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紋,一種具有宗教意味的傳統吉祥裝飾紋樣,包含以獅為主的組合紋飾,單獨構成畫面或與人、物配合構成畫面,如獅子與繡球、獅子與人物等。獅子於西漢時自西域傳入,被視為祥瑞之獸。在唐宋時甚流行相傳獅為百獸之王,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徵。
明十七世紀 田黃石雕瑞獅紙鎮 尺寸:9.5cm 成交價:RMB40892800
唐代瓷器上的獅紋有單純構成畫面的也有與人物配合構成畫面的,如長沙窯褐彩注子上的模印貼花獅紋、太原西郊唐墓出土的青瓷扁壺上模印的獅與胡人形象。
清乾隆 局部銅鎏金文殊菩薩瑞獅坐像 尺寸:高32cm 成交價:RMB3220000
五代耀州窯青瓷上出現雙獅追逐嬉戲紋樣,為後代獅戲類紋飾打開先河。入宋以後盛行獅子與繡球的配合紋飾,習稱「獅球紋」。宋代定窯白釉瓷盤上出現印花獅球紋。耀州窯青瓷上的獅戲紋則是雙獅順向追逐。
清乾隆 白玉龍耳獅鈕三足爐 尺寸:高22.5cm 成交價:RMB3220000
元代紅綠彩瓷和青花瓷上以繪畫方法表現獅紋,如紅綠彩玉壺春瓶上繪獅戲繡球紋。
清康熙 御用紅白壽山石雕子母獅紐寶璽 尺寸:寬16.5cm 成交價:RMB8212480
明清時期獅子作為吉祥圖案常常出現在瓷器上,如將一對獅子和如意配合在一起寓意「事事(獅獅)如意」;將一隻大獅配一隻小獅寓意「太師少師(太獅少獅)」;五頭獅子在一起寓意「五子登科」;獅子和瓶結合在一起,寓意「事事平安」;獅子滾繡球表示財源不斷、子嗣昌盛等。獅子戲球為瑞兆,民間喜慶隆重會典,常有耍獅之戲,以示吉慶祥瑞。
清乾隆 碧玉夔龍紋獸耳銜環獅鈕蓋瓶 尺寸:高38.2cm 成交價:RMB16576000
相傳雄獅和雌獅在一起相戲,獅子的毛便會纏在一起滾為球,球內會生出活潑可愛的小獅子。因此,明清的獅子圖案都與球聯繫在一起,表示多子多福。獅滾繡球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漢代開始流行。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獅子繡球圖蒜頭瓶 尺寸:高35.5cm 成交價:RMB7245000
《漢書·禮樂志》:「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一般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稱太獅),一人扮一頭小獅子(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太獅、少獅是官名。《書·周官》云:「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變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元 青花雜寶雙龍紋雙獅頭罐 尺寸:高38cm 成交價:RMB34500000
太師與太傅、太保合稱三公,是在朝中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少師與少傅、少保合稱三少,為輔導太子的官員。師、獅諧音,這是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反映古人祈望升官的願望。
元 青花雜寶雙龍紋獅頭罐 高:38cm 成交價:RMB34500000