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聚合,只有父母與孩子的愛指向別離。
別離意味著長大,有些母親拒絕孩子的長大,想用她的懷抱擋住外面的風雨,黑暗,但是同時也擋住了陽光,空氣。
1、把孩子當成傀儡,沒有獨立人格
《暗黑者3》裡吳洋的媽媽就是一個這樣的母親。
高中時的吳洋一心學習,媽媽每天給他安排的滿滿的,精準到幾點幾分幹什麼,絕不能亂,吳洋也習慣了這種一眼看到底的生活。
從小媽媽就安排好一切,吃什么喝什麼,學什麼幹什麼,都有一套程序。
他就像一個提線木偶一樣,不能做錯一個動作。
後來生活裡出現了一抹亮色——同桌千羽,她活潑可愛,漂亮有趣。
他們相處甚歡。
這被經常在教室後面窗戶外監視吳洋的媽媽發現了端倪。
她毫不猶豫出手了,當眾羞辱了女生。
從此那唯一的亮色也沒有了。
吳洋又不會笑了。
他在母親的規劃下,確實很優秀。
從選專業,到讀哪個學校,交往什麼樣的人,甚至每天幾點吃藥,排便,都在母親的掌控之下,要讀博士了,還要像一個小學生一樣,出去跟朋友聚一聚,為了半個小時要跟母親討價還價。
本以為去美國可以喘口氣,脫離母親的控制,但是母親辭了工作,要一路追隨。
後來在畢業典禮前吳洋又遇到了千羽,他們只是故友重逢,吳洋邀請千羽參加畢業典禮,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是被時時監視的媽媽發現了,可了不得了,她不允許出現她計劃之外的事情發生。
於是她又出手了。
這次出手的代價是千羽滾下樓梯,失去了肚子裡的孩子。
兒子對她失望透頂,最後站在樓頂,伸開雙臂,飛了下去。
也許對他來說,只有死才能解脫吧。
這種愛令人喘不過氣來,她完全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孩子的一切都是她的。
雖然是父母生了孩子,可以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但孩子又是獨立的個體。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這一屬性,因為孩子最終都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父母的責任是趁孩子未離開你獨立生活之前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做好獨立生活的準備。
2、一切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不知道
這句話是媽媽們最愛說的一句話。
「媽媽怎麼會害你!媽媽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聽媽媽的沒錯,就按媽媽說的去做。」
……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去年看《小歡喜》,印象最深的一個家庭就是喬英子和媽媽宋倩。
宋倩也是一個把女兒所有未來都規劃好的人。
生活上絕對不許英子吃垃圾食品,要吃各種口味奇怪的補品。
這都沒錯,媽媽不都這樣嗎?
可是再好的媽媽也要尊重孩子。
英子喜歡天文,喜歡樂高,這是多棒的愛好啊!
但是不行,跟學習無關,決不允許。
為了去天文館演講,英子要撒很多個謊,每天跟媽媽要圍繞學習展開話題,說其他的都能被引導到學習上來。
雖然是學霸,考第一,但是英子的內心越來越壓抑。
終於因為報志願的問題,她想去南大,一是因為喜歡,二是可以逃離媽媽。
當一個孩子想逃離的時候,她對母愛是多失望。
然而媽媽不同意,於是英子抑鬱了,想跳江自盡。
對媽媽的失望變成了對生活的絕望。
不被尊重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3、現實中這樣的母愛
有人說了,那些都是影視劇,現實中哪有這樣的母親,這不把孩子逼上絕路嗎?
近日,一個初中少年要跳樓,幸虧被人救下來,問他為什麼跳樓?
他說他學習很努力,已經考進級部前100名了,但是媽媽卻從來不表揚他,生活裡母親照顧他很好,很好。但是他覺得很挫敗。
母親只認成績,一直覺得不夠好,還不夠好,他覺得母親忽視他其他的需求,從不肯定孩子,他太累了。
他的母親還在一邊喋喋不休:我也是為了你啊……
少年的舉動還沒有使母親意識到她的錯誤,她還是覺得自己做的沒錯。
說到這裡,我覺得我也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
我幹涉過她喜歡漫畫,幹涉過她喜歡小動物,理由也是一個:耽誤學習。
我從這些案例中要警醒:怎麼樣才是愛孩子?
給她完全規劃好一切,只是讓她閉著眼就可以走到底嗎?
她或許會少走彎路,少經歷風雨,但是她會快樂嗎?
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父母的。
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也不需要為了孩子全盤犧牲。
你們只是剛好有機會一起並肩行一小段路,幫助彼此探索未知的人生,你告訴他一朵花的名字,他告訴你花瓣的背面有一隻小蟲。
這樣足矣。
有時候我們無微不至,沒有縫隙的所謂愛和關心,實際上感動的只有自己。
我們的愛像蠶繭把孩子包裹的緊緊的,要有足夠的空間,孩子才能破繭成蝶。如果裹得太緊,就沒有看到外面廣闊天空的機會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