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 餘世鵬
特斯拉登上全球車企市值第一寶座,A股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迎來投資機會。
11日A股三大指數衝高回落,特斯拉概念逆勢走強。從數據上看,特斯拉概念板塊11日獲得12.45億元的主力資金淨流入,超大單淨流入更是達到了17.20億元,在兩市概念板塊中均排名第一。
基金經理認為,2020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有望迎來全球共振拐點,隨著疫情邊際影響消減,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經營數據有望在7、8月份逐步兌現。
超大單流入逾17億元
11日兩市小幅低開,但在手機遊戲、特斯拉等概念板塊拉升下,股指很快開始反彈,早盤時創業板指一度漲逾1.5%。午後市場雖然人氣有所轉低,各大股指也由漲轉跌,但汽車板塊和特斯拉產業鏈相關板塊,依然維持了上行勢頭,成為周四A股市場中的一抹亮色。
東方財富數據顯示,11日特斯拉概念板塊獲得12.45億元的主力資金淨流入,超大單淨流入更是達到了17.20億元,在兩市概念板塊中均排名第一。值得一提的是,11日指數雖有所回落,但因領漲板塊帶動整體交投人氣,兩市合計成交7209.74億元,較上一交易日的6151.04億元明顯放量。同時,北向資金依然實現了淨流入。
「新能源汽車板塊無疑是11日A股最搶眼的板塊,因為特斯拉股價突破1000美元,帶動了投資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情。」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6月10日特斯拉盤中大漲,股價一度突破1000美元,市值突破185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1.3萬億元),不僅超過了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還超過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豐田汽車,成為全球最大市值的車企。
在創金合信新能源汽車基金經理曹春林看來,新能源汽車板塊帶來的投資機會,還會延伸到多個科技領域。「電動車逐步取代燃油車是一個大的趨勢,原來制約電動車發展的核心因素——電池技術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未來,汽車應用的場景將會是電動化、無人駕駛,汽車也會使用分布式儲能器,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隨著智能化替代深入發展,未來傳感器和晶片會在新能源車裡面用得越來越多。」
7、8月份業績數據有望兌現
「從新能源汽車板塊長期發展趨勢來看,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示範效應極大,特斯拉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車企,是汽車智能化、電動化長期趨勢的一個裡程碑,或將引領整個車聯網(汽車生態)的自動化加速進程,綠色能源革命也有望提前到來。」平安基金認為。
楊德龍表示,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燃油車是大勢所趨,新能源汽車的大發展,既受到政策的支持,也是在傳統燃油汽車逐步式微的情況下,消費者主流的替代性選擇。
「根據工信部的表態,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要佔到汽車總體銷量的25%。而按照現在我國一年2800萬輛的銷量計算,25%效率即為700萬輛,但現在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僅有100多萬輛。這意味著,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還有幾倍的增長空間,這無疑會帶動整個行業板塊的發展,特別是對鋰電池板塊形成較大利好,鋰電池龍頭及相關細分行業龍頭都將受益。並且,鋰電池板塊受益程度會高於下遊整車廠。」楊德龍說。
「目前來看,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新能源行業數據受到一定衝擊,但是市場對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板塊寄予較高熱情,也反映了市場對該行業中長期發展空間持樂觀態度。」曹春林指出,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行業有望迎來全球共振拐點,隨著疫情邊際影響消減,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經營將會持續恢復,「預計到7、8月份,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產銷、利潤等數據逐步得到兌現。其中,龍頭企業業績有望維持高增長態勢,而持續的業績高增長則可以化解高估值。」
關注鋰電池環節
平安基金指出,短期來看,特斯拉相關標的的股價催化因素包括電動卡車即將量產、需求反彈、5月銷量超預期等諸多因素。但是,對特斯拉這類具有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公司而言,基本面指標對於投資的指導意義相對來說並不大,決定性因素是在於其未來長期的發展趨勢。
那麼,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哪個環節的發展潛力較為突出?
曹春林將整個電動汽車產業鏈分為上遊、中遊、下遊。其中,上遊主要是材料資源,如鋰、鈷(其他均為大宗商品,電動汽車行業對其影響不大);中遊主要包含電池材料、電芯(電池組);下遊主要指電動汽車企業。「在中遊環節當中,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優勢是最明顯的,如電池,電池材料中的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細分板塊的龍頭個股。此外,上遊的鋰、鈷等細分板塊的龍頭個股也具備一定投資機會,而下遊投資機會則會相對較欠缺。」
基於上述分析,曹春林表示,在新能源汽車板塊當中,他最看好的是鋰電池環節。「推動新能源車變革的是電池,電池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最大的增量,不僅價值量較大,技術進步空間也是非常大的,『得電池者得天下』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另外,電動汽車的發展還將催生出另一個大市場——儲能市場,預計未來儲能市場對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增速會超越汽車市場的增速。」
楊德龍指出,當前A股的新能源汽車板塊市值已逾1.8萬億元。隨著相關個股持續上漲,傳統估值方法會認為其估值已經處於高位,但科技類公司往往需要用另類估值方法來進行估值,「它是否昂貴,實際上取決於未來的成長性能不能得到市場驗證,未來能否釋放出預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