衣服口袋裡,雙手都在兩側口袋中,她「表演」時,來電鈴聲就響了3秒鐘就停了,顯然她是有意識地掛斷了電話,因此她的精神是正常的。
同樣在處理一起轄區百姓糾紛案中,其中一方稱被對方毆打,犯了各種重病要求賠償,劉所也是一眼識破其「表演」。在去醫院做相關調查時,劉所在門外聽著病房內當事人在談笑風生,與正常人無異,他一進門「演員」便開始「飆戲」了,各種抽搐和暈眩。劉所便是抓住這些蜉蝣般的小細節,在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上防止別有用心的當事人混淆視聽,顛倒黑白,為依事實照法律把案子辦準、辦好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好奇中長知識。「竊為聖體,兼愛好奇,是以因牋,先白委曲。」魏國繁欽在《與魏文帝箋》裡說對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首先要弄清楚事物的是非曲直。我們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劉所反覆告誡我們入警大學生學員,要對業務和知識保持最純粹的求知慾,要對案件和情節充滿像孩子渴求故事一樣的好奇心。因此我利用學習辦案之餘的閒暇時間求知若渴地學習法條和業務知識。我們來長島實習鍛鍊的寶貴機會和美好時光不能輕易虛度和浪費,要過得有意義有收穫。就如左拉曾說:「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盡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辦公室外有幾顆龍爪槐,光禿禿的樹幹上頂著一蓬像血管經絡一樣蔓延伸展的枝椏,樹幹在天空下靜默無言地對抗長島的嚴寒,樹根在土壤下韜光養晦地汲取大地的養分,日光影翳下,我仿佛看到它來年夏天的枝繁葉茂。一如黑貓警長教會我,要多學,要多問,要發芽,要長大。(圖片來自網絡)
三兄弟落網記|百家故事化作一束光,為你照亮腳下的這片土地|百家故事初心永照從警路|百家故事南長山所的三個「緊箍咒」|百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