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點年紀,時間都帶著加速度,眼瞅著2020年又過了一大半。上半年內外交困都快要吃土,本以為下半年形勢會好轉,奈何疫情依舊陰魂不散。為了公司業績不至於撲街,再難搞的項目也得硬著頭皮上。前段時間就被客戶虐了個外焦裡嫩,一激動,寫了篇文章妄稱明年要退休。
文章發出去沒多久,一條信用卡還款簡訊就讓我秒慫,不想工作?啥家庭啊,家裡有礦?口炮爽過之後,還不是得繼續打掃一地雞毛。
我所從事的IT行業,看上去很美:收入高,就業機會多,而且工作地點多在一線大城市。我的同齡人,當年很多都是放棄了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的安逸生活,奮不顧身投身其中。
實際上,從業人員都知道,這是一個苦逼行業。IT行業技術更新快,入了這個坑,就等於選擇了終生學習。大爺大媽在地鐵上看C++,那純粹是程式設計師自黑,不過我年近半百,依然要不斷掌握新知識,這可是實情。
早期IT行業剛蓬勃興起的時候,項目利潤相當豐厚,現如今競爭充分,市場飽和,相當一部分客戶都想用買桑塔納的錢整一部法拉利。他們對信息系統的要求可以總結為這樣一幅對聯,上聯:簡單易用界面好,下聯:穩定高效花錢少,橫批:立馬就要。
我以前的同事有不少創業成功,承蒙不棄,大家也都一直沒有斷了聯絡。每次聚餐,老闆們都會恭維幾句碩果僅存的IT老兵:我們開公司,都是因為技術不行,上了年紀找不到工作,不像你們技術好的,總是有人要。成功人士都深諳自嘲之道,財富擱那擺著,越謙虛越能體現胸襟,越能證明成功的合理性。不過IT行業對中年人的不友好,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話又說回來,除了捧上鐵飯碗當上領導的,肥頭大耳的油膩中年人,基本在哪都不太受待見,願意不離不棄的,恐怕只剩下蚊子和狗了。
我從1995年入行,經歷了從DOS到Windows,從面向過程到面向對象,從C/S到B/S幾次重大的技術變革,這一路走來的辛苦自不待言,說多了貌似太矯情。當年的同事,沒跟上時代步伐,陸續被拍死在了沙灘上的,也不在少數。
現如今,年紀一大把,沒被淘汰算不錯了,況且老闆仁義,離家又近,剛聽說恆大都開始執行712工作制了,額滴個乖乖,還要啥自行車啊。
雖說如此,我堅定認為當初離開國企是正確的選擇,雖然一輩子遺憾的事不少,但對此我從沒後悔過,就算現在人老珠黃,有機會再回去,我也沒興趣。
有一個朋友在國企混了近十年,對領導言聽計從,鞍前馬後謹小慎微地伺候著,某一天聚餐喝大了,酒壯慫人膽,壓抑已久的真心話迸發出來,一下子從親信淪為異己,自此備受折磨,三伏天被安排爬梯子粉刷廠房天花板,汗從脖子一直流到鞋裡。不得已,最後只得主動滾蛋另謀生路。因為長期混日子,專業技能已丟失殆盡,如今只能做點小生意度日。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中給出的結論:越穩定的越脆弱。工作越穩定,對組織越依賴,抗風險能力就越弱。
當年從國企離職,主要是不願意受制於條條框框,不甘心低眉順眼。只想出來打工,憑本事吃飯,心安理得,自由自在。現在看,當時太傻太天真,正如盧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不論做什麼工作,總有折磨你的人。
對計算機極其著迷,是當時辭職的另一個理由,就想做這行,朝思暮想。那現在怎麼就沒興趣了?其實也正常,山珍海味吃多了都膩,別說一個工作幹了幾十年。
我也曾想過轉換個賽道,比如搞搞自媒體,碼碼字拍拍段視頻什麼的。試水個把月,結局有點悲催。術業有專攻,舞個文弄個墨,作為業餘愛好還湊合,按專業標準要求,真心拿不出手。再說了,一旦把愛好做成了職業,大概率這愛好也就毀得七七八八了。
能妥善兼顧好職業和興趣的,馮唐是箇中翹楚。主業是戰略管理,業餘時間寫作,既不耽誤掙錢,也不虧待愛好,只是必須犧牲點娛樂休閒的時間。不過既然是愛好,那自然樂在其中吧。他在不耽誤正經工作的情況下,能保證穩定輸出,還有品質保證,著實是人中龍鳳,雖然現在有點江郎才盡的意思。他最近的文章又在講「金線」,用來舉例的金線之作,依舊還是以前那幾段。
朋友圈裡的跨界青年、斜槓中年也不少,有些副業也做得風生水起,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情況下,沒毛病。
職場安身立命之本其實就是三樣:專業技能、人品和人脈。專業技能無需多說,這是看家的本事,怎麼強化都不為過。有行業專家的標籤加持,才能讓別人有相關需求時想到你。有些人長袖善舞,總是嚷嚷著要整合資源,還有些人專注於混圈子,校友會、行業群都閃現著他的風採,其實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所謂人脈也不過是泛泛之交,折騰這些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
如果到了35歲,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還能夠被年輕人輕鬆替代,被裁員找不到工作也不冤,只能怪自己以前扯了太多淡,打了太多遊戲,蹉跎了太多青春歲月。好在這時候還是可以搶救下的,別整天瞎迷茫了,什麼時候努力也不晚,無論多大年紀,前半生與後半生的分界線,其實就在此時此刻。未實現的夢想都在路上,未達到的遠方都是未來。(這二手雞湯味道有點似曾相識)
一份工作也別一條道走到黑,免得最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如果過去的學歷和經驗不足以支撐自己繼續晉升,這時候選擇就比努力更重要了。有機會就充充電、鍍鍍金,想方設法給自己頭上加點光環,網際網路大廠都看重這個。辨清行業發展大方向,千萬不要幹1912年當太監1949年入國軍的傻事,AI都這麼發達了,還有人諮詢我做翻譯有沒有前途,想想那些以前做塞班開發的人,現在墳頭草都快一尺高了。
人品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前同事,有幸進入到一家了不起的企業,可惜禁不住誘惑,勾結供應商中飽私囊,被掃地出門後,因為壞了名聲,在廣州IT行業內再無立足之地,無奈只能轉行。還有些人缺少職業道德,經常在項目最吃勁的時候抽身而去,不為別人著想,只顧著自己輕鬆快活。還有些人愛佔公司的小便宜,喜歡在報銷等環節做些手腳,目光短淺,取小利而失大義。
在職業生涯的初期,也許人品的重要性還不明顯,越往後,越重要。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行走江湖一生,常常能有人關照,人品起的作用,甚至可能會超過專業技能。
人脈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朋友們事業有成,我羨慕但不會嫉妒恨。有些人總盼著自己的朋友倒黴,自己沒出息別人也甭想好。我可不做這種傻叉,朋友們都發達了多好啊,說不定什麼時候還可以拉兄弟一把,最不濟,找人借錢的時候,選擇也多一點。
年輕氣盛的時候,容易四處樹敵。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像公司的競爭對手之類,沒必要互相詆毀,搞個你死我活,儘量搞好關係,且不說可以幫忙圍個標這種小事,也許以後走投無路之時,當年的競爭對手公司,就是你最好的去處。
35歲以後換工作,甭瞎耽誤功夫去招聘網站投簡歷了,除了讓HR鄙視之外,基本上不會有效果。這時需要的是人脈或是獵頭。如果這個時候還不夠出色到能被獵頭關注,那真要好好反思下,之前的時間都花哪去了。
人到中年以後,若想工作無憂,建議遵循成功三要素:1、堅持;2、不要臉;3、堅持不要臉。我沒有開玩笑,死要面子活受罪。親戚、朋友、同學,甚至是自己以前的下屬,別人比你混得好,如果有更好的機會,都不妨拉下臉去投奔。不要相信「好馬不吃回頭草」這種傻話,自我設限最沙雕,好馬不吃回頭草,唯一的原因就是草長得不夠好。
我也有若干朋友財務自由提前退休,日子貌似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逍遙快活,反倒還有點空虛寂寞冷的意思。首先聲明,此處基於我個人的想像,不信也別和我爭,爭論的結果肯定是你對。
扯這麼多,其實也不是我多敬業,主要是房貸還沒還完。
最近一次買房,我申請貸款30年,本想著銀行可能不會接受這麼久,沒想到審批順利通過了。
等還完貸款,我已到古稀之年。
行了,啥也不說了,誰也別攔著我,我要工作到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