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抗金國的戰場上,木華黎比嶽飛更像名將

2020-12-05 青草無邊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一定會對大破連環馬這個故事印象深刻,在正面戰場上,大破連環馬是一個為數不多的體現梁山陣地戰實力的重頭戲。在施耐庵的描述中,這種騎兵是:「馬帶甲,蹄懸地;人披鎧,只露睛。整體像巨浪一樣推進,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連環馬存在過嗎?答案是肯定的,連環馬不但存在過,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佔據著軍事舞臺的中央。

金國是我國歷史上北部少數民族女真建立的的封建割據政權,在很長時間內統治著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

世界上有很多先天好戰、崇尚武力的民族,女真就是其中之一。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屬於阿爾泰系遊牧民族的女真先人居住在山洞裡、依靠捕魚打獵為生,在惡劣的生存條件下養成了驍勇好戰的性格,這一點從女真頭上的「月代」(男子冠下額頭剃為半月形的部分)便可見一斑(剃掉頭頂正中間的頭髮是為了戴頭盔,後面帶著的小辮子則是固定頭盔)。

女真族建立的騎兵就類似於連環馬,它的名字叫「鐵浮屠」,這個兵種的騎士從頭到腳都是重甲,只露出兩個眼睛,戰馬同樣如此,遠遠看去好像一個個移動的鐵塔,鐵浮屠因此而得名。

普通的重騎兵都是一層甲,而鐵浮屠的裝備是雙層甲,雙甲之間配有特製的蒿草減震,所以普通的刀矛弓箭,鐵錘狼牙棒都無法傷害到鐵浮屠,它的衝擊力無人能擋,在「以人為本」的古代戰場,「鐵浮屠」可以媲美坦克,在不斷的實踐中,金國大將金兀朮,靈活地改造了這支重裝騎兵,他把三個鐵浮屠用皮索勾連在一起,讓其攻擊面積更大,還給它的側翼配上了輕裝騎兵,也就是南朝人俗稱的「拐子馬」。

由於缺乏必要的史料和現代電視劇的胡編亂造,我們對古代戰爭的印象和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古代戰爭並不是文學作品中描寫的那樣,也沒有那麼多的所謂華麗技巧和陰謀,它的規則簡單而殘酷,就是井然有序的衝鋒、送死。鐵浮屠最大的優勢在於突擊力,這是步兵部隊無法抵抗的。在戰場上,鐵浮屠屢屢大敗宋軍,宋軍看見鐵浮屠遠遠來了就鬥志全無,未戰先敗。在黃河以北的平原上,它基本是無敵的存在。鐵浮屠利用自己的優勢,通常能把宋軍的步兵方陣衝得七零八落。然後拐子馬負責追擊,各個殲滅,金兀朮的這套戰術,以步兵為主的宋朝軍隊完全沒有對應之策。

在北宋時,中國的主要產馬區位於東北和西北,西北地區在西夏國的手裡,東北地區則在大金國的手裡。南宋軍隊根本沒有多少戰馬,所以連輕騎兵都很少更別說重騎兵了,史料記載,南宋軍隊共有大概40萬人,而騎兵總數僅僅不到三萬,連十分之一都湊不夠。

面對戰場上實力懸殊的情況,南宋的名將嶽飛、韓世忠、吳階、劉琦等都在積極摸索克制鐵浮屠的辦法。

嶽飛發現,在鐵浮屠馬腿的關節處,有一大部分是沒有護甲的,這是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後來面對鐵浮屠的時候,嶽家軍沒有使用騎兵硬扛,而是用清一色的輕裝步兵打頭陣,他們只配備短斧和砍刀。當鐵浮屠靠近的時候,這些嶽家軍步兵迅速蹲下,專門砍騎兵的馬腿。這樣一來,戰馬就會栽倒。只要倒了一匹戰馬,由於是連著的,也會帶到周圍幾匹戰馬,整個騎兵隊伍就亂了。這個戰法雖然說得很是輕鬆,其實需要相當的技巧和超強的犧牲精神,面對滾滾而來的騎兵,即使準確地砍中了馬腿,結局也是能被戰馬壓倒。如果砍不中,肯定會被戰馬衝翻,踏做肉泥,這個戰術的結局是橫豎都是死,也就是同歸於盡。這不禁令人想到在抗戰時期,面對鬼子的坦克,我軍沒有坦克,也沒有平射炮。很多戰士都是抱著炸藥包衝上前去,與鬼子坦克同歸於盡。

在當年的戰鬥中,嶽家軍靠著這種不要命的戰法,確實幾次擊退過金國騎兵部隊。雖然金國騎兵的傷亡比例不大,但是鐵浮屠的造價遠非普通裝備可比。嶽飛在自損5千,傷敵八百的方式也確實令金兀朮很頭疼,可是反過來,這種戰法也讓嶽家軍的不少底層士兵寒心,因為不是每個士兵都能具有視死如歸的勇氣,大多數人也不想明知必死還去螳臂擋車。

這種戰法遭到了嶽飛的部將王貴和徐慶的反對,他們都有自己的子弟兵,不想用這種方式白白犧牲,他們跟嶽飛談起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不在中原地區同金軍硬抗,可以在江南地區固守,等金軍南侵的時候,可以利用江南的水汊地形再配合水軍就不難對付鐵浮屠,但嶽飛執著於收復舊地,青史留名,建立不世之功,他拋出這樣一句話:

「江南十萬子弟,兵力遠未竭矣!"-《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傳·嶽飛傳》,

他的意思是說,嶽家軍還有十萬子弟,死得起。徐慶又言:下層士兵頗有微詞,不願送死。嶽武穆又拋出了歷史上著名那句話:「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王徐二將徹底無言以對,從此,三人的關係再不像以前那麼親密,後期嶽飛屈死風波亭的時候,王貴、徐慶乃至牛皋竟無一人為嶽飛說句公道話,不能不讓人唏噓啊!

作為中國歷史上漢民族的著名民族英雄,嶽飛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尚情操都曾讓人無比景仰,史書稱其為將清廉、愛兵如子—"卒有疾,親為調藥,有頒犒,均給軍吏",皇上的犒賞,他不貪不佔,一律發給軍中將士,然而,唯獨在這件事上,他不懂「人性」和政治,傷了將士們的心,你精忠報國,你要還我河山,你要直搗黃龍,這都可以,但你不能為了實現你個人志願就綁架所有官兵的意志,不是人人都像你一樣,為了理想可以付出一切,很多底層官兵參軍只是為了養家餬口,你為了攀登理想階梯,就用底層官兵的人頭做跳板,始終有點吃相難看。雖然兩軍對壘,難以避免傷亡,但這種「送人頭」的方式絕不可取,多年以後,蒙古的南徵名將木華黎成功地用另一種戰術擊敗了金國的鐵浮屠,根本不用砍馬腳,也不用送人頭,但是木華黎的方法嶽飛肯定用不來,因為宋軍的單兵作戰能力要比蒙古軍隊差了好幾倍。

雖然嶽家軍慷慨赴死令人讚嘆,但是在戰場上傷敵的同時成功保全自己更難能可貴,在這一點上,木華黎比嶽飛更像名將。

相關焦點

  • 木華黎率領不到10萬的雜牌軍徵戰金朝始末
    作者:陳二虎一、木華黎手下都是哪些人馬?公元1216年,雄霸天下的成吉思汗從伐金前線返回到克魯倫河草原,臨行令札八兒為黃河以北、鐵門(居庸送)以南天下達魯花赤,留守原金國的中都。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任命木華黎為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將經略金國全權交給了木華黎。據《史集》記載:之所以封木華黎為國王,是因為女真人稱呼木華黎為「國王」,成吉思汗認為這一稱呼是吉祥幸福的徵兆,所以封木華黎為國王。
  • 木華黎功勳卓著,一輩子都在徵戰沙場,立下不世之功
    成吉思汗咱們都不陌生,他開疆擴土,創建元朝,他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像他臣服。雖然說成吉思汗他本人是一個非常能徵善戰的人,能力也十分的突出,可是僅憑他一個人的力量還是非常的薄弱的。所以在他的手下有非常多的虎將,木華黎就是其中的一員,可以說他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 名氣不如嶽飛韓世忠,但同樣大敗金國,被人忽略的南宋一代名將
    南宋有所謂「中興四將」,一般指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及嶽飛。明代柯維騏《宋史新編》卻有另一說法:「南渡名將,以張、韓、劉、嶽並稱,劉蓋指錡雲。」無論劉錡是否是「中興四將」之一,在南宋初年那樣的危急存亡之秋,他確實為南宋立下汗馬功勞。
  • 跟著孫同學微遊榆陽 第九站 木華黎墓:一個埋葬英雄的地方
    鐵木真的驍勇善戰忽必烈的英明神武嘎達梅林的有勇有謀……歷史上有太多的蒙古英雄深入人心讓人心生敬佩其中也包括攻金統帥木華黎木華黎簡介@網絡「木華黎」——蒙古札剌亦兒部人,蒙古名將。據介紹,木華黎去世後,葬於小紀漢鎮井克梁村,當地人起名為「金克敖包」,蒙語意思是:埋葬英雄的地方。清末戰亂,蒙漢群眾自發修建關公廟,將木華黎墓敖包與關公廟共用一牆,使敖包與廟宇成為一體,成為了今天蒙漢群眾共同敬拜之地。1990年,井克梁木華黎十三敖包被榆林市列為重點保護單位。
  • 《成吉思汗》裡的木華黎,是我看過的古裝劇裡最會說話的臣子了
    鐵木真最倚重的將軍木華黎,蒙古四傑之一,世界名將前列,是他從奴隸裡挖掘出來的,打仗一流,平日少言寡語,一說話還很有道理,怪不得鐵木真誇他「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後代當官也從三品官做起,一直延續到明朝。
  • 木華黎墓真的在錦州嗎?
    再後來看他們村裡的介紹,說當年成吉思汗手下大將木華黎被封為魯國王,死後葬在這個村周圍,所以這個村,就叫葛王碑村。 我起初以為這就是個鄉野傳說,是這個村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才這麼說的,沒啥根據。但後來看《大明一統志》《遼東志》還真有這方面的記載。
  • 蒙古名將木華黎,為何會被成吉思汗所器重?
    木華黎身長七尺,虎首虯須,沉毅多智,猿臂善射,挽弓二石強。木華黎是個武將,但是足智多謀非常有智慧,在鐵木真帳下與博爾朮最受成吉思汗的器重,鐵木真讚賞木華黎是「車之轅、身之臂」。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冊封功臣85人,其中受封萬戶者僅有博爾朮、那牙阿與木華黎三人。在蒙古部,對於木華黎的評價有這麼一句:沒有木華黎馴不服的烈馬,也沒有木華黎射不中的鷹隼。
  • 朱坤明: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開國功臣木華黎,沉毅多智、雄勇善戰
    這句話還是非常有名,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的開國功臣木華黎,戰功赫赫,對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各個部落,攻擊金朝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木華黎被父親孔溫窟窪送給鐵木真做梯己奴隸,但是因為他善於騎射,身材魁梧,所以鐵木真對他非常的信任。每逢大戰, 木華黎都緊隨鐵木真身邊,貼身保衛,箭術高超,任何試圖靠近鐵木真的敵人都成為他的劍下亡魂。
  • 嶽飛要處決40個逃兵,因心軟放走一個,結果此人成聞名世界的名將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名將,但是被冠名為「XX家軍」的卻很少。而其中最著名的估計就是嶽家軍和戚家軍。嶽飛是北宋和南宋之間的名將,尤其是在1127年左右,金兵大舉南下,嶽飛更是大顯身手,把金人打得抱頭鼠竄,悲吟:「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 嶽飛手下12位將領,為何有9人指認他謀反?莫非史書寫錯了?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在與南宋進行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對峙之後清楚地意識到無法徹底滅亡南宋,於是決議與宋再度議和。而南宋為了鞏固皇權,也試圖趁機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比如嶽飛和韓世忠。此次議和,金國是有條件的,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
  • 蒙古將領木華黎是怎樣從奴隸逆襲為「國王」的?
    木華黎家族世襲都是奴隸,一開始是鐵木真堂兄撒察別乞的奴隸,由於犯錯幾乎被砍頭,在其父苦苦哀求下免於一死。隨後其父帶著木華黎與其弟來找鐵木真,對鐵木真說:「今令此二子為汝守國之奴。若其逃離汝門,則可割其踵,刃其肝而棄之。」
  • 南宋有位抗金名將,諡號為「武穆」不是嶽飛,人生卻同樣憋屈無奈
    這是宋孝宗趙昚(shèn)取《諡法》中「折衝禦侮曰武,布德執義曰穆」之意,用以褒揚肯定嶽飛功績。其實在這一時期,還有一位用兵如神的名將,諡號同樣為「武穆」,但名氣卻遠不如嶽飛。他就是劉錡。▲金兀朮劇照金國名將完顏宗弼(即金兀朮)在得知進攻順昌失利後,親率10萬大軍增援。劉錡深知敵我實力懸殊過大,無法正面抵抗,便心生一計。他先是讓曹成等兩名將領率少量士兵迎擊金兵,並令兩人假裝落馬向金主投降。
  • 嶽飛下令殺40個逃兵,心軟放過一人,想不到此人成世界名將
    但是這樣的想法也就只有皇上有罷了,當時的民間老百姓之間,更多的是想打仗去收復失地,而嶽飛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但是沒想到在嶽家軍裡竟然出現了40位叛逃的士兵,嶽飛一聽這還了得,馬上就要親自斬了他們,但是有一個李寶說了一句「抗金大業未成,將軍何以先殺義士,自斷爪牙乎?」
  • 嶽飛曾下令處決40名逃兵,心軟放過了一位,誰知此人成為世界名將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的著名將領,而嶽飛肯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愛國將領,畢竟這是一個在宋朝危若累卵的時候還能夠舉兵和金兵抗衡的將軍,背後紋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是其一生中堅持踐行的人生準則。
  • 重鑄秦檜跪像,建造碧血丹心牌坊,清朝為何紀念抗金名將嶽飛?
    當時人說,其陰報未盡,必有復鑄其像者。 1966年跪像神秘失蹤,1979年歷史上第十二次重鑄。 這裡的四奸人跪像,就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清朝最後一次重鑄。
  • 血戰野狐嶺,金國30萬大軍為何慘敗?金國統帥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成吉思汗一口氣吞下三大塊肥肉,再也無後顧之憂,他繼續指揮大軍殺向野狐嶺,與金國主力進行決戰。此時在野狐嶺的金國主力有多少人?歷史書上記載不清,有30萬和40萬兩種說法,一般都採取30萬的說法。但無論是30萬還是40萬,金國兵力都是蒙古騎兵的3、4倍。
  • 「鐵浮屠」作為金國的重裝甲部隊,為什麼會被嶽飛擊敗呢?
    鐵浮屠是金國的重裝甲部隊,使用起來像二戰時的坦克部隊,發動集團衝鋒,銳不可當,用於突破敵人陣勢,打亂敵人的隊形。「鐵浮屠」的人和馬全身披著重甲,只露出兩隻眼睛,浮屠在佛教裡是塔的意思,「鐵浮屠」顧名思義就是鐵塔,這些重裝騎兵三五匹馬連成一排,用皮索連在一起,進攻時像鋼鐵洪流碾壓過來,勢不可擋。
  • 中國歷史上用槍最牛的4大名將,嶽飛上榜,第一至今無人超越
    這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器,還是身份的象徵。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俠客皆都是以持劍為榮。但若要說是在戰場之上,就只能說說另一種兵器了。    戰場上的兵器,還是要是用進可攻,退可守,且騎兵步兵皆可用的「百兵之王」——槍來的好一些。他的綜合威力甚大,是戰場上使用的最為廣泛的兵器之一。而我們大多耳熟能詳的名將。
  • 宋高宗寫給嶽飛的兩封手札,殺機暗藏
    少年時英勇無畏的康王,黃袍即位後,不曾想在秦檜等人的影響下,性格大變,從當年的保家衛國,到傾向與金國和談稱臣。終於,在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除夕夜,趙構下令賜死嶽飛,一代名將嶽飛被趙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慘死於風波亭,時年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