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莫高窟到了五代、宋時,佛教密宗興起,壁畫中密教內容豐富,有156個洞窟保存了五代、宋初密教遺蹟。莫高窟壁畫中出了許多密宗菩薩、明王說法圖。其中最有代表性是第205窟中的《孔雀明王說法圖》。
《孔雀明王說法圖》,是莫高窟五代時出現的題材,也是最早的一幅。其特點是造像生動,色彩豔麗,保存完好。莫高窟現存唐、五代、宋朝的孔雀明王畫像共九幅,其中唐一幅(莫高窟114窟),五代三幅(莫高窟205、208,榆林窟33窟)、宋五幅(莫高窟133、165,169、431、456窟)。莫高窟孔雀明王畫像除一幅繪於東壁門南,一幅繪於甬道南壁外,其餘均繪於甬道頂部。
第205窟開鑿於初唐,窟型為方形覆鬥頂窟。洞窟頂部的藻井畫三兔井心,三隻兔子共畫了三隻耳朵,相互搭配,卻有一兔雙耳之感,簡潔概括,造形生動,色彩華美。甬道是五代時改建的,甬道頂部的孔雀明王說法圖亦是五代時所畫的。
孔雀明王是密宗明王之一,全名為:「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相傳為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的等流身。密號為佛母金剛、護世金剛。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為本尊而修者,稱為孔雀明王經法,又稱孔雀經法。為密教四大法之一。孔雀明王一頭四臂,為菩薩形,駕孔雀,故曰孔雀明王(明王非忿怒尊),具名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密教本尊之一。依大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所載,孔雀明王呈一面四臂之相,手持蓮花、俱緣果、吉祥果、孔雀尾,跨乘金色孔雀王。所持四物中,蓮花表敬愛,俱緣果表調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災。此明王為毗盧遮那如來之等流身,具有攝取、折伏二德,故有二種座,白蓮座表示攝取慈悲之本誓,青蓮座表示降伏之意。敬事孔雀明王有除毒,祈雨,祛災的好處。五代以後,全國各大石窟寺廟中都有孔雀明王的造像或畫像。
第205窟中的孔雀明王說法像是依據《孔雀明王畫像壇場儀軌》繪製的。圖中孔雀明王居中,相貌如菩薩,端正慈祥,頭戴化佛寶冠,衣著透體菩薩裝,胸飾瓔珞,臂有玉釧,結跏趺坐於白蓮上。身有四臂,右邊第一手執開敷蓮,第二手持俱緣果。左邊第一手執孔雀羽, 第二手持吉祥果。身後是孔雀羽和火焰紋組成的背光。頭上是飛天環繞的華蓋。明王的蓮坐馱在綠孔雀的背上。孔雀兩腿直立,站在蓮花上,引頸展翅,作欲飛狀。孔雀兩側各有一身胡跪在蓮花上的小供養菩薩。孔雀明王兩側各有三身雙臂、四臂、六臂的脅侍菩薩。
此窟《孔雀明王說法圖》實際上是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變圖,是孔雀經曼陀羅。應該是歷史上所存最早的孔雀明王標準畫像。
敦煌遺書中有三件孔雀經寫本,這些經文的發現說明,在當時環境裡不但壁畫中繪有孔雀明王畫像(所畫的《孔雀明王說法圖》的面積大致都是60—80平方釐米,較其它經變圖偏小),而且在這一地區曾流傳不同版本的孔雀經。1988年後在莫高窟B59窟發現了西夏文《種咒王蔭大孔雀明王經》寫本,據考是從藏文翻譯過來的。孔雀明王經曾在敦煌地區弘傳,從《孔雀明王說法圖》的位置、面積、經文殘卷等因素看,是否可以理解:孔雀明王經密教弘法尚未成為該地區的主流。(俊傑 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