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自然而然就會談到「玩中學」這個理念,這也是我一直和大家分享的:
學齡前兒童啟蒙,不是刻意「教」什麼,而是把土壤準備好,讓孩子身體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內心有好奇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頭腦有思考力去解決問題。
那談到「玩」,必然每個人都會想到玩具。真的,玩具特別重要,但玩具選擇上,太多父母是盲目而且充滿隨意性的。
之前在考察曼哈頓幼兒園時,跟一位園長聊起這個話題,我們倆都很感興趣,就結合她家課堂設置,歸納了一下學齡前孩子應該都擁有的幾大類玩具(這裡特別強調,是類別,而不是非要買同款)
1
感官開發類玩具
目標:刺激感官開發,認知顏色形狀和早期數學科學啟蒙
啟蒙第一步就是全感官開發,感官是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只有渠道暢通才有下一步的吸收。那感官裡,眼睛、手和耳朵的開發尤為重要。
一般1歲前的孩子不需要額外引入單獨開發感官的玩具,每天多和孩子撫觸、多和孩子說話唱歌、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臉,引入一些不同材質顏色鮮豔的玩具,就是很好的啟蒙了。
過了1歲後,可以開始引入一些感官玩耍遊戲,花錢的可以買橡皮泥、動力沙等。不花錢的創意也是很多的,比如玩水、玩義大利麵等等。
像在我當時參觀的幼兒園裡,每家設置的感官臺都是玩水為主題的。
一些塑料動物,一盆水,幾個一次性杯子下面戳洞。
各種大小尺寸的杯子
一次性橡膠手套灌滿水戳洞
2
動腦筋類玩具
目標:解決問題能力,專注力和抗挫能力
應該說所有的玩具都是需要動腦筋的,只不過有一類的玩具額外需要孩子專注於某個目標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孩子想要把積木堆成一個塔,想把套圈按順序疊好。
這類玩具經常容易讓大家疑惑,到底買什麼呢?哪些算是呢?特別是某寶搜一下,似乎打著開發大腦的玩具都是聲光電特別酷炫的。價格貴不說,還特別誤導了大家。
這次參觀的幼兒園中,基本上常年儲備的動腦筋玩具都是特別「樸素」的,比如像下圖這個。
積木、拼圖、穿繩、小釘板,這四個我以前就介紹過,這裡就不額外說了,大家可以直接點連結看文章。
這裡唯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動腦筋玩具並不是要等到孩子過了2歲、3歲才引進,相反完全可以提前引入,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玩法。只是對於小月齡孩子來說,玩這些「超齡」玩具,父母需要陪同防止吞咽,還需要更多耐心引導。
還只會趴的小D就已經開始玩小釘板了
3
藝術類玩具
目標:創造力、審美薰陶、培養動手能力
提到這類玩具,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畫畫,這就太局限了。今天不談畫畫,但要提醒大家要學會正確誇孩子畫作。我在紐約進修早期兒童教育時,報的第一門課就是兒童早期藝術,當時寫過兩篇文章分享給大家的,可以重溫:
今天分享一個小遊戲,是很多幼兒園都在使用,也是我和小D經常玩的,希望可以給大家打開思路,那就是撕紙。沒有孩子不喜歡撕紙的吧,很多父母都會頭痛,買回來的繪本都被撕壞了。
我之前也和大家說過,撕紙也是孩子探索行為之一,與其堵,不如提供一個替代解決方案,估計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每家幼兒園都有這個撕紙藝術。
2~3歲的孩子作品
3~4歲孩子的作品,開始使用剪刀了
我也帶著小D做過撕紙的,她14個月時,我給她撕,然後我教她怎麼擠膠水,一起放上去。
還有一種是用一些彩色軟紙,先放一張近圖,大家感受一下質地,類似於單層餐巾紙。這種孩子也會很喜歡,隨意蹂躪紙張是他們的最愛。
也是1歲以後就可以玩的,讓孩子隨意揉捏紙張。這個揉捏過程也在鍛鍊孩子手指力量,適當引導還能認識顏色。
2~3歲孩子的作品(當然那個背景大象是老師統一畫的)
如果不想自己準備那麼多嫌麻煩的,推薦這個品牌,Alex little hands,它家有很多手工材料包,下面這套就是這種軟紙手工的,會自帶各種軟紙和圖案模版。
4
扮演類玩具
目的:想像力、語言發展、發展自我認知
這也是每個幼兒園的必備配置,每個教室都會有一個角落提供一些角色扮演的道具。有的幼兒園會準備各種職業衣服讓孩子們角色扮演,有的幼兒園會提供小廚房等等。
角色扮演類玩具也是個大坑,很多都是大件,我的使用感受是,大家不需要跟風買很多,可以從以下幾大類中先選擇。
1、「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孩子在1歲左右開始第一次的自我意識覺醒,開始認識到「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發展進步,孩子只有先認識自己,才能有意識認識世界,更能有這個自信去探索這個世界。
一旦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後,他也就會開始意識到周圍人對他做的事情。我們怎麼對待孩子就會映射到孩子對待和接受這個世界。
這份「映射」最好的鍛鍊就是從給孩子準備一個娃娃開始。其實男生也可以有娃娃的,愛和照顧他人這種能力是不分性別。
如果男孩家長實在無法接受娃娃,可以買個毛絨玩。讓孩子學習如何照顧「世界上另外一個我」,這是不斷強化發展孩子自我的方式。
2、情景類
最常見的就是廚房、醫生、下午茶、吃飯、購物收銀臺等等。家庭購買的話不一定非要一次性到位買特別大件的,可以買一個「主角」,然後搭配家裡現有的玩具。
挑選的主題一開始最好是孩子感興趣且熟悉的情景,比如小D愛吃也愛購物(嗯,和她媽很像),於是我就入了一個小廚房和一個收銀臺,接下來就可以隨意搭配家裡的其他玩具玩了。
3、打扮類
比如一個消防員頭盔啊,一個鬥篷啊,甚至一個毯子。想想我們小時候因為物資缺乏,女生批個毯子是仙女,男生批個毯子是超人。
那時玩具少,有時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鍛鍊了更多的創造力。
這一類引入時間不著急,一般需要到孩子過了3歲後,開始願意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時侯。這時幾個孩子一起討論角色分配,共同自導自演,也是社交能力的發展。
現在玩具市場琳琅滿目,但並不是所有打著「益智」名號的玩具都是聰明玩具。希望今天這些分享,可以讓大家對自己家裡的玩具購物計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
越會玩的孩子越聰明,早教啟蒙,從選對玩具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