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住的地方是裡仁東街龍泉社區,過去這裡髒亂、人多車多,行人、自行車和汽車互爭路權,現在經過改造,樹多栽了,草多種了,還開闢了一條專為行人行走的小道。道旁的牆壁上也增添了文化的內容:有對『裡仁』含義的解釋,還有著孔子的畫像。」李文奇大爺所描繪的改變,正悄然發生在西城區裡仁東街。
近日,北京時間記者從西城區獲悉,今年以來,陶然亭街道著力開展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重點打造了裡仁東街、龍爪槐胡同等示範街巷,提升街巷文化,打造精品胡同。
裡仁東街:裡仁文化滲入街巷胡同
裡仁東街長約223.6米,位於西城區陶然亭街道龍泉社區東南部。東起龍爪槐胡同,西到菜市口大街,因在裡仁街東得名。
從裡仁東街西口進入,一塊橙色的裡仁文化牆首先映入眼帘,上面簡要介紹裡仁東街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的由來,展示了《論語•裡仁篇》的內容,向來往的行人介紹孔子的「仁愛」之道,潛移默化的影響居民產生相互友愛、和睦相處、同情互助等美德。
圖:裡仁東街道路南側的灰色磚牆
文化牆前方是一條花園式的小路,方便了附近老幼的出行。記者看到,裡仁東街道路南側是富有老北京文化氣息的灰色磚牆,牆上有介紹革命先輩事跡的紅色櫥窗。街道還設立了非機動車道,規劃了共享單車停放點,讓整個街道更加整潔舒適,同時也為附近的流浪狗和流浪貓設立「愛心小屋」。在綠化帶和文化牆的映襯下,裡仁東街不僅美麗,而且還充滿了文化氣息。
老舊樓院變文化庭院
龍泉社區黨委在徵求黨員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開展黨組織服務群眾項目,在裡仁東街教師樓小院內打造「裡仁之家」,作為黨組織服務群眾陣地、樓宇匯居民自治管理中心、背街小巷議事理事議事基地、居民娛樂休閒活動場所。
記者了解到,裡仁之家不到二十平米,空間雖小,卻是五臟俱全,桌椅板凳、電腦、印表機、電視、寬帶網絡、血壓計、放大鏡、電扇、輪椅、打氣筒、活頁紙、移動硬碟、U盤、報刊書籍等應有盡有。小小的活動室也滿足著大家學習、娛樂、交流等多樣需求。
「這兒應該被叫做『快樂之家』,來到這就一直能聽見歡笑聲,心情好!」董建廣老人說,屋子雖不大,但處處洋溢著溫馨祥和,現在裡仁之家已成為裡仁東街3、5號院裡人氣最旺的地方,也是大家的精神寄託之所。
居民自治荒地變花園
龍爪槐胡同6號陶然湖景小區南側為待徵地,因歷史原因,多年來無人管理,荒草叢生,凌亂不堪,有的樹木長到好幾層樓的高度,既影響樓內居民採光,又存在安全隱患。
記者了解到,社區曾先後3次召開民意徵求會,吸納居民的意見建議,共同協商如何美化整治小區南側這塊地。通過改造,這裡打通了消防通道,在通道兩側搞綠化,去除了影響居民及影響美觀、存在病蟲害的樹種,補種新樹種。環境整治後,小區綠地一片生機盎然。同時,前期種樹的居民們提議,讓大家認養自管,這樣既休養了身心,又維護了花草。(北京時間記者 楊學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