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零陵蔡家甸村:古鹽道驛站的魅影
陳瑜
去郵亭圩蔡家甸村,走滬昆高速,大忠橋出口下高速,過大忠橋最近。
蔡家甸村,處在陽明山腳下一片平坦寬闊地帶,低矮的山巒,參天的古木,綠油油的稻田,還有緩緩流動的河流,勾畫出這裡的山清水秀,這裡的碧水藍天。
河流是陽明山流下來的黃溪河,匯集大木源、小木源、黃家源和南木源四條支流,本該一路洶湧,到這裡就變得溫順溫柔,變成一彎靜靜的湖水。
蔡家甸村就是靜臥在黃溪河河邊的一條長龍。村前一片柳林,清瘦地挺拔著,成為村前一塊休閒乘涼的好去處。
幾株古樹掩映著古村,一條很窄的鵝卵石街道延伸著,兩旁的店鋪分立卵石道兩側,各種門店照片依稀可見,成東北西南走向,有大小店鋪六十餘間,據村裡老人介紹應有盡有,槳店、永茂和雜鋪、水貨鋪、南北雜鋪、唐記綢緞鋪、蔣永根殺豬鋪、何記、陳記夥鋪、診所、黃濟生藥店,等等,一條融百姓生活點滴的古代商業街,街面是鋪面,後進深居家的建築結構,馬頭牆巍然聳立,盡展風姿,一眼望去,仿佛千軍萬馬蓄勢待發。
高高的櫃檯依舊別致的矗立在窗前,恍惚還能感受雜貨擺放的琳琅滿目,恍惚還能看見身穿大馬褂的帳房先生忙碌的身影,還依舊能幻化出來來往往的購物者肩挑手提的欣喜和笑容……
古街的盡頭就是「三聖宮」,古祠堂設計結構,高大的前牆,飾彩繪,開一正門,上有雕刻「雙龍戲珠」圍住「三聖宮」三字,彰顯三聖宮的威嚴與神聖。進大門,就是天井、廂房,青磚木柱,雕梁畫棟,後廳安放三尊神像,文曲星、孔子和關帝,聽老人說,文曲星管仕途、孔聖管讀書識禮,關帝主忠孝信義,左右各為偏殿,分別供奉觀世音和財神,大門有對聯「至聖至誠,千秋帝譽;亦文亦武,萬世留芳」,每年年初歲尾,四時八節,香菸嫋嫋,香客如雲。
邁步古街,我似乎在尋找些許淵源,古街暫住十多個老人,跟老人聊起,告訴我一句話:「這裡曾是一腳踏三縣」的地方,三縣是指寧遠、零陵、祁陽,我的腦海中突然跳出,寧遠琵琶崗古街、雙牌大河江村古道、零陵桐子坪古街、祁陽滴水街和冷水灘明塘黃村古街,似乎它們之間有某種必然聯繫,勾畫出一幅完整的運鹽古商道路徑圖。
這條商道不同於官道,官道常用比較寬的青石板,而商道常用鵝卵石,也會有部分路段是用青石板的。
湖南不產鹽,衡陽、寶慶、永州三府的鹽都得從廣州連州進入,走藍山萬年橋、進入寧遠琵琶崗、走雙牌大河江,經桐子坪、過蔡家甸、穿滴水街,往祁陽、衡陽,經冷水灘明塘黃村,過高溪市進入寶慶府。因為都是肩挑腳夫和押運商,每到一處都需要吃飯住宿,這些地方也因此都成了熱鬧非凡的集散小鎮,各路商人休憩的驛站,也就成就了昔日的繁華輝煌。
古街住著一位名叫李長清的老人,一輩子從事雕刻、繪畫,住的地方擺滿了各種雕刻作品和繪畫作品,高手在民間,他很了解蔡家甸的歷史,跟我們講述了蔡家甸的來歷。
蔡家甸村,現在的村民並不姓蔡。蔡家甸地名來歷源於三國時期,荊州劉表之第三子劉琮投降曹操後,曹操欲進攻東吳,令降將蔡瑁之堂弟蔡和進山採伐造船木料,蔡和路過此地,見一片肥沃的草甸,是開墾良田的好地方,就令其堂叔蔡順帶領家丁在此開墾農田,搭棚建房,故有蔡家甸地名。由於曹操戰敗赤壁,蔡和被周瑜所斬,蔡氏家族因此而散。
到了明朝中期,有曹姓富戶開始在這裡修建街道,由於木材水運集中,人口開始稠密,加上鹽商經過,商鋪林立,蔡家甸開始繁榮。
蔡家甸村除了古商業街,還有一片古院落,叫周家大院,依山而建,有大曹門五座,氣勢雄偉,據說祖先來自浙江,定居於此。大院依舊悽涼的靜坐在山窩裡,有些破損,有些悲涼,甚至連進大院的路都不再暢達。
蔡家甸村還有古井,不成形狀,青石板圍砌,汩汩清泉從石縫中流出,清澈沁涼,甘潤綿綿,老百姓都把它當成礦泉水,養育了這裡的村民幾百年,不僅是飲用,還用於灌溉,哪怕是逢大旱之年,依然泉水依依,清流不息。
蔡家甸還有一個奇特的古蹟,矗立在一片田疇中,五層六稜古塔,無頂,也許是歲月的斑駁,將它的輪廓打磨成滄桑的模樣,底層有一碑文,清道光二年六月所提,大意是記述自唐貞觀建雁塔以來,所建之塔不外乎培風水,惜字之價值,估計建此塔也有培風水、樹文風之意。第二層有塔名「香零塔」,我不知其意,為何命名「香零塔」,無從可考。
蔡家甸村,一直比較低調,簡出在陽明山腳下,黃溪河邊,沒有張揚,也無人問津,其實,它內涵豐富,足可以翻開古運鹽史,以及古商人內心所想所思所慮,從三聖宮、古塔所建略見一斑。
蔡家甸不再沉默,渴望騰飛,這裡的村民在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