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接下來,中國太空探測還有哪些計劃?
12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明年、後年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明年上半年計劃發射的核心艙,還有兩個試驗艙,四艘貨運飛船,四艘載人飛船。同時也正在進行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待條件成熟,會報國家審批。
▲吳豔華
吳豔華介紹,國家航天局正在進行「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的論證,歸納起來說,有幾個方面。
第一,圍繞月球探測主題,基本規劃確定的任務是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還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比如月球極區採樣返回的相關工作。規劃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準備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核心技術。
第二,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第一個任務是已經實施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按照預定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此外,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第三,在載人航天方面。按照「三步走」規劃,明年、後年是三期工程建設,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包括明年上半年計劃發射的核心艙,還有兩個試驗艙,還有四艘貨運飛船,大概四艘載人飛船,總共接近11次任務。然後,開展大量的在軌科學實驗。
第四,進入空間的能力方面。在已有的火箭,特別是「胖五」,經過連續成功以後,一是充分利用長徵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無毒無汙染新型火箭序列,進行重新整合,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比如昨天公布的長徵八號,計劃12月中下旬左右,在文昌發射場實行首次飛行。二是正在進行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待條件成熟,會報國家審批。
第五,各類應用衛星。首先北鬥導航衛星已提供全球服務,要穩定運行好。其次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包括地球靜止軌道和低軌通信衛星。以上三類衛星統稱為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要廣泛地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強大的支撐保障能力。同時,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還將為大眾生產生活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最後,除了月球和行星探測、載人航天這些平臺可以依託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外,還有必要研製發射專用空間科學衛星,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和研究。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北京報導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