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評論員
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前夕,首屆「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頒獎典禮在長沙舉行。由湖南省教育廳聯合湖南日報社、湖南省教育基金會推選的24名首屆「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獲獎者站到了鮮花簇擁的舞臺中央,接受全社會的禮讚。
仰望這些良師,雖然他們地域不同,崗位不同,教育對象不同,閱歷與學識也不盡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牢記立德樹人的使命,充分展現了人民教師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的崇高境界,無私奉獻、瀝心育人的可貴品格,愛崗敬業、厚德載物的職業操守。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中華文明經數千年而生生不息,遇種種災厄而總能重生,與中華民族尊師重道傳統無不密切關聯。一方「天地君親師」的牌位,足見對老師的尊崇。
得遇良師,何其幸運。遇到好老師,是一個人的幸運;擁有好老師,是一個學校的榮光;擁有源源不斷的、不同層面的好老師,這是一個民族的動力。「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習近平總書記把教師親切地稱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將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老師尊為「大先生」。領袖對教師的厚望,溢於言表。
師者匠心,止於至善。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作為國內感染控制專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教授吳安華隻身一人北上入鄂、無畏逆行;彭富林老師37年間5萬多公裡崎嶇山路的跋涉,為的是踐行當年的一句承諾;卓德剛用大山般厚重的愛,為山區孩子點燃希望,為山區基礎教育樹起標杆。他們用年復一年的堅守,詮釋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師道。
師者如蘭,詩之歌之。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教書育人,教的是知識,涵養的是心靈。張光柱堅守偏遠鄉村40年,為無數山區孩子撐起一片天;作為益陽市優秀教師,17小時工作制,牟金春堅持了18年;30年間,申玢彥輾轉六所學校,並將教書育人的足跡延伸至天山腳下……他們用自己的無私奉獻,點燃孩子們心中的那把火,成為引領孩子們一生的精神力量。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歸根結底要靠人才、靠教育。教育與國勢相連,教師與國運相牽。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築夢育人使命,廣大教師奉獻自我、成就學生,肩負著國家、民族、人民的希望與託付。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湖南自古以來崇文尚學,垂範千秋的教育大家群星璀璨。省委省政府始終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舉全省之力為廣大教師辦成了許多好事、實事:全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教師人才津貼政策,12萬多名教師受惠;率先在全國啟動農村小學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農村教師周轉房、「芙蓉學校」等民生實事如雨後春筍……積年累月的尊師重教舉措,夯實教育強省的根基,增強了湖南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後勁。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建設富饒美麗幸福的新湖南,實現從教育大省向科教強省的轉變,需要更多篤定「立德樹人」理念,有品德、有信仰、有學問的老師。我們再次以隆重的儀式致敬良師,為的是讓一支心有報國情懷、肩扛育人責任、道存師德風範、身懷人格魅力的教師隊伍,開拓通達個體夢想的路程,激活延續國家富強的偉力。
【來源:華聲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