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出發,8點多到動車站,不過半個多小時,我們就已經到達太姥山站了。出了動車站就有專線的中巴在候客,約四十幾分鐘車程,上午十點,我們就到了太姥山山門。
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風景旅遊區,位於閩浙邊界的福鼎市境內,北鄰溫州118公裡、南距福州200公裡,同三高速及溫福鐵路穿其腳下而過,交通便利。太姥山雄峙於東海之濱,山海相依、傲岸秀拔,以 「山海大觀」稱奇。傳說東海諸仙常年聚會於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譽。它北望浙江雁蕩、西眺福建武夷,三者成鼎足之勢,閩人稱武夷、太姥為雙絕,浙人視雁蕩、太姥為昆仲, 構成閩越三大名山。 太姥山原名才山,相傳早在黃帝時,就有術士容成子在此煉過丹,現尚留煉丹井遺址。相傳堯時老母種蘭於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後又改稱「太姥」。
名山自有風範,景區大門「太姥山」三個字是茅盾的題詞,山門背面「海上仙都」匾額則是中國書協主席沈鵬的手筆。山門距離景區還有一段路程,外來車輛不許進入,需轉乘景區巴士。購票後進入山門,旁邊幾棟建築是景區導覽室,有相關沙盤、圖片、影像等資料全面介紹太姥山各景點看點。從山門外遠眺景區,天青雲白,樹綠山奇,怪石參差,猶如一個巨大的藝術盆景。
景區內部停車場旁有一片建築群,依著山勢錯落高下,多為賓館、餐廳;北側山麓有個人工湖泊,邊上蓋著一片別墅群似乎也是可以提供住宿的。正值暑假,山上遊客比較多,看起來比較適合的電信賓館已經沒有房間了,我們幾經比較,還是在電信賓館隔壁的另一家賓館找了兩個房間,雖然顯得稍微陳舊了一點,但是還算乾淨,價格也很合理。
午飯後整理了一個背包,帶足必須用品,順著停車場上面的山階一路向上,一個拐彎,進入景區廣場,太姥山景觀就在眼前,抬頭望去,十八羅漢峰、夫妻峰歷歷可見,景致非凡。
剛入山門,和許多其他景區一樣,也是木棧道蜿蜒高下,在林蔭中穿行。林蔭裡樹木參天,藤蘿蔓延,自有許多風光。漸入半山,轉為山石臺階,與其他山階用石條或碎石修砌不同,太姥山的臺階大多直接在山體巖壁上開鑿出來,與青山互為一體,格外整齊平直。沿途亦時常可見摩崖石刻。石階旁這「果然名山」四字篆刻及趙樸初親筆「太姥勝景」尤為顯眼。
進入太姥山,就象進入當代世界雕塑藝術大師的大型博覽廳,數千百副巨型的雕塑品,各具匠心,形神兼備,惟妙惟肖。山下景區廣場遙望所見的「十八羅漢巖」、「夫妻峰」到了半山卻又變幻出許多奇妙的景象:「仙人鋸板」、「金貓撲鼠 」「金龜爬壁」、「玉兔聽海」……峰嶺層疊,怪石嵯峨,處處是景,步換景異。古人有詩讚之:「太姥無俗石,個個皆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信然。
世人稱太姥山為「海上仙都」,是因為傳說中的東海諸仙每年都要在此相聚,迎仙臺便是太姥娘娘迎接諸仙的地方,這裡的海拔恰好是666米。迎仙臺前築有雲標亭,視野開闊,前山風景一覽無餘,但見南天一柱高聳入雲,飛來石搖搖欲墜,大磐石力壓千鈞,飛瀑崖氣勢磅礴,五指峰突兀奇趣……此處是太姥山肖形奇石集中區,景致層出不窮,目不暇接。
既入仙山,正閩東盛夏,天青似玉,雲白如絮,山木蔥蘢,薰風醉人。少不了登臨送目,指點吟嘯,合影留念。谷風吹過兩腋,通體暢快;日影折射鏡前,如夢如幻。
翻過山嶺,下有幽壑,澗石幽冷,洞穴幽深,此為藍溪澗。藍溪澗,其實是一處玲瓏別致的洞道,它開發於1992年。因洞中有股泉水,由巖壁滲出,傍著洞道的碇步,低吟徘徊流入蘭溪而得名。據《太姥山志》載:「每歲八月,水色變藍。」「溪流曲曲抱清紗,此地爭傳太姥家,千載波紋青不改,種藍人果未休耶?」這首是宋朝大學者鄭樵寫的《藍溪》的詩。相傳太姥娘娘當年隱居山中,種藍為業,她在溪邊為百姓染布,清澈的溪水也因此變得碧蘭、澄綠。溪水流過東海,染藍了整個東海,海濤拍打著天空,天空也變藍了,從此,福鼎人到今天,還把深藍起名叫海藍,把淺藍起名叫天藍。順幽澗前行,山石嶮巇,綠竹夾翠,清涼幽靜。稍開闊處有涼亭可供歇腳,於此盛夏午後,小坐澗中乘涼,山風習習拂去暑熱,飲幾口清茶,略有山中無甲子,寒暑不知年之意,得浮生之況味。
穿過藍溪澗就是太姥山一百多處巖洞中最有特色的葫蘆洞,該洞由嶂谷、疊石洞相連組成,全長一千多米,因洞形狀似倒放的葫蘆而得名。入洞時先窄後寬,抵達葫蘆肚時,四周皆是懸崖峭壁,中間有一方圓形蘭天可容納百人。鑽入洞裡,幾縷光線從洞隙中透射進來,由於洞內氣流作用,光與色奇妙的變幻著,頓時把大家帶入幻覺般的世界。走到「流水灣」,藉助幽暗的光線,可見7字形的石橋下,有一道晶瑩剔透泉水輕輕流出,叮咚之聲迴響於洞中,宛如古箏和鳴。相隔數十米,呼應之聲若近在身邊,稱回音洞,有如天壇的回音壁。接之又是一處長約70米的暗洞,伸手不見五指,是聽泉的極佳去處,古人稱之為:「漱玉洞」。
隨螺型洞經向上走出,時而是夾壁直立,石徑通天,如一線奇光;時而有是兩塊巨石懸空,構成三線洞天。整處巖洞崎嶇難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見青天麗日,或見古藤垂掛;或覺寒風習習,或感暖氣融融。奇妙的是有一處,伸開雙臂,一邊暖,一邊涼。經行此洞穴,有人必要以各種動作行走,時爬、時蹲、時側、時躡,如做特殊的健身操,小盆友們一路忽而驚呼尖叫,忽而放聲大笑,其樂無窮。可惜洞內光線不足,除了親身感受,無法攝影存照。
出葫蘆洞,緊接著就是將軍洞。洞為疊石洞,因頂上有三塊巨石,分別形似將軍鞋、將軍劍和將軍帽,故命名之。將軍洞全長 399米,是一個洞群,有四個通口,可分別通往葫蘆酒家、葫蘆洞、龍鬚嶺、駱駝洞,號稱十八洞。洞中時有巨石懸於頭頂,似墜非墜,看似驚險。小乖玩性甚濃,忽於狹窄處雙足蹬壁而過,忽於巨石下來個一個扳腿過頂,展現舞蹈功夫。
出將軍洞是一開闊平臺,往西南方向可俯瞰群山,遙望晴川海濱,故云望海臺。臺上築六角涼亭,是望海亭。望海臺上四面是景,前有金雞報曉、仙猿照鏡、頑童吹泡、金龜爬壁等景觀群;下方是一片瓦重要景區;側後方拔雲峰千嶂挺秀,陽光從山頭傾瀉下來,光幕流動如七彩錦繡,我給其取名曬布崖;望海臺回望則是迎仙臺的奇峰異石,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從背面遠處看去,飛來石南天柱等景觀又換了一番情境,而此處恰好平臺高度仿佛,我們紛紛擺出各種形態與遠景錯位照相,自得妙趣。
望海臺右下方的一片瓦寺,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處以幽取勝的佳境。寺院前面的太姥娘塔建於唐朝,在民國甲申年(公元1948年)修葺,塔墓上「堯封太姥舍利塔「的碑題,系唐玄宗所賜。故老傳說,下海求媽祖,上山求太姥,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四方香客來此朝拜,祈求太姥娘娘的保佑。塔墓背後,於1999年新建的太姥娘娘殿,殿中供奉著漢白玉雕像的太姥娘娘坐像,常年經月,這裡仙氣縈繞,萬物生機。據說不管是求子求財,求官求運,太姥娘娘都很靈應。
娘娘殿建在巖石間隙,殿旁有鴻雪洞。鴻雪洞為疊石洞,相傳是太姥娘娘修煉的地方。洞長800多米,其洞名來自蘇東坡《和子由澠池懷舊》詩句:「人生到處知何仙?應似飛鴻踏雪泥。澠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洞闊且深,洞表疊加石險而銜之,欲墜不墜;洞內雲氣飄飄忽忽,漫來蕩去。洞道路徑盤上盤下,愈入愈幽,時而漆黑一處,時而輝煌一片,窄處僅一個夾縫求生,寬處容百人憩息談笑,加上洞中流泉如夜海波濤輕吟,真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桃源境界。洞內有一口「丹井」,相傳是太姥娘娘煉丹所用,涓涓細流,不管怎樣使用,既不乾涸見底,也不會漫出井面,非常神奇。
鴻雪洞對面崖壁中鐵柵欄圍著一片綠樹,那就是和武夷山的大紅袍齊名綠雪芽茶樹。太姥山綠雪芽茶傳說是南極仙翁恩賜,太姥娘娘親手培育的,還用它救活無數出麻疹的孩子,故人稱仙茶。它是大白茶的始祖,全國所有茶區都有它的子孫,福鼎因此成為全國名茶基地之一。唐陸羽《茶經》、清周亮工《八閩小記》對綠雪芽均有記載。《茶經》載:「永嘉東南三百裡有白茶山。」白茶山即指太姥山。《八閩小記》載:「太姥山有綠雪芽茶。綠雪芽,今呼白毫,香色俱佳,而尤以鴻雪洞產者為最。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聖藥。遠銷國外,價與金埒。」堪稱國寶。
太姥娘娘殿往上,巨石崚嶒突兀,一架銅殿凌空飛架在兩塊巨大的山崖之中,銅光閃耀,震人心魄。這就是一片瓦禪寺了。禪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迄今有四百年之久,位於太姥山的懸崖峭壁之中。「一片瓦」由一塊巨石覆蓋崖頂像瓦,構成洞屋,故名。洞內有巖洞庵,名「一片瓦寺」,自如鏡祖師開山,經歷代住持擴建修葺,漸具規模。禪寺原為小小一間石室,以一片天然巨石為屋頂,佐以洞穴石窟,構成一座寺廟。2001年懸空銅殿落成,居太姥之首。銅殿採用純黃銅建造,整個建築呈現唐代風格,精美絕倫大方氣派。銅殿高為十二米,殿內六米乘六米見方,總面積為一百八十平方左右,所用黃銅高達一百餘噸,是傳統建築的傑出精品。銅殿背靠太姥山主峰九鯉朝天峰,左邊升天石,右邊蓮花峰,整座殿宇由純銅鑄造,著名藝術家朱炳仁監製,傳統的古建築結構,屋頂翹角飛簷,使整個宮殿的造型莊嚴又富於變化。太姥山一片瓦禪寺銅殿是全國首座懸空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