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的文化自覺

2020-12-12 央視網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資料圖片

  【網文問切】

  ●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在影視化改編過程中的文化自覺,為其發展拓寬了空間,同時「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也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帶來了一次新的機遇與挑戰

  ●由網絡小說到影視劇,屬於「二度創作」與「再創造」,價值的引領和文化的氣息不應該是減弱的過程,而應該是不斷提升、強化的過程,讓價值引領更符合社會價值規範,讓文化的氣息更飽滿、更地道

  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從其萌芽、繁盛到備受熱捧,一直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從早期架空歷史的古裝題材,到後來炙手可熱的穿越小說,再到近來日益紅火的人物傳記式古裝題材網絡小說,網絡文學的成熟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浸染和滋養。近年來一些改編自網絡小說的熱播劇集,如《後宮·甄嬛傳》《如懿傳》《羋月傳》《琅琊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長安十二時辰》和《慶餘年》等,將宏大的中華歷史、經典的詩詞歌賦,以及傳統的民俗風俗一一展現,加之劇作不同的類型風格、個性化的人物形象設計和精妙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風範,更提煉了「國風漢韻」的精髓,為網絡文學的興盛、中華文化的傳承進行初步的探索。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在影視化改編過程中的文化自覺,為其發展拓寬了空間,同時「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也為網絡文學的發展帶來了一次新的機遇與挑戰。

  讓「架空」得以落地

  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在創作初期,更傾向於採用「架空」歷史的寫作方式,或是以穿越時空的模式建構整部作品。這種遠離歷史的創作方式,在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改編過程中,找到了比較合理的解決辦法。

  網絡作家流瀲紫的《後宮·甄嬛傳》就是從架空歷史的網絡小說回歸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主要代表。原著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朝代,講述乾元元年至乾元三十年間前朝後宮的一段腥風血雨的故事,而在影視改編中,則選擇落地在清朝雍正年間,以清朝為歷史依託,展現那段熟悉而又陌生的宮廷故事。

  網絡小說《慶餘年》原本是一部穿越題材小說,講述了現代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範慎,機緣巧合穿越到虛構的慶國,開啟了一段撲朔迷離的餘生探險,小說也因此得名「慶餘年」。而在影視改編的過程中,創作者採用「戲中戲」的敘事模式,將範閒在慶國的傳奇經歷,變換成某大學學生張慶撰寫的一部小說的內容。這樣的情節設計,既順應了原著中「穿越」情節的敘事邏輯,同時與主人公張慶「用現代的觀念,來剖析古代文學史」的研究理念相得益彰,且較好地縫合了網絡文學虛構和正史之間的裂隙,為古裝題材小說的現實回歸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除此之外,對歷史事件的精準定位,也是近些年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過程中的一種新嘗試。由鄭曉龍執導的電視劇《羋月傳》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戰國時期秦國女政治家羋月,波瀾起伏的人生故事,其中有關「完璧歸趙」「圍魏救趙」和「合縱連橫」等典故得到精準再現,戰國時期張儀、屈原和黃歇等人物也一一出現,實現人物傳記和歷史史實的高度融合。由此可見,「架空」歷史的落地、穿越時空的逆轉,以及名人典故的創新解讀,成為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的一條重要路徑,逐漸引導觀眾關注歷史、尊重歷史、反思歷史,並以更理性、更全面的眼光認識現實和觀察現實。

  讓古典詩詞鮮活「出場」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成為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創作的精神土壤。同時,網絡小說又積極吸收並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精髓。新興的網絡文學形態與優秀傳統文化攜手,共同探索前進的新路徑。

  近些年,由古裝題材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嘗試將古典詩詞、詞曲融入影視作品中,為傳統詩歌的復興和傳播進行了一次新的嘗試。當下,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古裝題材熱門劇集中,對經典詩詞的再現方式主要有這麼幾種類型。

  一是劇作的名字活用詩詞典故。譬如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劇名,取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詞句。小說在出版時,也分別以七句詩詞做各卷卷名,分別是「故園今日海棠開,只有名花苦幽獨」「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不待金屋薦華堂」「淡極始知花更豔,一片春心向海棠」「直令桃李能言語,何似多情睡海棠」「嫣然一笑新裝就,春園海棠花獨妍」「那人卻道,海棠依舊」。每一卷的卷名都圍繞「海棠」展開,與「綠肥紅瘦」暗合,同時文風一致,文脈相承,增添了整部作品的文化底蘊。

  二是經典詩詞以臺詞的形式,在影視作品中高頻出現。例如《後宮·甄嬛傳》中,甄嬛參加選秀時向雍正解釋自己的閨名由來,引用了北宋蔡伸《一剪梅》中的詞句「嬛嬛一嫋楚宮腰」,這句詞暗合了甄嬛姿容嬌俏、氣質清冽,同時也借蔡伸的詞作和品質,對劇中甄嬛父親甄遠道的個人抱負和赤膽忠心進行了烘託,對劇情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除此之外,劇中人物都有相應詩句作襯,詩句與人物性格、命運緊密相連,例如沈眉莊吟誦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寒菊》),安陵容吟唱的「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樂府詩《金縷衣》),果郡王在七夕之夜的慨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等。

  三是以名著中的典故作為影視劇的核心情節。如熱播劇《慶餘年》便引用《紅樓夢》中《留餘慶》詩詞:「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以此作為劇集的情節鋪墊,進而規勸人們秉持濟困扶窮的思想觀念,與劇集的主題思想高度契合。經典詩詞在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中多樣化靈活使用,既拓展了傳統詩詞的傳播路徑,同時也為受眾理解詩詞深意營造了一片沉浸式的空間場域,不失為一種新穎又廣泛的傳播方式。

  讓「考據熱」不斷升溫

  影視劇對大眾文化消費的普及度相對較高,優秀的古裝題材作品,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有力載體。受眾對影視劇作品中的習俗、服飾和禮儀等方面的「考據」,一定程度上賦予古裝題材作品新的敘事維度,也對古裝題材網絡小說的寫作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劇集《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許多細節,引發了一眾網友的熱議。該劇著力描繪了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從人物服飾、髮飾,到日常生活擺設,再到時代場景設置,都顯得考究精緻。劇中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其從後往前插髮簪的蓮冠造型發冠戴法,受到了大家關注。觀眾圍繞「子午簪」和「卯酉簪」的產生時間和身份象徵展開了深入的考據和探究。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增加了電視劇的欣賞維度。

  此外,劇中雷佳音飾演的「不良師」身穿的「圓領袍」「六合靴」,隨身攜帶的「縛索」「臂韝」和「煙丸」等飾物用品,真實再現了唐代胡漢雜糅的風格特質。劇中女子的「花鈿」「髮髻」「襦裙」和「半壁齊胸裙」等服裝配飾多與名畫名詩中的人物場景相互呼應。「一簞食一瓢飲」皆成為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法門。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琅琊榜》等影視劇作品,對中華傳統禮數、風俗的再現也很精緻。女子之間日常見面互問「妝安」,行「萬福禮」;男子則作揖,行「拱手禮」;晚輩向長輩請安問好,則行「叉手禮」。這些禮數紛繁多樣,且運用的場合也相當考究,在《說文解字》《東京夢華錄》《韓熙載夜宴圖》等作品中都有具體的解說和圖形的描述。

  影視劇作品中亦有對傳統食材、中藥藥理的研究和獨到展示。例如《如懿傳》裡時常提及的紫參雪雞湯、碧糯佳藕、牛乳糕和暗香湯等美食,在色彩搭配上別具匠心,就連落筷時,雙箸觸碰到「箸枕」的瞬間都顯得格外香氣誘人。這些設計不露痕跡地向觀眾傳遞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帶來視覺的享受。同時菜名的「諧音」「隱喻」也成為劇集情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再如《羋月傳》中對土茯苓、大蠍子草、紫蘇葉和牛舌草等中藥藥材功效的解讀,將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等元素更好地融為一體,使影視劇更具煙火氣,開啟了網絡文學向現實生活落地的步伐。

  由此可見,影視劇作品中的傳統民俗細節,更能激發受眾的觀賞熱情和心理期待。「考據熱」的升溫,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影視消費對文化價值的渴望與追求,影視劇也因此變得更加多元、多維,成為傳遞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讓創作理念始終走在正道上

  融媒體背景下,網絡為文學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網絡文學也有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古裝題材網絡小說在影視化改編過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也隨之有了更多新興的途徑。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視頻網站播出時的「小知識」彈窗,及時、精準地向觀眾解釋劇集中的「知識點」,實時彈幕、迷你小劇場等環節的設計,新穎又靈活,為傳統文化向「新新人類」的抵達,開闢了新陣地。

  微博熱搜話題、朋友圈轉發、貼吧推廣以及客戶端相關文化活動的助力,某種程度上成為影視劇作品中傳統文化傳播的新興途徑。同時,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逐漸開啟了與遊戲、動漫的聯動,實現產業融合,為影視劇的跨產業傳播提供了參考和經驗,也為「國風漢韻」的跨產業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當下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市場價值之間的關聯模式愈發多樣。「網際網路+」和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文學、文藝和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考驗和挑戰。網絡小說作家需要秉持堅定的文化立場和文化自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和再創作,不應將一些偽科學、封建思想和玄學迷信引入創作,造成創作理念上的迷失。由網絡小說到影視劇,屬於「二度創作」與「再創造」,價值的引領和文化的氣息不應該是減弱的過程,而應該是不斷提升、強化的過程,讓價值引領更符合社會價值規範,讓文化的氣息更飽滿、更地道。

  融媒體背景下,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在傳播傳統文化方面的策略和方式上更為多樣,網絡、文學、影視、遊戲和動漫等產業的互通互動,將為網絡文學、網絡文化的未來發展做出新的探索。面對這樣的新興局面,我們需要滿懷憧憬,同時也更需要時刻保持警醒。

  (作者:歐陽一菲,系常州工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網際網路+』時代高校影視專業『雙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將門毒後》將影視化 這些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都大獲成功!
    《將門毒後》將影視化 這些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都大獲成功! 2021-01-06 17:17:47 來源:綜合  |  作者: | 字號:A+ | A- 小說改編影視劇似乎成為了如今影視圈的常態,不管是小成本網劇,還是製作精良的上星電視劇,都不乏由小說改編而成的佳作。
  • 多名知名編劇集聚一堂探討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
    當天,活動對話審片專家、文藝評論家、文學改編影視劇理論專家、編劇等行業專家,以對談促交流,共同探究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的價值和規律,將結集成為《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白皮書,作為網絡視聽研究的意向有益嘗試,共同助力網絡文學影視化改編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 影視化改編正當時,咪咕閱讀持續深耕網絡文學發展戰略
    該部影片改編自作家多多小說《春江花月夜》,講述了千年前小男孩救治受傷小狐狸後,不幸遭遇劫難;千年後進京趕考的書生,遇到白衣翩翩少年,一起展開奇幻冒險的故事。原著小說現已於咪咕閱讀客戶端同步上線,用戶可以同時感受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的雙重滿足體驗。
  • 日韓懸疑小說的影視化之路
    本報記者 陳尚文 本報特約記者 陳 洋將優秀的、有人氣的犯罪懸疑小說改編為影視作品,可以說是日本的一大傳統。比如今年就有日本人氣作家中山七裡的犯罪懸疑小說《安樂死醫師的遺產》被改編為電影,日本知名懸疑小說家橫山秀夫的《北極光》被改編為劇集。
  • 《天官賜福》影視化遭熱議!小說改編劇成潮流《陳情令》功不可沒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趨勢,那就是近年來小說改編劇的趨勢愈演愈烈,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天官賜福》的影視化更是收穫了空前關注。那究竟是為什麼小說改編劇越來越成為潮流了呢?下面一起來分析下吧。
  • 中日科幻論壇在京舉行 田中芳樹小說將迎來影視化
    中日科幻論壇在京舉行 田中芳樹小說將迎來影視化 時間:2018.05.1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WY 分享到:
  • 東方幻類網絡小說大熱,大量改編成影視劇本後,其中有多少得與失
    自2000年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被改編為電影以來,網絡小說的影視劇改編已經歷了十餘年的發展,逐漸產業化、現象化。其中東方玄幻類小說在改編市場獨據一席,因其概念性、較強的可代入感、情節架構的瑰麗奇特等特質在影視化市場獨得青睞,給受眾群體帶來了新奇體驗,有其類型效應。中國網絡玄幻文學的繁盛造就了改編市場的獨特現狀。
  • 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這四部最成功
    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類型從言情到玄幻,甚至連耽美沒有逃過改編的命運。不過改編後的電視劇水平,有高有低,我個人認為以下四部算是最成功的。一、《步步驚心》改編自桐華的同名小說,本身就自帶一大批淑芬。這部劇當時也是火得不行,成功把劉詩詩、吳奇隆和鄭嘉穎送到一線的位置。劉詩詩飾演若曦,這部劇真的是她演技和顏值的巔峰,前期若曦的天真浪漫,中期的隱忍堅強,後期的愛而不得,看得真的讓人心疼。
  • 網絡作家枯玄:仙王的日常生活是很有影視化潛質的作品,期待伯樂
    《仙王的日常生活》是一部連載於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輕小說作品,自2018年12月由B站宣布該作品動畫化。從2020年1月18日開播以來截止日2020年12月28日為止,同名改編動畫作品在B站上已經獲得3.7億的總播放量與599.2萬的追番量。
  • 文化歷史類影視改編或成下一個內容制高點
    原標題:文化歷史類影視改編或成下一個內容制高點 網絡文學IP的影視化改編並非新鮮話題,但能夠同時在網絡文學產業以及影視文化產業同時引起行業震蕩,推動產業融合的變革,眼下正在發生。
  • 奇幻小說大規模影視化,中國「魔戒」在路上?
    而在中國奇幻小說大規模影視化的背景下,人們也期待著能在螢屏、銀幕上看到中國版的《魔戒》。    寫手們建構東方奇幻世界    「九大州、六大種族」的奇幻架空世界    「九州」是網絡寫手們建構的東方奇幻世界。
  • 晉江流量小說《AWM絕地求生》將影視化,王一博羅雲熙被帶上話題
    近日,網絡人氣小說《AWM絕地求生》確認版權已售,將要影視化,就在網友們紛紛討論誰才是最佳主演者之時,爭議和抗拒的聲音卻也不絕於耳。關於《絕地求生》將影視化的消息在今日一躍成為熱門話題,很多網友誤以為是遊戲《絕地求生》(PUBG)要改編成影視了,但其實這次影視化的是2018年在晉江文學城大火的網絡小說《AWM絕地求生》。
  • 相比於日本改編動畫,國產輕小說改編動畫還差多遠?|雷報
    編輯:努爾哈哈赤 「給你三秒時間,你能回答出一部由國產輕小說改編成動畫的作品嗎?」——提問 隨著越來越多的知名網文IP,在影視化和動畫化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資本方開始紛紛瞄準了各大網文IP進行投資,國產動畫產出呈現出井噴趨勢。
  • 仙王的日常生活:富含深度的小說改編動畫作品,影視化潛力可期
    修真小說一直是國內具有廣大受眾的熱門玄幻題材類作品,作者通過文字構築的修真世界,充分展現修真世界的玄奧魅力。如傳統名著中的《封神榜》、如《西遊記》……由中國作者獨創的浩渺修真世界觀,引人入勝!如果能找到與歐美國家的超級英雄、龍魔法類作品題材相抗衡的民族特色作品,中國的修真題材作品就是文化輸出的有利一環!在2020年開年的國產動畫作品中,由B站自製的國產動畫作品《仙王的日常生活》迅速吸引了國內動漫愛好者的目光,全民都市修真的世界觀,混搭風格的古現代建築風格,但從作品的製作水準上看,仙王的優秀是呈現在紙面上的,不言而喻。
  • 狐妖小紅娘影視化?暫定虞書欣張新成,動漫影視化真的好嗎?
    《狐妖小紅娘》一直是一部比較熱的國漫,而最近《狐妖小紅娘》確定影視化,片方為了男女主角這兩個角色正在接觸張新成和虞書欣。今日業內人士透露動漫狐妖小紅娘已經確認影視化。且片方已經將主演定了虞書欣和張新成。
  • 《山河枕》啟動影視化,這些漫畫將改編真人劇?
    《山河枕》啟動影視化,這些漫畫將改編真人劇?《山河枕》近日,光線傳媒發布2020劇集片單,宣布將陸續啟動包括《山河枕》《君生我已老》《她的小梨渦》《麒麟》在內14部熱門IP的影視化其中,《山河枕》和《她的小梨渦》均為晉江文學城的頭部IP,影視化改編備受期待。《山河枕》展現少年將軍衛韞與其長嫂楚瑜捍衛將門風骨、守護蒼生平安的動人愛情故事;《她的小梨渦》講述溫柔學霸許呦和桀驁校霸謝辭極致碰撞又互相治癒的成長故事。
  • 原著與改編,別樣的命運與共
    以近期播映的影視劇為例,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改編自金庸的同名小說,劉嘉玲主演的《情深緣起》改編自張愛玲的《半生緣》,張嘉益、閆妮主演的《裝臺》改編自陳彥的同名小說;郭採潔主演的《喜寶》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小說,萬瑪才旦執導的《氣球》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更不用說這幾年網絡劇市場裡的玄幻劇、甜寵劇、懸疑劇等類型劇,其中超過80%的作品改編自網絡小說。
  • 《山河枕》等IP啟動影視化 這些漫畫將改編真人劇?
    原標題:《山河枕》等IP啟動影視化 這些漫畫將改編真人劇? 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 近日,光線傳媒發布2020劇集片單,宣布將陸續啟動包括《山河枕》《君生我已老》《她的小梨渦》《麒麟》在內14部熱門IP的影視化,不僅包含青春校園和都市愛情題材作品,囊括大古裝和男性向的重磅劇集項目,還有《怪醫黑傑克》《大理寺日誌》兩部漫改真人劇集。 其中,《山河枕》和《她的小梨渦》均為晉江文學城的頭部IP,影視化改編備受期待。
  • 文學IP改編層出不窮 為何改編作品總是難以讓書粉信服
    從關注現實到想像未來,類型邊界應不斷拓寬從《親愛的,熱愛的》到《大江大河》再到《橙紅年代》《歡樂頌》,近年來,在電視螢屏和網絡視聽平臺誕生的多部爆款現實題材好劇,無不是網絡小說改編而成。可以說,網絡文學IP已成為現實故事的「天然富礦」,為電視劇、網劇的生產創作提供了豐富內容。
  • 《山河枕》等IP影視化 這些漫畫將改編真人劇?
    《山河枕》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 近日,光線傳媒發布2020劇集片單,宣布將陸續啟動包括《山河枕》《君生我已老》《她的小梨渦》《麒麟》在內14部熱門IP的影視化,不僅包含青春校園和都市愛情題材作品,囊括大古裝和男性向的重磅劇集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