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說我的「傷自尊」的臺北一日遊,感興趣的朋友請翻閱前文。
從國父紀念館出來上大巴,幾分鐘後就到了中正紀念堂的側門大忠門,正門是不可以停車下客的。
顯然,這裡也是臺北旅遊必到的景點之一。
中正紀念堂位於臺北市中心,分別以杭州南路、中山南路、愛國東路、信義路的周界,佔地為24.79頃。為紀念蔣介石於1976年籌建,工程於1976年10月31日動土,1977年11月動工,1980年3月31日完工,並於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典禮,4月5日起對外開放參觀。
全區包括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公園、牌樓、瞻仰大道、兩側為劇院及音樂廳,造型仿北京天壇之頂、埃及金字塔之體,高聳威嚴,全是中國宮殿式之建築,有濃烈的文藝氣息。
中正紀念堂於以中國庭園造景為主要設計形制,加廊窗稜古典而幽雅,整體建築則以藍、白二色搭配相和,有著自由、平等的寓意。中正紀念館的上層有蔣介石的巨幅銅像,銅像後白色大理石上是蔣的主張,基座上刻有蔣的遺囑。
中正紀念堂由高聳的紀念樓為中心,包圍著蓊鬱茂密、迎風搖曳而色彩繽紛的樹木花圃與池墉小橋,環境清幽而寧靜,紀念樓則肅穆而莊嚴,一樓主要以展覽室和放映室為主,展示蔣介石生平事跡文物,頂樓則為蔣介石銅像,兩旁駐守著衛兵,而每個小時定時換班的儀式也成為遊客遊覽的重點之一。
中正紀念堂入口即見兩部過去御用的凱迪拉克轎車;廳內的文物展示室主要陳列蔣介石的衣冠、文獻;蔣介石紀念室則完整呈現總統府原來的蔣介石辦公室形貌。
寶頂為八角形代表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造成多數之「人」字形, 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
寶頂採天壇寶藍琉璃瓦頂。牆壁為白色大理石,配上堂前中國傳統式如意圖案之毛氈式花壇,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青天白日滿地紅色調。紀念堂之八角頂,與國家劇院之撫殿頂,音樂廳之歇山頂,成為三山並立之布局。
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進行整點的儀隊交接。與國父紀念館大同小異,觀摩一個即可。
寶頂為八角形代表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八德,聚於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
除了紀念樓外,由於中正紀念堂廣場寬敞廣闊,因此時有藝文大型演出在此表演,如「雲門舞集」戶外公演、「跨世紀之音」音樂會,讓中正紀念堂成為臺北市最大的藝文廣場,另外,每年元宵節所主辦的臺北燈會也是中正紀念堂年度一大盛事。
紀念堂外原有「大中至正」四字牌樓, 巍峨雄峙,接著是寬長的瞻仰大道,兩旁花草樹木一片綠意盎然,在盡頭可見紀念堂建築主體。
該牌樓規制是「五間六柱十一樓」規格,高30米;2007年12月8日之後,被更換為「自由廣場」四字。牌匾更換,源自國民黨與民進黨之爭,曾引發大批反對者與支持者的對峙與衝突,有關此牌匾的爭拗,現在仍時常為媒體所報導。
我們一日遊的張導更是調侃道,自由廣場牌樓下,就是各種集會抗議活動的最佳首選集合地點。
小貼士:紀念堂的開放時間是每天9:00—18:30,每逢整點都會有換崗的儀式,這也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整個換崗過程大概15分鐘左右,中間士兵們會有耍花槍的表演,非常精彩。紀念堂的下層為展廳,可以蓋紀念章留念。交通:搭乘各捷運線如臺北捷運淡水線、信義線、新店線、小南門線至中正紀念堂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
所謂的「總統府」近在咫尺了。
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