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甲聯賽第17輪,國際米蘭客場挑戰羅馬。上半場佩萊格裡尼率先得分,下半場什克裡尼亞爾和阿什拉夫連進兩球助藍黑軍團反超,但比賽末段曼奇尼的頭球幫羅馬扳平比分,最終雙方2-2握手言和。本輪過後,國際米蘭繼續排在積分榜第二名,但與榜首的差距已拉大到三分。
最後階段被對手圍攻導致比分被扳平,孔蒂在下半場的幾次換人調整成為了本場比賽最具爭議的地方。
【堅持縱向連接,上半場稍佔優勢】
聯賽第15輪6-2大勝克羅託內,孔蒂對鋒線做出調整,一改往日兩名前鋒各抱一邊的打法,讓兩名前鋒集中在中路,前後縱向站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當時就說這是一次非常積極的改進,對未來的進攻會有不小的提升。
聯賽第16輪由於盧卡庫受傷沒有首發,新套路的嘗試被迫終止。桑切斯承擔起了串聯前場的作用,但由於傷病初愈狀態不佳,沒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國米1-2負於桑普。
本輪客場挑戰羅馬,盧卡庫重回首發,縱向連接再現,繼續成為藍黑軍團的主要攻擊手段。
這球雖然盧卡庫早早被放倒,但阿什拉夫來到中路做球,替代了盧卡庫的作用,依然是縱向直線突入的套路。
當然也不是每次都是盧卡庫回撤,有時也會出現勞塔羅回接,盧卡庫頂在前面的情況。但注意看上面這次進攻,勞塔羅回接時,對方中衛並不跟出去,而是轉身往回,準備去防盧卡庫的前插。說明在對方心裡,盧卡庫才是威脅最大的存在,這也是為何盧卡庫回撤能引出後衛,給勞塔羅製造前插空間的原因。
看看羅馬這防守方式,一堆前鋒後衛站成一排,等著長傳出來以後開始賽跑的情景,是不是像極了礦工兩場零封國米的防守方式。
礦工的防守方式取得成功以後,國內聯賽也已經開始有球隊效仿。因為國米之前的進攻是一字排開,平行站位拉開寬度,邊翼衛壓到邊鋒位置,兩名前鋒站住肋部,兩名中場巴雷拉和比達爾也拉到邊前衛位置上,唯一的中路球員B羅由於出任單後腰,距離較遠,無法與鋒線形成有效連接。要麼是邊路三人小組配合,強行傳中,要麼是全部壓到最前線,準備衝身後。而礦工的防守方式就是就是把中場部分人員撤回後防線,變成一條六人甚至七人的平行防線,覆蓋了足夠的寬度,每個進攻球員前插都有人跟著,你一是沒有絕對的速度能瞬間甩開對方,二是對方已經提前做好準備往回跑,所以進攻很難收到效果。
而孔蒂現在的戰術就是兩名前鋒都擠在中路,盧卡庫往回走,把中後衛帶出來,中後衛一離開位置,防線上必然出現漏洞,其他後衛移動收緊過來彌補住這個漏洞是需要時間的,而勞塔羅就時刻隱藏在盧卡庫身後,就抓這個時間差。
勞塔羅沒有絕對速度,直接長傳身後球讓他去追,他沒有優勢,但利用盧卡庫一點作為掩護,突然前插這兩步的啟動爆發,是他的優勢,哪怕沒法完全甩開後衛,也能勉強能扛著後衛拿到射門機會。
被礦工淘汰之後,孔蒂用了兩三個星期,才想出了破解之法。現在再叫礦工來打一場,孔蒂拿下的概率極大,但可惜,機會不會等你那麼久,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亡羊補牢,雖然已晚,但總比一直不補要好。羊雖然已經被狼吃光了,損失已無法挽回,但漏洞如果一直不補,狐狸也會順著洞摸進來偷雞,能保住雞,總比啥都沒有要好。
孔蒂不擅應變,後知後覺,但總算能覺,比一直不知不覺、執迷不悟要好。
【中場問題】
上半場國米8次射門全部在禁區內完成,而羅馬4次射門只有1次在禁區內。
羅馬的進球來源於搶斷巴雷拉之後的反擊,有犯規嫌疑,而且是遠射折射入網,有運氣成分。但也要看到比達爾的跑動,在中線附近時他與進球的佩萊格裡尼幾乎持平,但哲科中路支點做球,佩萊格裡尼射門之時,比達爾還沒有到位,沒能做出任何的幹擾。
後腰B羅倒是第一時間到位,但他直接猛撲哲科被過,比達爾跑不到位,巴雷拉還躺在前場,後腰全空,這就造成了對方直接面對防線。巴斯託尼頂出封堵,慢了一步,造成折射。
對方射門地點是比達爾的防區,這是第一鍋,B羅被過得太輕易,這是第二鍋。
後腰位置一直是國米的防守軟肋,哪怕是改回532陣型以後,有了三名中場,足夠覆蓋寬度,但還是經常出問題。關鍵在於B羅太愛撲搶,容易失位。
B羅不是防守球員出身,防守時容易失位,所以賽季初孔蒂才嘗試讓比達爾甚至巴雷拉來打後腰,但最終還是捨不得B羅的出球和跑動能力。
而比達爾、巴雷拉甚至包括佳麗,都不是純正的防守型後腰,都是愛頂出撲搶的類型。而正像我在上一場所說,孔蒂要求後防線保持相互距離整體移動,在防守時五個人第一時間退回禁區一線站好位置。
如果是陣地防守,中場一旦頂出去了,五人防線中會有一個頂到中場來補位,或者跟著對方回撤接球的前鋒,這沒問題。但關鍵在於由攻轉守時,防守陣型還沒布好,五個後衛就想著往後退,去布好陣勢,而中場則是撲搶失位,這就容易造成禁區外圍的空虛。
本場雙方在中場拼得很兇,羅馬犯規18次,國米成功搶斷19次,都遠超自己的平均水平。
國米中場巴雷拉和比達爾分別貢獻5次和4次搶斷,但B羅是0次。
不過B羅在近4場比賽貢獻了5個助攻,而之前16場比賽他一共才2助攻,改變在哪裡?從打維羅納的3421開始,到最近的雙前鋒密集中路縱向連接,戰術的改變讓B羅有了更多直接連線前鋒的機會,而且身邊的兩個搭檔不再過於拉邊,讓B羅有機會從中路前插,更多的參與到前場進攻。
B羅最近四場平均分達到7.83分,如果一直保持這個表現,足以比肩伊布C羅,競爭意甲最佳。
【瘋狂前逼帶來逆轉】
前17分鐘,羅馬進球之前,國米控球率44%,但雙方射門次數是2-5,國米領先。而18-47分鐘,比分改變之後,國際米蘭控球率61%,射門2-3,基本持平。
也就是說,國際米蘭控球進攻時,創造機會的效率遠不如打反擊。這也就意味著,羅馬在下半場前20分鐘的被動,以及被反超比分,並不是僅僅因為國米掌控了球權。
下半場前20分鐘,國米控球率60%,跟上半場後半段一樣,但射門次數0-9,完全壓倒性優勢。
區別在哪兒?
在於孔蒂戰術的改變,上半場得勢不得分,從下半場一開始,孔蒂就提速了,進行高強度的前場緊逼,持續了整整20分鐘,完全壓制羅馬,射門9-0,成功反超比分。
兩個進球雖然都不是直接來自於前場逼搶,但毫無疑問,都是前場逼搶形成壓制之後帶來的結果。
【體能下降後的調整】
這一波高強度的前場逼搶持續了整整20分鐘,這樣的持久度是極其罕見的,在上半場全隊就跑出了57.2公裡這樣一個頗高的數據,下半場又這樣瘋狂拼了20分鐘,體能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65分鐘以後,國際米蘭開始降速。
65-77分鐘,國米降速,節奏減緩,羅馬控球率達到64%,但也僅有一次射門,偏得離譜。
這個階段,雙方都出現了嚴重的體能問題,羅馬中鋒哲科在這十多分鐘裡沒有摸到過球,而國米這邊,勞塔羅和比達爾情況最為嚴重。
在陣地防守時勞塔羅需要落位到左中場參與防守,孔蒂賽後也說希望勞塔羅在防守端提供幫助,他付出了很多跑動。
所以,勞塔羅的體能下降非常明顯。
70分鐘後,勞塔羅已經不能及時回到防守位置,即使慢悠悠回來,也無力做出太多防守動作,這次對手在他的防區接球突入禁區,他已經只能站著看。
所以,77分鐘,孔蒂用佩裡西奇換下勞塔羅是沒有問題的,要兼顧左路的防守,佩裡西奇顯然是比桑切斯更合適的選擇,而且桑切斯上一場是什麼狀態大家都清楚。
中場比達爾本來年紀就大,這樣高強度的跑動很快就把他耗幹。
明明60多分鐘就已經體能明顯不支了,但孔蒂為什麼直到81分鐘才換下比達爾?
因為他不知道能換誰。
替補席上有三個中場:森西、埃裡克森、佳麗。
如果比分落後或者是平局,70多分鐘用森西換下體能耗盡的比達爾,加強進攻,這是孔蒂早就想好的套路。
上一場不用森西而用了埃裡克森,我猜測是森西自己的身體有問題,否則不可能寧願用埃裡克森這個已經明確掛牌的人也不用森西。
但是本場森西應該是可以出場的。
但是比分領先之後,孔蒂不敢上森西了。
森西在防守端漏洞明顯,在比分領先之後,反而派上攻強守弱的森西,加強進攻?以攻代守?孔蒂不敢。
所以孔蒂選擇了一直耗幹比達爾,直到比達爾主動躺下了,才被迫換上佳麗。因為他知道佳麗很菜,但想著在防守端至少比森西要好一點。
比分領先,中場對位換人,換攻強守弱而且久疏戰陣的森西還是身材高大對抗更好的佳麗,我想大部分人都會做出跟孔蒂一樣的選擇。
不能因為他是我們討厭的孔蒂,就用結果反推,來罵他的這次換人有問題。
真正存在爭議的是另一個換人:科拉羅夫換下阿什拉夫。
孔蒂賽後的解釋是阿什拉夫體能下降,開始連續丟失球權。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丹布和達米安受傷,楊教授和佩奇已經在場上的情況下,用板凳上最後一個邊路球員科拉羅夫換下阿什拉夫,似乎也沒問題。
阿什拉夫前場對抗倒地,對手射門
確實,在被換下之前,阿什拉夫連續兩次在進攻中丟失球權,但也要看到,在比賽末段,他是場上少有的還能衝到前場去支援前鋒的人。
可以看到,阿什拉夫被換下時感覺不太高興,並不想下場,應該是覺得自己還有餘力。
從賽後的跑動數據來看,阿什拉夫的跑動總距離和時均跑動都沒進隊內前五,被換下時應該就跑了10公裡左右,應該還有一些力氣能堅持一下。
確實阿什拉夫本場丟失球權14次,為全隊最高,但他身邊的隊友什克12次、巴雷拉10次、B羅13次,也都不少,何況進攻球員本來就會更多的丟失球權。
77-86分鐘,10分鐘時間羅馬射門9次,完全壓得國際米蘭過不了半場,並扳平了比分。
在這一時間段,盧卡庫僅1次觸球,是在本方禁區內的解圍,國米總共在對方半場3次觸球,除了什克的一次頭球爭頂,就是阿什拉夫上面那兩次失誤。
比分被扳平,完全是由於沒有進攻,被動防守,被對手持續不斷的圍攻所致。
孔蒂在賽後說,他在場邊告訴球員要繼續施壓,不要落位太深,不能只是被動防守。比分被扳平,是由於體能耗盡,以及羅馬不顧一切的進攻。
我相信孔蒂的話,抱頭挨揍並不是他的本意,但他換下阿什拉夫,失去了唯一的反擊點,卻造成了抱頭挨揍的事實。
國米下半場跑動59公裡,其中大部分來自於前20分鐘的高位逼搶,正是這一波持續20分鐘的高位逼搶,反超了比分,也耗盡了體力。
最後時刻的被動,有孔蒂換人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來自於體能的耗盡,B羅跑了13.5公裡,比平時整整多了1公裡多。而盧卡庫在對手射門9-0圍攻的這10分鐘裡,根本沒摸到過球,佩裡西奇4次觸球,全是在本方禁區內的解圍。
在這被動的10分鐘裡,國米不是沒有拿到過球權,但從後場組織?B羅已經跑了13公裡,三後衛也都跑了11公裡,面對羅馬破釜沉舟的最後一搏,沒有能力在後場控穩球了。而長傳到前場?盧卡庫不說爭頂,連落點都已經跑不到了,之前的前場逼搶,盧卡庫拖著200斤的身子多次去逼搶門將,加上跟斯莫林的對抗,已經耗幹了。這種時候,一個阿什拉夫,能起多大作用?
這種整體的被動,並不是一個阿什拉夫就能解決的。留下阿什拉夫或許能增加一兩次前場拿球,但盧卡庫已經跑不動,阿什拉夫一個人,體能也沒剩多少,能做什麼?隊友跟上去了,阿什拉夫丟球,被對手反擊,隊友已經衝不動了。隊友不跟上去,難道指望阿什拉夫千裡走單騎一條龍突破?
其實在換下阿什拉夫之前,國米就已經處於被圍攻狀態,3分鐘被連射3腳。
所以,可以說孔蒂換下阿什拉夫是個錯誤,留下阿什拉夫可能會好一些,但最後時刻的整體被動,主要原因還是下半場前20分鐘拼得太狠。而正是這高強度的兇狠拼搶,才讓國米反超了比分。
【總結】
從數據上來看兩隊勢均力敵,雙方也確實是各打了一段時間的好球。
2-2客場平羅馬,結果是可以接受的,大多數人憤怒,是因為最後時刻被圍攻,射門9-0,太難看,太窩囊。
但孔蒂賽後說了,這並不是他的本意,他也知道死守不行,奈何前面拼得太兇體能耗盡。
其實從86分鐘被追平,到95分鐘比賽結束,還有差不多10分鐘時間,羅馬退回去了,沒有繼續壓制進攻,控球率也差不多持平了,但是國米依然沒能製造一次射門,有的只是不斷的失誤。這就是體能耗盡而非主動回收死守的最好力證。
本場很多人罵孔蒂,但我覺得,換佩奇、換佳麗,都沒什麼問題,這是當時最合適的選擇,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換阿什拉夫,但這也並不是被扳平的根本原因。
敢於主動改變節奏去拼得一個反超,以及堅持中路縱向連接進攻,都是好的方面。
所以,我決定再給孔蒂一周的呼吸權,周中義大利杯已經明確會輪換,下周末主場打尤文,才是真正的考驗。
希望孔蒂能夠拿出本場下半場前20分鐘的勇氣來,不要慫,就是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