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今天為什麼要去寫《中華小當家》(又名中華一番)。原因很簡單,因為寫這篇文章時,我正餓著肚子呢,面對著電腦屏幕,滿腦子想的除了食物外,真的想不到其他東西了,所以最後就索性決定寫一篇美食番動畫吧(畫餅充飢這招,小編我學的可透徹了)。
由於這部動畫的歷史比較悠久了,而且中間還斷更過,很多90和00後對它都應該都比較陌生吧,我還是先來一點小科普,然後再進入主題吧。
科普
(以下資料來自百度網絡)
《中華小當家》是1995年至1999年於日本周刊少年Magazine連載的小川悅司的漫畫作品,動畫版於1997年發行播出,是美食題材漫畫的鼻祖之一。時隔20年推出續作《中華小當家·極!》,並且於2017年11月開始連載,今年即將被動畫化。
據說當年日本漫畫家小川悅司當年看完電影《少林寺》之後,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功夫非常崇拜。他非常喜歡吃中國菜,於是找了許多有關中國菜的書來看,邊看邊創作了這部漫畫作品《中華一番》(又稱《中華小當家》)
科普結束,接下去回歸正題。
從小到大都很喜歡《中華小當家》,因為它創作背景和我們大中華的美食分不開,儘管它對中華美食的理解存在一些日式偏見,但是有著童年濾鏡的加持,我一直都把它奉為我心中的美食一番,甚至高過《舌尖上的中國》。
小的時候我只關心好不好吃,甚至一度想當然地以為當時市面上的小當家乾脆麵也是劉昴星做的;後來會去琢磨現實生活當中能不能做出來,心心念念想要嘗試一下升龍餃子;這次再看,則是完完全全地被人們品嘗過程中的美味表現形式吸引。
毫無疑問,美食可以喚起美妙的體驗,吃客極盡辭藻描述這種美妙,有時會因過度誇張反而失去餘味,《中華小當家》裡的吃客也有這個問題。不過,當用視覺語言表達體驗,哪怕再把誇張效果放大十倍,都會產生一種簡單粗暴的喜劇效果,再一琢磨,甚至還有幾分道理,而這就是腦洞劇場吸引我的地方。
根據我個人的不完全歸納,中華小當家中儘管對食物美味程度的表達方式五花八門,但是大致還是可以歸到四個大類:美女系列,自然系列、肢體表情系列和宇宙系列,下面我就逐一分析一下(歡迎補充)。
第一大類:遇見美女系列
對於這種美味表現一般是指吃客試吃以後,腦海當中出現仙樂飄飄、美人翩翩的場景,再具體點,就是特指這種臉圓圓的、胸也圓圓的美人形象。比如在TV版的第31集中,雷恩與小當家所做的美食,基本都讓廣州美食界的四大長老一度看到了仙女的樣子。還有就是在TV版的第35集上海美食對決中,也出現了相關的表現形式。
小編點評:所謂食色性也,大抵如此。食色之間的類比 ,太過尋常,不過是把味覺體驗具象成為稍加複雜一點的感官體驗,太過直接,又有物化女性之嫌,只能算是中一等的好吃。
第二大類:融入自然系列
這類的美味表現主要體現在是指食客品嘗以後,仿佛置身於大自然中,難得覓到一份寧靜,繼而產生精神上的愉悅。例如「奇蹟彗星炒飯」一集當中,一個農人吃過什錦蔬菜炒飯以後說道:」菠菜、青江菜、青蔥,這些都是我們淡忘許久的大地的味道。
小編點評:能把美味表現形式引向這一類別的美食,大多是在喚醒往昔記憶,或者是媽媽的味道,或者是大地的味道。所謂返璞歸真,大抵如此。一個猜想,這一類的,大概可以拿來去拍《舌尖上的中國》。算是一種高級的美味表現方式。
第三大類:宇宙系列
對於這一類的美味表現主要體現在人們吃過以後,想起星空,想起宇宙。這裡主要出現在小當家在雲南昆明的銀河面篇。它與第二大類的區別在於,自然系列的主題是熟悉和再現,宇宙系列則是陌生和未知,樸素的說,就是全新的味覺體驗……如果好吃,可能就是」羽化而登仙「的美妙體驗,如果難吃,可能就跟《銀河系漫遊指南》當中被測不準定律擊中一樣的感覺吧。
小編點評:這一類基本就是屬於王者級別的表現形式了,都已經無法用地球上已知的形態來描述了。算是本劇中最高表現方式了。
第四大類:肢體表情系列
對於這一類的美味表現主要體現在人們品嘗之後,面部的誇張表現形式或者是通過身體不自主的狀態來表達,這裡小編要著重講一下我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那是在TV版第15集中,小當家利用酸梅治好了鮑大人的厭食症狀之後,鮑大人先用飯勺,後面用盤子,最後直接用嘴巴吸光炒飯的場景,(好吧,反正小編當時是被嚇傻了,吃飯還有這種方式的嗎)。
小編點評:對於這種基本屬於人們對美食的第一反應,類似於一種條件反射,而且我個人覺得這種表現太過直白,並沒有太多的美感,所以算是一種初級的美味表現形式。
總結:
以上都是小編我個人想法而已,並沒有數據支持。其實,看過小當家的人都知道的,怎麼判斷食物好不好吃,在本劇中只要看到閃閃發光的食物一定是好吃,而如果能出現相應圖案外加背景音樂的,那肯定就是佳餚。
當然還有一個最有效的辨別方法就是:認準」劉昂星出品,必屬精品「和特級廚師袖章。
最後是互動小話題:在你們的印象裡,這幾個判斷中華小當家中美食的方法,你覺得哪一項最靠譜?
(以上觀點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娛樂,文中圖片摘自相關影視作品截圖,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