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今年的冬至在陽曆12月21日,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天氣嚴寒,陰氣較盛。冬至節氣人體陽氣內斂,新陳代謝相對緩慢,應養精蓄銳,休養生息,以利於來年的春生、夏長、秋收。一、冬至進補,開春打虎隨著冬至到來,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也由此拉開序幕。冬至日為一年之中陰氣最旺的時候,而後一陽初生,陽氣產生並逐漸旺盛,這也正是「陰極陽生」道理的體現。諺語云:今年冬至進補,明年開春打虎。冬至前後是進補的好時節。此時,人體內陽氣逐漸開始蓬勃升發,易吸收補充進來的營養。
餃子在北方,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一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合藥留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回南陽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鄉親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食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被凍的耳朵都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湯圓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在廣東及江南地區,民間有做湯圓的習俗,以祀神祭祖。一家人團圓圍吃湯圓,暖意濃濃。湯圓皮是由糯米粉做成的,其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 飲食忌急補、過補 飲食進補應根據個人的體質差異,有的放矢,有虛方補;還要辨彆氣血、陰陽的不同而進補相應的食材。要注重脾胃功能的調養,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較弱的人要慢補,忌急補、過補。
羊肉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此舉漸在民間流傳並形成習俗。 中醫認為,羊肉性溫,味甘,有健脾益腎、溫補氣血的作用。對於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後或產後身體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最適宜於冬季食用。二、養腎正當時,調護有章法 腎主水,藏精,在志為驚與恐,與冬令之氣相應,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那麼,應該如何養腎呢? 精神內守,恬淡虛無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精神安定、清淨,及時調攝不良情緒,避免情緒的大起大落,面對壓力與困難,要及時解決,保持良好心態,做到秘而不宣,含而不露,令心神安靜自如,驚恐不安則損傷腎氣。 早臥晚起,必待陽光 「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冬季氣候嚴寒,陽氣肅殺,夜間尤甚,故主張「去寒就溫」以防寒保暖,固護腎中陽氣及陰精。要「早臥晚起,必待陽光」,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去寒就溫 冬季黑夜漫長,白晝較短,氣候寒冷,須「去寒就溫」,避風寒,多添衣服,注意保暖。在室內的時候,可以烤火、開暖氣或空調,但是要注意不可過暖,室內溫度以高出室外5~8攝氏度為宜,一般為18~25攝氏度為宜,以免陽氣外洩。 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可以舒筋活絡,促進氣血運行。在背風處多曬太陽,能促進機體對鈣、磷的吸收,利於骨骼的健康,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 不要憋尿 冬夜天寒地凍,許多人有尿意,但是因為怕冷或貪睡,未能及時排尿,可能會傷腎。因為尿液積存到一定程度,會產生一些水濁之氣,損害腎臟,所以及時將尿排出體外,對於養腎也非常重要。 適當運動,節約房事 運動要適度,以周身發熱,無汗或微汗為佳,不可大汗,要符合「無洩皮膚」的原則。故冬季養生,同時還應注意節制房事、節慾保精,不可恣其情慾,傷其腎精。清代石成金《養生鏡》中告誡人們「冬三月乃水藏閉澀之時,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 少鹽、食「黑」 《素問·髒氣時法論》云: 「腎主冬……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日:「冬之時,飲食之味,宜減成增苦,以養心氣。」冬季飲食適量增加苦味以符合「五行」的生化承制之道。多吃一些肉類、豆類,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 同時,飲食要葷素搭配合理,不可過偏,如羊肉、牛肉、大豆、核桃、慄子、木耳、芝麻、紅薯等均適宜冬季食用。中醫「五行」理論認為,黑色屬腎,一些黑色食品不僅營養豐富,為諸多食物之冠,而且又大多是性味平和之品,對腎氣衰弱、體虛怕冷者尤為適宜。如黑米、黑豆、黑棗、黑菇、黑芝麻、黑木耳、黑桑葚、烏骨雞、甲魚等。
三、艾灸培元固本中醫學認為,艾灸有扶正祛邪、溫陽補氣的作用,特別是在冬至前後5天進行艾灸,不僅能驅除寒邪、溫養經絡、培元固本,增強機體的抗寒能力以治療相關疾病,還能調節臟腑功能,促進人體的正常代謝,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可常規選擇神闕穴、足三裡穴、湧泉穴、關元穴、氣海穴等作為保健穴位,女性還可增加三陰交穴、太衝穴、太溪穴等。 操作時,選好穴位將艾條燃著端懸起,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保持3~5釐米,灸治時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而無灼痛為宜,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皮膚局部稍有紅暈為度,具體以個人的耐受能力為衡量原則,不可強忍疼痛。若有明顯的灼傷感,可根據熱感適時調整距離,以免灼傷皮膚。四、導引按摩助養腎 對於平時體弱多病的人群,可以在臨睡前平臥位,雙手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尖輕觸任脈的神厥穴、氣海穴或關元穴,平靜呼吸,將注意力微微集中在指下的穴位上,慢慢會感覺發熱、麻癢、肌肉跳動,並感覺雙下肢(尤其是腳底湧泉穴處)有氣在運行。這是腎精漸充盈,腎氣漸旺盛的表現,有很好的強腎保健作用。
【來源:中醫中藥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