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2020-12-14 騰訊網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潘懈,女,42歲,水族,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在黔南古樸的水族村寨,潘懈扛起了馬尾繡傳承與保護的大旗,和水族姑娘一樣,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從事少數民族布藝、服飾生產多年,一直致力傳承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藝,打造民族品牌,傳承民族文化。

她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製作馬尾繡的技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潘懈而言,馬尾繡不單單只是一項技藝,更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

「水族馬尾繡是一門傳承上千年的技藝,至今仍尚襲古老傳統的刺繡法,其獨特之處在於用絲線纏裹馬尾用於刺繡,使繡品呈現淺浮雕感。」潘懈這樣說道。

她在製作時首先準備好馬尾毛作為原材料,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然後才是繪製圖案了,通常是在深色面料上,按所設想的圖案一 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由於馬尾毛的質地堅硬,能使圖案既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又不輕易變形,經久耐用,另外還能利用馬尾含有的油脂成分,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接著還需要繡、挑、補、梭,加以各種彩色絲線來填充,達到色彩濃重、線條分明的藝術效果。此外,馬尾繡上還可以綴上閃閃發光的銅飾,用絲線將銅片穿進圖案中,小小的銅片,中間帶孔,如同古幣,以寄託水族驅邪避兇的寓意。

潘懈在2017年開始生產經營少數民族服飾,2018 年創辦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公司擁有產品研發、生產車間約304平方千米,註冊資本100萬元,主要生產的產品有水族特色床單、水族馬尾繡服飾等。公司的員工都是多年在外從事紡織方面和從小就製作馬尾繡的農民工。潘懈引進新型縫紉機和織布機,製作的速度比傳統方式要快2倍以上,實現年產值50萬元,在產銷一體化的模式下,解決了560人以上的就業問題,確保農村婦女利用織補、製作馬尾繡等方式增收收入,助力了三都縣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潘懈潛心研究馬尾繡技藝多年,功夫不負有心人,作品多次在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比賽中獲獎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她抓住國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家倡導發展民俗旅遊的機遇下,不斷研發新產品,把民族產品的銷售範圍延伸到旅遊景區,實現了旅遊與民族傳統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

潘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繼續勇往直前,為中國民間馬尾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屬於她的一份力量!

|時代·鄉創周刊 |

相關焦點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水族馬尾繡的電力情結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趙勻川 攝 「在我們水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直離不開供電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年來,有了南方電網充足的電能,繡品的質量提高了,我們的馬尾繡品已經賣到了全世界,未來,我們將把馬尾繡產業做大做強,讓水族繡娘的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也讓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綻放出燦爛絢麗的光芒。」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01馬尾繡簡介貴州省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宋水仙說。從此,幾十年如一日,宋水仙堅持專研水族馬尾繡技藝,用一縷縷馬尾絲將愛凝結為一張張背帶、一頂頂童帽、一雙雙繡花鞋。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三都中和鎮雪花湖安置點「水族馬尾繡一條街」開門迎客
    印象黔南網訊近日,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移民安置點內人潮湧動,馬尾繡一條街上一家家商鋪已正式開門營業,一片熱鬧景象。記者走進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易地移民安置點看到,中和鎮三洞馬尾繡協會和中和鎮三洞水書協會正在舉行入駐儀式,大家用水族歌舞表達著入駐「水族馬尾繡一條街」的喜悅。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人大代表宋水仙:馬尾繡裡的新生活
    同時,本次連線還通過三都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連線當地馬尾繡繡坊,向網友描述了馬尾繡為三都自治縣婦女帶來的新生活。馬尾繡是一種水族婦女獨創的手工刺繡技藝馬尾繡是一種水族婦女獨創的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獨山智娜馬尾繡貿易公司:傳承民族藝術 弘揚民族文化
    6月15日,獨山縣智娜馬尾繡貿易有限公司水族馬尾繡展示館盛大開業,法人代表潘智娜,人報網總編輯、中央電視臺七套聞道欄目組以及眾多馬尾繡文化愛好者共同見證了這一美好時刻!水族馬尾繡工藝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人民的一項傑作。
  • 生動展示水族文化!深圳導演作品《繡》容獲"中國紀錄片十佳"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4日訊 (深圳特區報記者 莊瑞玉)14日,紀錄片《繡》在深圳正式發布。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這部由深圳導演李亞威拍攝的紀錄片,剛剛獲評為第26屆中國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
  • 服貿會參與者:把馬尾繡技藝傳下去,是我的幸福所在
    本組系列報導,我們聚焦十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優秀人士,聽聽他們的堅守故事。韋桃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繼承人我出生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今年56歲。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馬尾繡的相關技藝。
  • 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精緻繡品引關注丨聚焦服貿會
    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貴州館右側,是馬尾繡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的攤點,雖只有兩個小玻璃櫃,但櫃裡櫃外的馬尾繡繡品,頗引人關注。北京居民餘女士走到櫃前,拿著馬尾繡細細察看,神色訝然:「天哪,馬尾居然可以做出這麼精緻的藝術品!」拿著繡片的她顯得愛不釋手,當即決定買下,於是便和韋桃花討價還價。韋桃花喊價1600元,餘女士還價1000元。
  • 聚焦服貿會丨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精緻繡品引關注
    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暨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貴州館右側,是馬尾繡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的攤點,雖只有兩個小玻璃櫃,但櫃裡櫃外的馬尾繡繡品,頗引人關注。北京居民餘女士走到櫃前,拿著馬尾繡細細察看,神色訝然:「天哪,馬尾居然可以做出這麼精緻的藝術品!」拿著繡片的她顯得愛不釋手,當即決定買下,於是便和韋桃花討價還價。韋桃花喊價1600元,餘女士還價1000元。
  • 中國唯一水族自治縣:文化扶貧顯身手
    館長韋家貴是水族牛角雕傳承人。2008年以來,他將搜集多年的水族馬尾繡精品、水族水書古籍卷本、水族銀飾、水族服飾和水族老物件等各種珍貴水族文化藏品三萬餘件,在自家樓上建起了水族家庭博物館,全天免費開放,成為展示和宣傳水族文化的窗口。  在板告村,水族文化氛圍濃鬱,素有「水族馬尾繡的發源地」之稱。婦女手上的傳統針線活,如今成了板告村的家庭主要收入之一。
  • 「微紀錄片」唱支山歌給黨聽:她把水族脫貧的故事「穿」到北京
    宋水仙正在展示她的馬尾繡工藝品馬尾入繡 一生入夢宋水仙所居住的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人有著自己的文化與信仰。「我們水族信仰馬,我們用馬尾繡在背帶、鞋上,可以保佑我們一生平安。」宋水仙說,水族婦女以馬尾入繡,在於它的堅硬質地能使圖案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又不輕易變形,生動形象,活靈活現,馬尾繡由此得名。在水族地區,製作馬尾繡技藝的優劣,常常被用來評判一位女子悟性的高下。
  • 直播看廣西館藏大師畫作、非遺傳承人教學馬尾繡……這個國際博物...
    同時,王雙給觀眾講解作品背後的故事、畫家的信息、筆墨特點。這樣「展示+解讀」的方式,給人們傳遞了不少珍貴的文物書畫知識。以館藏一級文物——《明清陳淳、石濤合冊》中兩幅石濤的作品為例,冊頁加前題後跋共22頁,完美地展示了一個家族的三代遞藏史,也向觀眾梳理了明清大寫意水墨花卉的一個發展。
  • 「新市民·追夢橋」獨山「新市民·追夢橋」馬尾繡製作暨建立婦女...
    7月15日,獨山縣「新市民·追夢橋」「錦繡女」馬尾繡製作暨建立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合作機制培訓班在玉水鎮移民安置點開班。此次培訓由縣婦聯、檢察院、團縣委、總工會及玉水鎮主辦,玉水鎮欣怡水族馬尾繡工藝品廠承辦,為期三天,共吸引了60餘名貧困及移民搬遷婦女參加。培訓旨在通過實施「錦繡計劃進社區」工程,推廣「錦繡女」手工製作,幫助更多婦女掌握一技之長,提升易地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婦女群眾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