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的文化藝術在多方面都有著共同的根源,大量的日本文化來源於中國文化母體。「俠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將兩國武俠類動畫進行一個比較,得出的結論就是:中日武俠動畫的精神核心源於同一套文化價值體系。
日本「武士文化」源自中國傳統文化,據日本學者新渡古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中描述:「佛教、神道、孔孟之道是構成武士道的三個起源…如果嚴格從倫理教義討論,孔子思想是武士道最豐富的來源。」
在中日兩國動畫作品創作中,武俠都佔據很重要的位置,我國有《俠嵐》、《少年錦衣衛》、《少年歌行》等一系列代表作,在青少年觀眾之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相對的,日本也有《浪客劍心》、《異邦人》、《混沌武士》等,其影響力也很是強大。
2007年上映的日本動漫電影《異邦人:無皇刃譚》感覺很像八九十年代香港武俠片的動畫版,導演也表示這部動畫電影有意向70年代的動作電影靠攏。70年代當時影壇最盛行的三大動作類型,分別是:香港邵氏動作片、美國西部槍戰片、日本的劍戟動作片。
.
武士當道,武力至上的日本戰國時代;皇權至上,權傾一時的中國封建時代;以及美國武力掠奪,開創新社會的西部「淘金」時代。不同的背景卻又統一的世界觀,造就了70年代動作影片的時代韻味。
時代背景分析
影片中帶著許多中國元素,從大明皇帝保持著中國諸多皇帝追求長生不老煉丹的重口味傳統開始,嘉靖於1542年移居西苑後,專注煉丹,尋求長生不老,當時正好是日本打得硝煙四起的時候,織田信長1582年才最終統一,結束混戰時代,被明智光秀叛滅,也就是說時間背景發生在1542——1582年間,日本處於「天下失序、群雄割據」,是日本的戰國時代。
《異邦人:無皇刃譚》顧名思義:就是詳細講述一下兩個異邦人摒除王命而比武的故事。
明代官員白鸞奉命在日本修建祭壇,要以少年仔太郎之血煉製長生不死藥。
PS:白鸞卻有其人,不過是明代一位有名的清官。
少年仔太郎與帶他來的僧人失散之後,在路上遇到了神秘劍士「無名」。
仔太郎慘遭追殺,每每都是無名救了他,從此兩人結伴同行,性格怪癖的劍士和緊閉心門的少年雖然在性格上磕磕碰碰,但漸漸成了好朋友。另一邊白鸞率領的組織還是抓到了仔太郎,正當他們準備著手煉丹的時候,一位金髮碧眼的劍士「羅狼」出現,他也是追殺組織中的一員,但他雖然聽命行事,卻不知道組織的目的,對他來說可以找到與自己匹敵的對手才是他生存的意義。
就這樣羅狼與無名之間的生死對決開始了……
孤獨(嗜血)的靈魂無處安放?
仔太郎、無名、羅狼其實他們三個都是一類人,都擁有孤獨的靈魂。
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三個都是異鄉人:仔太郎來自中國,他的孤獨源自於無助,所有可以幫助他的人最終都離他而去,除了無名;而無名也是異邦人,他的孤獨,源於難以釋懷的過往;羅狼也是異邦人,他的孤獨來自找不到的自我,所以他將這種孤獨感訴求於與強者的決定。
(無名和羅狼根據時代分析,不是葡萄牙人就是荷蘭人)
其中羅狼更是背負著兩層「異邦人」的身份,他效忠於大明,同時又是一個悲情的流浪者,對於大明他是異邦人,是來自西方的無敵高手,一個如同機器人一樣的工具,即便如此依然難以得到上級的信任;在日本他更是異邦人,一個來自大明的異邦人,因為與同僚的不同,他也被所有人恐懼害怕的圍觀,這樣的困境讓他很難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在片中顯得冷酷又孤傲,就像是一位行走江湖的「大俠」。
《異邦人》畢竟是日本動漫,所以在影片中,很多日本人都非常高大,其實在日本武士時代,武士的個人武力確實很強悍,即便他們很矮,但都是從小開始鍛鍊殺人技術。
說一件與電影無關與武士相關的事情,萬曆時期,有幾十個日本武士從浙江海域——杭州北新關——經過淳安入安徽——再到蕪湖——南京各種兜圈子——最後是宜興——武漢……說實話這真不是什麼戰術,純屬他們迷路了,就這樣,這些人橫行上千公裡,沿途殺害4000多個人,這還只是個例,當時如果沒有戚家軍,日本浪人可能還要在明朝的土地上造孽。
電影中有一個小細節,明明是大明時期,卻出現了「唐土」這個詞,說明對於日本人,唐朝還是他們最敬畏的時代,所以他們才會把我們這片土地稱為唐土……
國內觀眾看片子裡的中國人,就像是日本人看抗日神劇裡的鬼子一樣,感覺都大差不差,基本全是為了求長生的變態……不過這部電影中每個角色性格都特色鮮明,或老奸巨猾,或野心勃勃,或滄桑悲涼,都令人同情。電影中也沒有特意去美化日本人,而是把重點都放在了畫面和製作上。
中日武俠元素的糅合
武俠類動畫片的精神內涵源自中國,但是日本武俠類動畫對於這一題材的展示做到了最好。這也給我國武俠動畫帶了很大的啟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是日本動畫的黃金年代之一,這一時期創作出的動畫作品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異邦人:無皇刃譚》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當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這是迄今為止武俠動畫的最高榮譽了。
《異邦人》中最後一場戲被稱為——教科書式的打鬥
天朝武俠在日本動畫家的筆下掛著一身的邪氣,據說原畫師中村豐用8000張原畫為世人呈現出二維動畫的最高水準,角色動作乾淨利落,簡直就是視覺上的享受。這部動畫裡有很多打鬥場面,特別幾位大明高手的一招一式都是中國武俠風範,出手快速,節奏變化極快。
羅狼最後與無名決戰的時,羅狼說:吃吧,藥可以消除疼痛
無名說:沒必要,有痛覺才更有活著的感覺。
蒼涼的日本武士故事配以中國武俠式的打鬥,三種風格融合,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男人戲。
結語
製作公司骨頭社十分喜歡中國元素,片子裡很常見,而且也有中國人出現,也特地請了中國人配音,基本上是標準的普通話。唯一有毛病的就是其他人的日式中文實在有點難聽…雖然這部電影關於中國的功課沒做足,看在整體效果的份上,還是可以接受。
明朝穿清朝服飾…
從不同的視角出發,當代中日兩國武俠動畫都存在各自的優勢與劣勢,而中國悠久的歷史所提供的豐富素材資源是日本所沒有的,其實也可以借鑑日本動畫的製作方式,學習他們的「工匠精神」,數十年做一個品牌,《異邦人》就是導演十年磨一劍的作品。
相信在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中國動畫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會有更多好的故事,希望今後能夠看到優秀的屬於中國的武俠類動畫電影的代表作,也希望這是永不過時的題材。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