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蘇州某信息公司運營「我的打工網」多年,目前已成為面向打工者提供職業介紹、招聘信息等專業服務的網際網路商業平臺,頗具市場知名度。在此背景下,東莞某信息公司申請註冊「我的打工大本營」商標,因「構成近似」被駁回後,照樣開張運營,結果被訴至法院。近日,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對這起侵害商標權糾紛案依法判決,被告立即停止使用「我的打工大本營」等侵害原告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同時在報紙刊登消除侵權影響的聲明,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30萬元。後被告不服提起上訴,被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駁回,維持原判。
基本案情
「公司2014年成立,已形成以綜合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臺以及線下門店結合的商業模式。」據原告陳述,2017年開始,市面上出現以「我的打工大本營」為名的類似運營模式。「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與我們完全相同。在其運營的線上平臺中大量使用『我的打工大本營』字樣進行宣傳,並在多個城市開設線下門店,構成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
庭審中,被告公司辯稱,「我的打工大本營」與「我的打工網」有明顯區別,「我的打工」只是修飾詞,關鍵詞應是「網」和「大本營」。
經查,「我的打工網」註冊商標的註冊人為許某,後於2017年轉讓給本案原告。2016年12月,被告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註冊「我的打工大本營」商標,該委認為「我的打工大本營」與「 我的打工網」構成近似,對其申請予以駁回。
法院審理
法院認為,根據我國《商標法》的規定,未經商標註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註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註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均屬於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本案中,被告在職業介紹、開發的手機APP等服務或商品上使用了「我的打工大本營」標識。首先,上述使用的情形與原告「我的打工網」商標屬於同一種或類似服務;其次,兩個標識從文字上來講,主要體現顯著性的為「我的打工」,同時使用在同一種或類似服務、商品上容易使相關公眾對來源產生混淆誤認,屬於近似商標。因此,被告對「我的打工大本營」的使用屬於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原告註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構成商標侵權,應當承擔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審理過程中,被告提出抗辯,『我的打工大本營』大部分使用行為,是在原告受讓『我的打工網』商標之前。」對此,承辦法官指出,根據《商標法》規定,商標註冊人申請商標註冊前,他人已經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先於商標註冊人使用與註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的,註冊商標專用權人無權禁止該使用人在原使用範圍內繼續使用該商標,但可以要求其附加適當區別標識。本案中,「我的打工網」商標的申請日期2016年1月25日,被告所舉證的標識名稱使用最早也為2016年11月5日,並不符合在先使用的法律規定條件。因被告的侵權行為具有時間上的持續性,所以原告根據受讓或授權取得商標專用權後當然有權依據其權利向被告追究侵權責任。於是一審、二審均判決如上。
法官說法
未經商標註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註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註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均屬於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此外,先用權抗辯主要適用於主觀上並無複製或模仿他人商標的故意,僅僅因巧合使用雷同的商標要素的情況,在本案中不應得到適用。
保護智慧財產權
支持創新的力量吧!
供稿:萬玉明、艾家靜
原標題:《知產宣傳周 | 「我的打工大本營」撞臉「我的打工網」》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